家鄉(xiāng)的美味豆丹是我難忘的味蕾記憶,總能勾起我幸福的回憶。
豆丹是豆天蛾的幼蟲,主要以大豆葉子為食,形體與蠶相似,通體呈青綠色。兒時,我第一次與豆丹相遇便是在大豆地里。盛夏時節(jié),黃豆莢正是膨大、豐潤之際,也是豆丹肥美之時。清晨,母親帶著我們,趕在日出前、露水尚未褪去時去捉豆丹。由于豆丹的顏色與大豆葉相近,尋找時甚是困難。終于,在一片豆葉的反面,我見到了那肉滾滾、肥大、青綠的豆丹,當(dāng)時嚇得差點跳起來。母親安慰道:“戴上手套吧,捉了中午給你們做南瓜燴豆丹。”雖然我心生恐懼,但為了豆莢的健康成長,只能硬著頭皮去抓。捉了十來只后,我們的恐懼才漸漸消減。
回家后,母親將豆丹放到一起,想不到竟有一小盆。母親往盆中加了些水,說讓它們“睡”一會兒。10分鐘后,母親拿出搟面杖,將豆丹放在斜支起的案板上,輕壓住豆丹一端,順著它的身子一棍子搟下去。瞬間,一股青綠色的汁液混著乳白色的肉質(zhì)從軀殼中進(jìn)射出來,這種“皮肉分離”的場景驚呆了我們。接著,母親將搟出的肉洗凈后裝入碗中,只見一絮絮、一團(tuán)團(tuán)混著翡翠色汁水的豆丹肉匯聚著,其中夾有淡黃色的油脂,襯得肉質(zhì)如晶瑩的美玉。
母親又從院中摘下新鮮的南瓜,洗凈后削成塊狀,母親說,削出的瓜更自由、靈動,與自然生長的豆丹很是相配。接著,母親在熱鍋中放入蔥、姜、蒜,再加入兩根尖嘴紅椒爆香,然后將豆丹放入鍋中用中火“緊”一下,這樣它的肉質(zhì)形態(tài)和口感都會更佳。隨后,母親將南瓜塊兒放入鍋中,蓋上鍋蓋稍燜一會兒。不多時,夾雜著蔥香、油香、肉香、瓜香的縷縷香氣從鍋沿溢出,彌漫在灶房中。揭開鍋蓋后更是香氣撲鼻,饞得我們直流口水。
母親端出煮好的米粥,拿出烙得兩面脆的白面餅,最后端上一大盤溢香的南瓜燴豆丹。真要入口時,我又有些遲疑,心中仍有幾分懼意。只見膽大的弟弟用勺子舀出豆丹和湯,“磁溜磁溜”地吃起來,我便也試著用餅蘸著湯汁品嘗,綿軟中帶著勁道,鮮美中透著清香,沒想到還很好吃。
南瓜燴豆丹一直是母親的拿手菜,若是家里來了遠(yuǎn)方貴客,母親定會親手制作這道佳肴。通常,外鄉(xiāng)人初次品嘗時也會如我們曾經(jīng)那樣,帶著幾分新奇、躍躍欲試,又夾雜著一絲跨躇??僧?dāng)他們真正吃了之后,也會對豆丹愛得一發(fā)不可收拾。
對我而言,豆香濃郁的豆丹不僅是純天然的綠色美味,更是家人團(tuán)聚時那些幸??鞓窌r光的見證,承載著屢屢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