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881(2025)08-0046-05
簡·奧斯丁為文壇貢獻了六部經(jīng)典作品,這些作品都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然而,旅行作為奧斯丁小說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情節(jié)似乎還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旅行既是小說主人公的成長契機,其中的景物描寫也隱含著作者對社會變遷的洞察。旅行是奧斯丁為主人公設置的難關,更是她傳達人生態(tài)度的橋梁。
一、旅行概況:從交際到婚姻
1.旅行的主體
盡管簡·奧斯丁的小說中經(jīng)常性地出現(xiàn)紳士們從某地奔赴另外一地的情節(jié),但對其旅行過程及過程中心理活動的描寫大都較為簡略。作者花費大量筆墨進行細致描寫的是尚未結婚的女性主人公的旅行經(jīng)歷。這些旅行情節(jié)大都在女性主人公的人生迷茫期發(fā)生?!独碇桥c情感》中,埃麗諾懷著對威洛比人格的懷疑,瑪麗安則困于對威洛比的思念與愛欲,姐妹倆共同踏上了去往倫敦之路?!栋谅c偏見》中,伊麗莎白動身前往德比郡之前,反思了父親濫用才智所造成的傷害?!吨Z桑覺寺》中的凱瑟琳在被戳破了疑神疑鬼的幻想之后,很快前往了伍德斯頓?!堵狗茽柕虑f園》中的范妮沉浸在心上人愛上別人的痛苦中,之后便踏上了去往樸次茅斯的旅程?!稅郜敗分?,女主人公愛瑪在奧斯丁小說中顯得較為特殊,愛瑪?shù)拿悦2⒎侵饔^意義上的迷茫,相反,愛瑪大多數(shù)時候是樂觀自洽的。她的迷茫體現(xiàn)在走上了一條自命不凡、缺乏理性思考的道路卻不自知,這是一種沒有正確認識自我、擺正自我位置的迷茫,而這樣的迷茫一直延續(xù)到她前往博克斯山游玩之時。《勸導》中的安妮正陷于溫特沃思艦長追求他人的痛苦時,便收到了旅行的邀約,與艦長一行人一同前往了萊姆。
由此可見,簡·奧斯丁在她的每一部作品中都為女主人公安排了旅行的情節(jié)。這除了與奧斯丁本人酷愛旅行有關,還因為她在寫作的過程中會考慮潛在讀者的閱讀感受,“她的作品雖然寫得又快又好,但她還是不肯相信自己的判斷力,遲遲不肯把作品交給讀者,直到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她反復加以閱讀,認定新作品對創(chuàng)作者所具有的迷惑作用已經(jīng)消失為止”。迷茫期的女性主人公作為簡·奧斯丁著重描寫的旅行主體,承載著讀者對于她們打破困境的潛在審美期待。旅行是在作者的安排之下,幫助女主人公走出迷茫的一個契機。
2.旅行中的成長
歐美小說傳統(tǒng)的旅行模式“重視個體行動,全力寫旅程見聞和經(jīng)歷涉及個人家庭生活時常常是一筆帶過或點到為止”[2]。與這種傳統(tǒng)的旅行模式不同,簡·奧斯丁的小說中人物的旅行并不強調個體行動。相反,作者著重描寫了她們在新的環(huán)境中的交際狀況。在交際中,女主人公理性思考,以人為鏡,反觀自照,學會了以更加合理的姿態(tài)審視自己和他人,從而認識到事物的本質。
從審視他人的角度來看,女主人公逐漸認識到自己對他人的認知有所偏差。《理智與情感》中,瑪麗安和埃麗諾對于威洛比人品的進一步判斷;《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對于威克姆真面目的認識;《諾桑覺寺》中凱瑟琳了解到索普兄妹的偽善。她們學會了如何理性審視他人。從審視自己的角度來看,《傲慢與偏見》與《愛瑪》中的女主人公認識到自身的優(yōu)越感遮蔽了自己對事物的判斷?!堵狗茽柕虑f園》中的范妮則發(fā)現(xiàn)只有曼斯菲爾德莊園才能讓她擁有歸屬感,她想:“這里樣樣與那里截然不同,使她無時無刻不想起曼斯菲爾德的風雅、禮貌、規(guī)范、和諧一一尤其是那里的平靜與安寧?!盵3]《勸導》中的安妮則意識到,即便自己做出了并不后悔的選擇,她的痛苦依舊如影隨形,她得學著與這些痛苦共處。正如她在和本威克艦長的交流中,安妮“覺得自己忍受痛苦的資歷比他長一些,便大膽地建議他在日常學習中多讀些散文”。
然而,簡·奧斯丁小說中女主人公成長的特別之處在于,若不是作者安排的一些機緣巧合,女主人公即便學會了如何判別事物的真面目,卻依然難以走出困境?!堵狗茽柕虑f園》中,克勞福德先生分明已傾心范妮,并且相信事情在往好的方向進展。可當他又見到瑪麗亞時,又被勝負欲沖昏了頭腦,不惜與有夫之婦私奔。這一行為與小說一直塑造的克勞福德先生的精明形象大不相同。范妮在旅途中得知了此事。正是由于這一樁丑聞,使埃德蒙不再傾心克勞福德小姐,范妮也擺脫了克勞福德先生的追求。范妮的夙愿終于達成,她與埃德蒙順利結合。若范妮不能與心上人結合,那么即便她明白了只有曼斯菲爾德莊園才能讓自己有歸屬感,她的迷茫與痛苦也不會就此消失不見。小說中這些機緣巧合大都在旅途中發(fā)生,成為影響小說結局走向的關鍵轉折。為了更加詳細清楚地說明這一觀點,本文將六部作品中女主人公在旅途中遭遇的重要轉折、個人成長及走出困境的方式整理為表1。
旅行中的機緣巧合都是來自外部的力量,而并非來自女主人公的內生動力。在小說中,作者的意志以外力的形式介入其中,幫助女主人公走出迷茫。
3.旅行的最終使命
奧斯丁的小說將旅行作為解決困境的契機,女主人公在旅行中獲得了成長。與此同時,作者也安排了一些機緣巧合作為關鍵轉折,使女主人公能夠與男主人公順利結合,從而能夠最終走出困境。
作者用一只無形的手將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推向她們使命般的結局一—婚姻。這樣的結局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家被認為是女人天然獨立的領域,做母親和妻子是她們的天然命運”[5]。女性可以做的工作有限,又沒有財產(chǎn)繼承權,不得不依附于男性,以求得更加安穩(wěn)的生活保障。
簡·奧斯丁的小說看似都是皆大歡喜的大團圓結局,然而在將女主人公推向婚姻后,作者的聲音介人文本,對女主人公的感情生活加以評述。這些評述往往包含著燕卜遜所說的“含混性”及“復義性”?!独碇桥c情感》中,瑪麗安決定接受布蘭登上校的愛時,作者寫道:“她能怎么辦呢?”回這一句既可以理解為少女懷春的嬌羞,也可以理解為瑪麗安放下自己狂熱感性的無可奈何。《傲慢與偏見》中,作者描述在達西夫婦婚后,賓利小姐“對達西幾乎像以前一樣情意綿綿”[7,這一句似乎是在暗示賓利小姐依舊鐘情達西,并且意圖破壞他們的婚姻,然而緊接著下一句“并把以前對伊麗莎白的失禮之處盡加補償”,讓人對賓利小姐的態(tài)度摸不著頭腦?!堵狗茽柕虑f園》中,作者寫道:“就在那最恰當?shù)臅r候,一個星期也不早,埃德蒙不再眷戀克勞福德小姐,而是急切地想和范妮結婚。”[3]作者既指出了埃德蒙移情別戀的時間為“一個星期”,又說“一個星期也不早”,不禁讓讀者懷疑埃德蒙是否在感情上較為輕率。《諾桑覺寺》中,作者這樣評論蒂爾尼將軍對男女主人公的阻撓:“將軍的殘忍雖然引起了可怕的拖延,但他們似乎并沒因此而受到多大損害。”“另外,我還相信,將軍的無理阻撓絕沒有真正損害他們的幸福?!盵8]“似乎”是一個模棱兩可、不完全肯定的詞語,而“我還相信”則是作者的主觀表達,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客觀事實?!稅郜敗分校髡呖隙◥郜斉c奈特利先生的婚姻,卻又說:“如何兼顧顧恩斯庫姆和哈特菲爾德的利益,一直是個難題?!盵9]《勸導》在大團圓的結局之外,也暗示了女主人公婚姻可能遇到的困難:“她為做一個水手的妻子而感到自豪;不過,隸屬于這樣的職業(yè),她又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戰(zhàn)事一起,便要擔驚受怕?!盵4]
《閣樓上的瘋女人》稱簡·奧斯丁的寫作為“敘述沉默與屈從的覆蓋故事”[10],而這些含混與復義的表達,也側面體現(xiàn)了這些小說并不像表面那樣中正平和。在文本的隱秘之處,奧斯丁默默表達著對傳統(tǒng)主流話語的不馴順。奧斯丁并不滿足于將男女主引向一個完美的結局,她從不曾忽視婚姻所帶來的風險與傷害。
二、旅行景物:從莊園到大海
奧斯丁在描繪女主人公的旅行生活時,也會有選擇地重點描寫一些景物。奧斯丁的六部作品若按照寫作初稿完成的時間排序,分別為《理智與情感》(1796)、《傲慢與偏見》(1797)、《諾桑覺寺》(1799)、《曼斯菲爾德莊園》(1813)、《愛瑪》(1815)、《勸導》(1816),按照初稿完成的時間順序,將小說中重點描寫的景物整理成表2。
《理智與情感》與《傲慢與偏見》中,莊園是富麗堂皇的,令人神往的。而到了《諾桑覺寺》中,旅途中的莊園既有著富麗堂皇的部分,又有著令人覺得詭異的一面,由此還引發(fā)了凱瑟琳的哥特式幻想?!堵狗茽柕虑f園》中,主人公在旅途中參觀的索瑟頓莊園讓人感到既不華貴,又有束縛之感。不同于前幾部小說用較大篇幅描繪莊園,《愛瑪》反常地在景物描寫這一方面刻意保持了空白?!秳駥А分校瑢τ诰拔锏拿鑼憚t轉向了大海。
從奧斯丁對旅途中景物描寫的轉變可以窺見其對于社會階層變化的洞悉。從《理智與情感》到《曼斯菲爾德莊園》,旅途中的莊園一步步褪去了其華美的色彩,直到在《愛瑪》中消失不見。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鄉(xiāng)村士紳階級衰落,新興資產(chǎn)階級興起,“貴族和鄉(xiāng)紳階級所依賴的土地中心式生產(chǎn)與生活方式顯然已至桑榆暮景”]。奧斯丁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愛瑪》中莊園的消失,也許是作者感受到莊園及其主人所代表的階層正像伍德豪斯先生一樣慢慢失去活力。到了《勸導》中,旅途中的莊園則不再給人以任何特殊的感受,反而平平無奇,取而代之給人以新異感受的是壯觀的大海?!?9世紀初期,英國主流社會的財富來源已日趨多樣,土地與不動產(chǎn)已非體面階級保持其社會地位的唯一財源?!蓖恋夭辉偈秦敻坏奈ㄒ槐U?,如《勸導》中的溫特沃斯艦長利用其海軍生涯積攢了不小的一筆財富。
三、旅行余波:從混亂到解決
簡·奧斯丁的小說中,當旅行接近結束或剛剛結束時,女主人公往往會陷入一場有驚無險的混亂之中?!独碇桥c情感》中,瑪麗安在離開倫敦之后患了一場重感冒?!栋谅c偏見》中伊麗莎白得知了妹妹莉迪亞私奔的消息,便結束了旅行?!吨Z桑覺寺》中,凱瑟琳的旅行因被將軍趕出門而中斷,沒過多久將軍之子便來向她求婚?!堵狗茽柕虑f園》中,瑪麗亞的私奔導致范妮一家陷入麻煩之中,范妮從樸次茅斯回到家中?!稅郜敗分校诓┛怂股街泻蟛痪?,弗蘭克和簡之間的戀情曝光,令愛瑪感到吃驚不已。《勸導》中,安妮目睹路易莎受傷失去知覺,萊姆之行就此中斷。
作者為女主人公安排的混亂像是一場小測驗,用以檢測女主人公成長的成果。女主人公都通過了這場測驗,她們先前懂得了運用理性看清事物本質,在這些混亂面前,她們雖然也會忐忑不安,但盡力保持了理性思考問題的能力。不論這些混亂如何解決、是否由她們解決,她們最終總能鎮(zhèn)定應對?!独碇桥c情感中》,瑪麗安病好之后,埃麗諾察覺瑪麗安“現(xiàn)在能進行理智的思索了”?!栋谅c偏見》中,伊麗莎白聽到妹妹私奔的消息,雖然哭泣難過,但還是想著回家“替簡分擔一些憂愁”[7?!吨Z桑覺寺》中,凱瑟琳雖然時常垂淚,對于自己和亨利暫時分開感到“傷心,遺憾——但是并不怨恨”8]。和小說剛開始相比,女主人公不切實際的想象已經(jīng)減少很多,她已經(jīng)能夠判斷出當下的形勢,不會輕舉妄動?!堵狗茽柕虑f園》中,范妮鎮(zhèn)定地安慰伯特倫夫人,盡力將她的思緒“往別的問題上引”β3]?!稅郜敗分?,愛瑪?shù)弥烁ヌm克的戀情后,意識到了“他迎合了我的虛榮心”以及她“從來沒有愛過他”?!秳駥А分?,路易莎受傷之后,由于安妮的鎮(zhèn)定,眾人“都期望她來指點”。
對理性的宣揚是簡·奧斯丁作品中貫穿始終的主題。在奧斯丁生活的年代,感傷主義之風盛行,奧斯丁曾戲擬這樣的文風,她“故意將感傷小說家們喜歡對瑣碎得不能再瑣碎,甚至瑣碎得讓人生氣的事件進行記錄的嗜好作了荒謬化的處理”[。奧斯丁倡導用理性應對生活,反對無節(jié)制的感傷。然而她也意識到了,感性是人內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智與情感》中,“正當我們得出結論說我們應該喜歡埃麗諾·達什伍德的理智而不是瑪麗安·達什伍德的感傷的時候,埃麗諾自己卻又表現(xiàn)了渴望放縱激情的感傷傾向”。由此可見,奧斯丁所追求的是在理性與感性之間達到一種平衡,是在內心情緒洶涌的同時,還能夠保持理智,從而渡過生活的難關。
四、結語
在旅行開始之前,奧斯丁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正處于人生的迷茫期。通過旅行中的人際交往,女主人公學會理性地審視自己和他人,認清事物的本質。然而,這樣的個人成長并不足以支撐她們走出困境。簡奧斯丁通過情節(jié)的安排,使女主人公進入婚姻,走出迷茫。婚姻似乎作為一種拯救的力量出現(xiàn)在小說中,然而通過對奧斯丁帶有含混復義色彩的話語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奧斯丁并不完全對婚姻持樂觀態(tài)度。在旅行的途中,奧斯丁重點描繪了旅途中所見到的景物。在奧斯丁筆下,莊園一步步褪去了華美的外衣,直至與其他景物無異。到《勸導》中,對于景物的描寫重點則由莊園轉向大海。這反映出奧斯丁對于社會階層變動的洞察:英國社會鄉(xiāng)村士紳階級衰落,新興資產(chǎn)階級興起。在旅行剛結束時,女主人公往往會陷入一場混亂之中。她們已經(jīng)學會運用理性思考,從而順利解決問題。奧斯丁在肯定理性的巨大作用時,也并不否認感性是人內心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本文將旅行前、旅行中、旅行后的情節(jié)進行分析串聯(lián),幫助讀者更清楚地了解人物的成長軌跡,探究奧斯丁對于社會階層、對于婚姻和理性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朱虹.奧斯丁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5.
[2] 張世君.歐美小說模式[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
[3] 奧斯丁.曼斯菲爾德莊園[M].孫致禮,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4] 奧斯丁.勸導[M].孫致禮,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5] 李寶芳,馬世力19世紀英國中產(chǎn)階級家庭文化探析].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
[6] 奧斯丁.理智與情感[M].孫致禮,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7] 奧斯丁.傲慢與偏見[M].孫致禮,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8] 奧斯丁.諾桑覺寺[M].孫致禮,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9] 奧斯丁.愛瑪[M].孫致禮,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10]吉爾伯特,古芭.閣樓上的瘋女人:女性作家與19世紀文學想象[M].韓莉馨,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11]蘇耕欣.英國小說與浪漫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妥協(xié)與包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陸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