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881(2025)08-0109-04
1989年,當代女作家王旭烽被調(diào)往工作,系統(tǒng)地學習茶文化后,她發(fā)現(xiàn)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與其向往的理想生活高度一致。王旭烽是一位具有歷史視野、堅守人文理想的作家,她的系列小說“茶人四部曲”——《南方有嘉木》(1995)、《不夜之侯》(1998)、《筑草為城》(1999)、《望江南》(2022)—全面反映了中國的茶文化,在文學與茶學領(lǐng)域都獲得了極高的贊譽。在“茶人四部曲”中,王旭烽充分融人從茶文化中汲取的養(yǎng)分,展開對桃花源理想的追尋。
目前學界對王旭烽“茶人四部曲”的關(guān)注呈現(xiàn)穩(wěn)步增長趨勢,截至目前相關(guān)研究論文49篇(含學位論文8篇),主要集中在作品主題、人物形象和敘事研究三個方面。小說中的桃花源書寫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文通過對“茶人四部曲”的文本解讀,分析不同歷史語境下杭氏家族不同代際人物的追夢實踐,及其背后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并進一步發(fā)掘作品桃花源書寫的現(xiàn)實價值和文學意義。
一、芙蓉迷夢未曾醒:末世文人的虛無幻境
在《南方有嘉木》中,杭氏家族第二代公子一一杭天醉,是第一位出場的主人公,他生長于王朝崩潰與民國誕生的過渡時代,空有才情與抱負,卻優(yōu)柔寡斷,最終迷失于芙蓉煙膏。作者借鑒《紅樓夢》筆法,勾勒出杭天醉的桃源癡夢——一個逃避現(xiàn)實之重的虛無幻境。
杭天醉出生于杭州城里的茶葉世家,中國文人“松花釀酒,春水煎茶”的理想生活是杭天醉的畢生追求。習慣了“花間品茶”閑適生活的杭天醉在改天換地的時代變動中無所適從,在遭遇革命夢想破滅、得知自己的私生子身份、發(fā)現(xiàn)妻子與好友的私情后,無力承擔現(xiàn)實的痛苦,只能在芙蓉煙膏里尋求解脫?!霸评镬F里的,天大的事情都是芥子般小了,人生如夢,眼里春秋嘛?!痹诙虝旱那逍阎?,杭天醉欲哭無淚捫心自問:“沒有什么罪孽比陷入抽大煙的深淵更為罪惡的了。”[然而他一面痛斥自己,一面搜腸刮肚再尋些錢來換大煙,在繚繞的煙霧里陶醉在虛無的桃源夢境中。
王旭烽的創(chuàng)作很大程度上借鑒了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安枞怂牟壳敝?,杭天醉的桃花源世界與賈寶玉的烏托邦世界有著緊密聯(lián)系。
余英時先生在《〈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一文中將“大觀園”稱作“烏托邦”的世界,他認為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創(chuàng)造了兩個對比鮮明的世界,分別是“烏托邦的世界”和“現(xiàn)實的世界”?!斑@兩個世界,落實到《紅樓夢》這部書中,便是大觀園的世界和大觀園以外的世界?!盵2首先,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是作家本人為賈寶玉和眾女兒們設(shè)置的避難所,在“茶人四部曲”中與之對應的是王旭烽筆下的“忘憂茶莊”。在《望江南》中,坐落在杭州城的忘憂茶莊是一個壯觀的五進大院落,忘憂茶莊之名“忘憂”也寄托了杭氏祖宗遠離朝野、樂而忘憂的主張。
其次,賈寶玉與杭天醉一樣都是脫離現(xiàn)實的局外人,他們都有一個相似的身份,就是家族繼承人。同時他們也是具有叛逆氣質(zhì)的“新人”,不約而同地放棄了大家族賦予的責任。作為賈府繼承人的賈寶玉,不愿意走仕途道路;年輕時的杭天醉,不愿繼承家業(yè),渴望東渡日本尋求革命之道。不論是賈寶玉還是杭天醉,二人的反叛都是缺乏自主權(quán)的無力反抗。賈寶玉無法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不得不與薛寶釵進行家族聯(lián)姻;杭天醉擺脫不了末世文人的弱點,無法承受現(xiàn)實的沉重,只能任人擺布,接受命運的安排。賈寶玉與杭天醉都采取逃避的方式反抗現(xiàn)實,賈寶玉混在女兒堆中,整日“胡愁亂恨”,最終遁入空門;杭天醉則在現(xiàn)實的壓迫與引誘中走向迷醉。他們都成了脫離現(xiàn)實世界的局外人,彷徨在虛空的烏托邦中。
最后,賈府衰落,頃刻間傾倒,大觀園中的兒女也都消逝在紅塵中,大觀園這個桃源世界最終人去樓空,落得“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結(jié)局。在時代的裹挾下,“茶人四部曲”中的杭天醉散盡家財走向覆亡,在生命的盡頭也說出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紅樓讖言式話語。
作者王旭烽借鑒《紅樓夢》的書寫方式,構(gòu)建了末世文人杭天醉心中虛無縹緲的桃源夢境,表達了對新型知識分子的呼喚一一用先進的思想與堅定的信念探索理想世界,這需要杭氏家族的下一代,乃至更晚的杭憶、杭得荼等人的不斷努力。
二、桃源望斷何處尋:理想知識分子的失樂茶園
在《南方有嘉木》中,以杭嘉和、杭嘉平為代表的杭氏第三代青年,在“五四”時期走上杭氏家族舞臺的中心,他們對理想社會展開激進狂熱的探索,但也不可避免地遭受現(xiàn)實的打擊,走進失樂園。
清末民初,無政府主義被當作濟世良方傳入中國。“茶人四部曲”中的杭嘉和與杭嘉平二人被無政府主義折服,投人無政府主義的實踐中,他們打開茶莊的大門,暫停茶莊生意,請流浪漢免費喝茶,試圖將茶莊建成人人平等、不論窮富的樂園。雖然這場鬧劇最終慘淡收場,但年輕人心中桃花源的理想可見一斑。
隨后,杭嘉和受魯哀鳴《新桃花源記》的影響,選擇隱人深山,嘗試尋找一個理想的茶園,把它建成一個人人平等的樂園。獅峰山的胡公廟是杭嘉和心中的“新世外桃源”,胡公廟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采茶村姑熱情淳樸,儼然一副桃源生活景象。杭嘉和拒絕別人稱呼他為“杭少爺”,每日只吃最簡單的飯菜,為采茶女們宣傳男女平等與天賦人權(quán)。然而桃源世界的背后卻隱藏著一個殘酷的世界:茶農(nóng)們辛勤勞作仍然三餐難以為繼,村里的男人打女人,傻子討童養(yǎng)媳…逐漸展現(xiàn)在杭嘉和眼前的現(xiàn)實使他認清自己的桃源幻想,跳珠的慘死則使杭嘉和徹底認清現(xiàn)實,桃源新村的建設(shè)以失敗告終。
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稱內(nèi)視角書寫桃源新村成為失樂茶園的過程,這主要體現(xiàn)在桃源新村建設(shè)初期杭嘉和與其弟杭嘉平的通信中。信中這樣寫道:“想到今后的新世界改造好了,整個地球就是一個圓形的大茶園,這便是我最高的理想了?!盵信中杭嘉和以“我”的口吻說出對于建設(shè)新村的期待,表現(xiàn)出對美好桃源的向往。在目睹了茶農(nóng)們生活的艱難后,他在信中說:“我也弄不清楚我這樣做到底算不算改造舊社會、建設(shè)新社會了?!焙技魏偷膬?nèi)視角決定了他對外部世界的陳述僅限于自身所見、所聞,他認識到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進行了內(nèi)省,說明杭嘉和對理想與現(xiàn)實、幸福與苦難有了新的認知
和思考。
杭嘉和與杭嘉平二人對政治和社會的理解較為單純,因此他們嘗試建構(gòu)的遠離社會的桃源仙境只是一場虛構(gòu)的童話。這次失敗促使他們對現(xiàn)實社會進行深人思考,作為桃源建設(shè)的先驅(qū)者,他們的身上泛著青春的理想光芒。
三、苦與樂的平衡之旅:時代浪潮中的“茶花源”
王旭烽曾說“什么樣的生活向我走來,我就向什么樣的生活走去”[3],因此她總是以從容的姿態(tài)面對生活?!罢l謂茶苦,其甘如薺”,“和平是要承擔苦難的,和平的背后,個人要經(jīng)受很多不幸福的、苦難的、磨煉的東西”3,茶的甘苦與共符合王旭烽直面生活的理想心態(tài)。因此,“茶人四部曲”中的茶人們以茶為根,以承擔苦難的平和態(tài)度與樂觀心態(tài),直面時代的驚濤駭浪,鑄成平衡了苦與樂的“茶花源”。
《不夜之侯》中,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以第三代茶人杭寄草(杭嘉和的妹妹)為代表的杭氏家族用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戰(zhàn)爭歲月和現(xiàn)實的苦澀。在杭州城淪陷之際,杭寄草帶領(lǐng)貧兒院的孩子逃亡,組織孩子們在心里唱起《杭州市市歌》,又以“杭州市第一蛋”一一茶葉蛋,給孩子們帶來慰藉。在《望江南》中,抗日戰(zhàn)爭勝利近20年后,杭得荼作為杭氏家族第五代茶人,出現(xiàn)在杭氏家族的歷史中。杭嘉和與杭得荼被分配到西湖撈水草,祖孫二人以一碗苦澀的白露茶品出憶苦思甜的道理,“你也曉得苦了啊,等你撩上一天水草,夜里回去再喝它,你就曉得什么是甜了”④?!吨轂槌恰分?,故事時間為20世紀60年代至世紀末,以杭布朗為代表的第四代茶人、以杭得荼為代表的第五代茶人走進歷史主場。杭布朗在革命風波中,大膽地唱起象征著愛與希望的茶之歌。杭得荼被流放到東海邊行苦役,一碗佛茶給他帶來心靈的慰藉。杭家人曾經(jīng)成為被批斗的對象飽受折磨,但他們?nèi)阅芸嘀凶鳂?、圍爐煮茶,堅守心中的“茶花源”。
茶的甘苦與共,使茶人們擁有面對苦難的勇氣,并在苦難中不斷尋找希望,茶人們平衡了現(xiàn)實生活的苦與樂,在時代浪潮的起伏中,“心守丹田,一心向著星星”[5]。
四、“茶人四部曲”中桃花源書寫的意義
王旭烽在“茶人四部曲”中對桃花源進行了獨特的書寫,展示了茶人們追求理想的過程,其審美價值在于以細膩的筆調(diào)帶給讀者詩意浪漫的閱讀感受;在浪漫詩意的審美意蘊中為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中的桃花源書寫提供了“向前著”的范例;為讀者呈現(xiàn)出一個理想的“茶花源”,鼓勵人們追求幸福美好的理想社會。
1.浪漫詩意的審美意蘊
海德格爾說過:“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安居于大地上?!被匚膶W是人類詩意安居的一種方式。王旭烽的“茶人四部曲”用婉約細膩的筆調(diào)書寫了杭氏家族的茶人們對桃花源理想的追尋,具有浪漫詩意的審美意蘊。作者在文中插入了大量真摯優(yōu)美的詩歌,比如杭布朗在大茶樹下唱出的茶之歌,“山那邊的趕馬茶哥啊,你為什么還沒有來到?馱去我心頭的歌,細品我心底的話,茶哥哥啊”5,動人的詩篇譜寫出茶人們對美好世界的期盼,為小說增添了浪漫色彩。作者還運用極浪漫的表現(xiàn)方式,描繪出躍動著生命旋律的一山一水,用充滿靈性的自然之景襯托每一個追求美好的鮮活生命,展現(xiàn)出浪漫主義情懷。在杭天醉臨終前,他與總角之交趙寄客相約西湖一游,“西湖上一片迷茫。天空像是扯著一塊巨大的雪花布,一觸到湖水就鉆了進去,消失得無影無蹤。南方的雪,終究是溫柔的啊”。杭天醉坐在漫天飛雪的孤舟上,恍惚間看到了少年時的琉璃夢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愜意與自由。作者讓這個痛苦迷茫的末世文人在生命最后陶醉于美的世界中,體現(xiàn)出作者對生命的觀照與詩意的浪漫情懷。
2.為桃花源的書寫提供“向前看”的范例
“茶人四部曲”中桃花源書寫的文學價值在于,作者最終以昂揚向上的激情將中國小說對桃花源的書寫推升到新的高度。
回顧以往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桃花源,無論是廢名筆下的“陶家村”,沈從文筆下的“茶峒小鎮(zhèn)”,還是汪曾祺筆下的“庵趙莊”,作者都將桃花源放置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內(nèi),他們筆下的桃花源繼承了陶淵明“向后看”的傳統(tǒng),將桃花源退守到城市的邊緣,懷念已逝去的美好。格非的《江南三部曲》與王旭烽的“茶人四部曲”有一定相似之處,《江南三部曲》的時間跨度也很長,圍繞自晚清至21世紀末百年來的中國變遷展開,選取三個歷史階段,以桃花源夢為主題描繪了不同時代的花家舍,但寄托烏托邦思想的花家舍最終淪為一個聲色場所,這似乎在暗示著烏托邦的失敗與虛無。在王旭烽的筆下,“茶人四部曲”中的桃花源書寫由遠及近,呈現(xiàn)出“向前看”的趨勢,從末世文人的虛空幻境,到“五四”青年的激進冒險,再到最終平衡了現(xiàn)實的苦與樂的“茶花源”,“茶人四部曲”中的桃花源不是退守到過去的“向后看”式的桃花源,也沒有在時代浪潮中走向潰敗,而是一個用血與淚筑起的“向前看”的桃花源,是真正的理想殿堂。
永遠沉浸在對過去的追憶中并非好的選擇,而對桃花源精神的實踐卻又總是南轅北轍,文學作品應該如何書寫桃花源,王旭烽筆下“向前看”的桃花源給我們提供了答案,作者對美好社會積極的寫作態(tài)度為以后的小說創(chuàng)作指明了方向。
3.構(gòu)筑理想與現(xiàn)實的橋梁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源仙境是東晉陶淵明幻想的農(nóng)耕文明下的和諧社會。在今天,和諧社會的建設(shè)已經(jīng)成為人們的共識,但要實現(xiàn)這項偉大的目標仍然任重道遠。文學作為一門藝術(shù),它以無限的想象構(gòu)建了一個理想化的世界,給予人們心靈上的慰藉與啟迪,喚醒凝聚在中華民族集體記憶中的共同理想與價值追求,呼喚著每一個向往光明的心靈共同努力。
王旭烽在“茶人四部曲”中通過茶構(gòu)筑起理想與現(xiàn)實的橋梁,茶人們對桃花源的不斷追尋提醒我們,盡管現(xiàn)實世界充斥著矛盾與不完美,我們?nèi)钥梢浴靶南蛐枪狻?,一邊腳踏實地地生活,一邊心懷理想,不斷地探索與追求,直至抵達心靈的歸宿?!安枞怂牟壳敝胁煌一ㄔ搭愋偷淖儞Q也啟示我們,桃源理想樂園不僅僅是個體對美好生活的追尋,而應與社會、民族、國家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
綜上,王旭烽的“茶人四部曲”呈現(xiàn)出不同歷史語境下幾代人內(nèi)心涌動著的桃源理想,蘊含著作者對近百年來中國人精神理想、革命意識動態(tài)發(fā)展的深入探究。當老茶樹抽出新的嫩芽,杭州城的人們又在西湖邊栽上了灼灼桃花,曾經(jīng)的甘苦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伴著詩意的西湖和芬芳的綠茶,永遠地留存于人們的精神家園。“微風吹拂著茶山,茶梢就靈動起來,茶的心里,鳥兒就開始唱歌了,茶園仿佛涌開了一條綠浪,推送著他們,緩緩地朝他們想去的地方駛?cè)ァ盵5]一片茶葉就是一葉小舟,它載著向往和平的人們,越過層層綠浪,抵達光明之地,留下一路芬芳。
參考文獻
[1] 王旭烽.南方有嘉木[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3.
[2]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3] 王旭烽,宋時磊.《望江南》:江南與茶人精神的文學書寫——王旭烽訪談Ⅲ).寫作,2022(3).
[4] 王旭烽.望江南[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
[5] 王旭烽.筑草為城[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3.
[6] 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海德格爾語要[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
[7] 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8] 閻笑雨.論中國現(xiàn)代鄉(xiāng)土作家的“桃花源”情結(jié)]中國文學研究,1996(3).
[9] 王旭烽.不夜之侯[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3.
(特約編輯: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