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金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若我停留,
停留里有我的前行;
若我前行,
前行里有我的停留。
——〔黎巴嫩〕紀伯倫《沙與沫》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預測理由
深刻、辯證、建設性已經成為高考議論文主要的考查點。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或相互依存,或相生相克;事物看似對立的兩面并非簡單的矛盾沖突,而會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換。我們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時要讓看似對立的關系生成轉換,開啟思維的新空間和深層次,進一步拓展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在寫這則辯證關系作文時,考生要以縝密的思維進行理性分析,重點抓住“前行”與“停留”,充分闡明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論述二者的作用,顯示出較強的思辨能力。
高分策略
文題所供材料是紀伯倫《沙與沫》中的一首小詩。它以簡潔而富有哲理的語言,向我們傳達了關于“停留”與“前行”的深刻思考?!叭粑彝A?,停留里有我的前行”,這里的“停留”并非靜止不動,而是一種暫時的休憩、反思或蓄積力量的過程。停留時,我們依然保持著前行的意識,積蓄著前行的動力,為下一步的行動做準備?!叭粑仪靶?,前行里有我的停留”,這里的“前行”并非盲目地沖刺,而是每一步都有對過去的回顧、對經驗的總結,以及對自我狀態(tài)的調整。前行中的我們,不要忘記停留時的初心和得到的教訓。
“停留”與“前行”包含著相互矛盾的兩個方面,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這就要求考生在思考與分析問題時,全面而辯證地看待人或事物,既要看到積極的一面,又要看到消極的一面;既要看到對立與排斥,又要看到聯(lián)系與統(tǒng)一。詩句揭示了生命旅程中“停留”與“前行”是交織在一起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人生的軌跡,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這二者之間的平衡,體現出人生的一種智慧,即過度停留可能導致停滯不前,而盲目前行則可能失去方向。我們只有找到二者之間的平衡點,才能實現人生的和諧與穩(wěn)定。
參考立意:過平衡與和諧的人生;停留的力量,前行的意義;生命旅程的連續(xù)性;個人成長與自我實現……
熱點素材
停更3年,李子柒歸來
2025年1月28日,傳統(tǒng)文化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李子柒在春晚為觀眾呈現了一場科技感與東方美學交融的創(chuàng)意開場秀,巧妙展現了植物染、青神竹編、螺鈿、成都漆藝、羌繡、英山纏花等13項非遺技藝,詮釋了傳統(tǒng)文化之美。
停更3年,李子柒研習非遺技藝,走訪了20多個省份,與100多位非遺傳承人和文化工作者進行了交流和學習。如今,李子柒的視頻更新速度并不快,有時一個月更新一兩條視頻,有時甚至很久都沒有。但每條視頻的背后,她都要花費好幾個月的時間學習技藝、制作作品,才能剪輯成短視頻。例如“漆器”視頻,從視頻記錄的時間看,漆器衣柜的制作歷時6個月,耗費了大量時間和心血。
素材解讀
李子柒的視頻圍繞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及良性生態(tài)構建展開,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播。她的視頻見人、見物、見生活,體現出一種行與止的平衡與和諧。
長江的行與止
如今的長江江面,潮平水闊,船只穿梭,“黃金水道”一派繁忙;岸邊,景美如畫、游人如織,綠色生態(tài)長廊“蜿蜒游動”。然而,長江曾一度“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碼頭砂石漫天、輪船肆意排放、水質持續(xù)惡化……如何對待母親河?破解“化工圍江”,數千家化工企業(yè)關、改、搬、轉;實施“十年禁漁”,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和多樣性恢復向好;推進岸線整治,兩岸綠色生態(tài)廊道逐步形成……“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成為共識,“一江碧水向東流”美景重現。在有所“止”的同時,長江沿岸一大批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未來產業(yè)茁壯成長,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迸發(fā)強勁發(fā)展動能:“萬里長江第一橋”、我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qū)……一個個“第一”,體現了“有源之水常新”的開拓精神。
素材解讀
高質量發(fā)展和高水平保護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發(fā)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竭澤而漁,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發(fā)展“緣木求魚”,而是要在發(fā)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fā)展,統(tǒng)籌兼顧。
習作展示
左邊前行 右邊停留
張寧慧
“若我停留,停留里有我的前行;若我前行,前行里有我的停留?!奔o伯倫這句詩深刻地揭示了人生行進中行與止之間的辯證關系。
左邊前行,右邊停留,這是人生的真諦。李子柒用她的故事,為我們作出了生動的詮釋。她的視頻以展現中國傳統(tǒng)田園生活為主題,每一幀畫面都寧靜祥和,讓人心生向往。在她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停留”的力量。她選擇留在鄉(xiāng)村,用鏡頭記錄下那些被現代快節(jié)奏生活遺忘的美好。這種停留,并非停滯不前,而是深入挖掘和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她的停留,實際上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前行,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望和有力弘揚。
其實,李子柒的停留始終與前行緊密相連。在她的視頻中,我們能看到她對現代元素的巧妙運用,無論是視頻的拍攝技巧,還是后期的剪輯制作,都體現了她對現代傳播手段的熟練掌握和運用。這種前行,不僅讓她的作品更加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也讓她在傳承文化的同時,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梢钥吹?,前行與停留并非截然對立,而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停留,是為了更好地前行;前行,則是為了尋找新的停留點。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需要學會在前行與停留之間找到平衡,既要勇于追求夢想、不斷前行,也要懂得適時停留、汲取力量。
當然,行與止的辯證法并非一成不變,它需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和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進行靈活調整。在當今社會,我們既要有勇于挑戰(zhàn)、不斷突破自我的前行精神,也要有適時停下腳步、調整個人狀態(tài)的停留智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找到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又如,在個人成長方面,我們既要有追求夢想、勇往直前的決心和勇氣,也要有靜下心來、沉淀自我、提升能力的耐心和毅力。前行讓我們不斷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停留則讓我們有機會深入思考、內化所學,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著我們向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
停留中有前行,前行里有停留,這是人生的辯證法,蘊含著深刻的生命哲理。有時候,我們可能需要更多地停留,以便深入思考、積蓄力量;而有時候,我們則需要勇敢地前行,去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
讓我們學會在行與止之間找到平衡點,左邊前行,右邊停留,既要勇于前行、追求卓越,也要懂得停留反思、汲取智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快、更穩(wěn)、更遠,看到更加美麗的風景。
【浙江臺州市路橋中學】
點評
這篇作文通過對紀伯倫詩句的解讀,巧妙地引出了人生行進中前行與停留的辯證關系。文中以李子柒為例,引申出人生旅途中前行與停留的平衡之道,既要有追求夢想的勇氣,也要有適時停留的智慧。語言流暢,結構清晰,邏輯嚴密,既具有哲理性,又貼近生活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