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畢節(jié)烏蒙山深處的威寧自治縣板底鄉(xiāng)的彝族村落曙光村,有一項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的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彝族古劇“撮泰吉”。它穿越時空,承載著彝族先民的古老記憶與智慧,如同一部生動的史書,以獨特的形式演繹著彝族先民的過往。
在曙光村,有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他用一生守護著彝族撮泰吉這一文化瑰寶,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砥礪前行,讓古老的文化火種在現(xiàn)代社會熠熠生輝。他就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彝族撮泰吉代表性傳承人文道華。
學藝:
半生堅守的傳承之路
文道華出生于彝族“畢摩”世家,在曙光村的煙火日常中,“撮泰吉”猶如一首古老的童謠,從他記事起便縈繞耳畔。
12歲那年,文道華正式踏上撮泰吉的傳承之路,跟隨父親文正洪學習這門神秘技藝。父親嚴苛的教導(dǎo),如同鐫刻在文道華成長軌跡上的標尺,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唱詞、每一處儀式細節(jié),都需反復(fù)打磨至精準無誤。
1961年,一場無情的大火燒毀了文道華家中記錄“撮泰吉”傳承信息的手抄本,那是祖輩幾代人智慧的結(jié)晶,承載著表演的規(guī)范、儀式的流程以及背后豐富的文化解讀。面對灰燼,文道華痛心不已,但骨子里那股堅韌不拔的勁兒支撐著他,憑借著之前的刻苦學習與過目不忘的天賦,硬是將“撮泰吉”的精髓重新拾起,繼續(xù)在傳承之路上艱難前行。
幾十年寒來暑往,文道華從12歲開始學習“撮泰吉”表演,從懵懂青澀的少年,逐漸成長為精通“撮泰吉”的行家里手,從戲中的“小朋友”角色,演到了“山神老人”,一步步扛起了傳承“撮泰吉”這一民族瑰寶的大旗。
2006年,“撮泰吉”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文道華成為“撮泰吉”的代表性傳承人?!斑@是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能丟!咱彝族的根在這兒,丟了它,就等于忘了本?!碑敱粏柤盀楹文茉谄D難中堅守半生,文道華目光灼灼、語氣堅定地說。
演繹:
舞臺重現(xiàn)遠古傳奇
“撮泰吉”發(fā)祥于貝谷凱嘎(彝語,今昆侖山一帶),其枝鋪就云貴高原,果結(jié)在板底鄉(xiāng)裸嘎院子(板底鄉(xiāng)曙光村),是彝族先民祈求祖先保佑、趨吉納福的一種表演形式。
“撮泰吉”表演現(xiàn)場,仿若開啟一場穿越時空的奇幻之旅。演出中,敲鑼打鼓,演員戴著由漆樹做的面具,穿著古樸的戲服,扮演山神老人、將軍、小朋友等,“表演有慶賀豐年,祈求平安吉祥、人畜興旺、風調(diào)雨順的寓意,是遠古彝族人對人類演變、進化、生活、繁衍、傳承的記錄。”文道華說。
整個表演過程中,演員們的動作、聲音、表情都嚴格遵循傳統(tǒng),既原始又充滿震撼力。文道華所展現(xiàn)出的精湛技藝,不僅是對個人藝術(shù)造詣的彰顯,更是對彝族先民智慧與勇氣的致敬,讓每一位觀者都能跨越時空,觸摸到歷史的脈搏。
“阿歐那巨惹,撮唷撮麻叟,撮唷尼啰叟,糯禿第……(彝語音譯)”如今,已年過八旬的文道華時不時哼唱著猶如與他融為一體的“撮泰吉”里的臺詞。這些臺詞,翻譯過來的大意是:遠古的人,模樣不像人,模樣似野獸,長猴臉,生鼠牙,野果當飯吃,露珠當水喝,樹葉當衣穿,人類如此產(chǎn),人類如此生……
談及“撮泰吉”的文化內(nèi)涵,文道華的眼神中透露出無盡的深邃與敬畏。在他心中,“撮泰吉”不僅僅是一場表演,更是彝族歷史與精神的象征。通過“撮泰吉”表演,觀眾從中可以感知到彝族人民敬畏自然、團結(jié)奮進、頑強拼搏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在千百年的傳承中,如同火炬一般,照亮了彝族人民前行的道路,也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增添了一抹絢麗的色彩。
傳承:
古戲煥發(fā)新的光芒
“以前村里老少都愛看、愛演,那時候,一到演出季,大家都像過年一樣興奮,早早地聚在廣場,等著開場??涩F(xiàn)在,時代不一樣咯,年輕人沒幾個愿意回來學這老祖宗的玩意兒咯?!彪S著時代的發(fā)展,文道華深知“撮泰吉”若想在現(xiàn)代社會中存續(xù)下去,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束縛,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參與其中。
即便深知困難重重,仿若置身荊棘叢中,文道華卻從未有過一絲放棄的念頭。他毅然決定打破“傳內(nèi)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舊俗,面向全村乃至外界廣納門徒。羅曉云、文瑤等一批熱愛彝族文化的年輕人,紛紛投入文道華的門下,學習“撮泰吉”技藝。
在傳承教學中,文道華毫無保留,從最基礎(chǔ)的文化知識講解到高難度的表演技巧訓練,他都悉心指導(dǎo)。文道華常常帶著徒弟們來到表演現(xiàn)場,親自示范動作、糾正錯誤,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
為了讓“撮泰吉”走進更多人的視野,徒弟們在文道華的鼓勵下,積極行動起來。他們不定期地組織村民、學生開展“撮泰吉”研習活動,在村里的文化廣場、學校的操場等地,舉辦小型的表演展示與知識講座。
文道華的孫子文超,更是“撮泰吉”傳承路上的創(chuàng)新先鋒。文超自幼受爺爺熏陶,對“撮泰吉”抱有極大的興趣。大學畢業(yè)后,文超毅然回鄉(xiāng),跟隨爺爺學習。文超充分利用現(xiàn)代科技,拍攝制作了一系列關(guān)于“撮泰吉”的短視頻,發(fā)布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這些短視頻以精美的畫面、生動的解說,瞬間吸引了大量網(wǎng)友的關(guān)注,引發(fā)了熱烈的討論與分享,讓遠在千里之外的人們也能領(lǐng)略到“撮泰吉”的獨特魅力。文超還幫爺爺組織開辦培訓班,召集村里的年輕人、周邊愛好者系統(tǒng)學習“撮泰吉”。
與此同時,隨著當?shù)匚穆萌诤习l(fā)展的推進,一些游客聽聞“撮泰吉”的大名,慕名而來。古老的村落、神秘的表演,讓游客們流連忘返?!按樘┘痹谛聲r代,有了全新的舞臺,綻放出別樣的光芒。
期許:
非遺傳承的薪火永傳
“我這一輩子,沒啥大本事,就盼著‘撮泰吉’能一直傳下去?,F(xiàn)在,我演不動了,由我的徒弟們繼承了,希望他們能夠多多走出去,讓更多人看到‘撮泰吉’,讓全世界都感受到‘撮泰吉’的文化魅力!”文道華語重心長地說。
文道華的徒弟們在他的精心指導(dǎo)下,不斷提高自身的演技水平,使得“撮泰吉”的名聲大噪,多次應(yīng)邀前往貴陽觀山湖國際音樂節(jié)、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jié)、烏鎮(zhèn)戲劇節(jié)以及貴州“村超”開幕式等盛大場合進行演出,將“撮泰吉”這一極具地域民族特色的古戲劇呈現(xiàn)給更多的觀眾。2017年2月11日,“撮泰吉”受邀參加法國尼斯狂歡節(jié),在狂歡節(jié)開幕式上及花車大巡游中展演,榮獲法國尼斯市政府授予“最佳表演團隊”的獎項,讓“撮泰吉”綻放在世界舞臺……
從深山村落走向世界舞臺,“撮泰吉”多次驚艷亮相于國內(nèi)外文化盛會,以獨特的魅力征服了觀眾,贏得了陣陣掌聲與贊譽。每一次掌聲雷動,都是對文道華等傳承人數(shù)十年堅守的認可,也為“撮泰吉”的進一步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如今,文道華已至暮年,可守護和傳承“撮泰吉”的腳步從未停歇。對未來,文道華依然滿懷期許:“希望‘撮泰吉’能走進更多人心里,像星星之火,永不熄滅?!蔽牡廊A堅信,只要后人接續(xù)傳承,“撮泰吉”這古老的藝術(shù)定能在新時代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