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京靈谷寺景區(qū)南門左側的月亮門進去,一路向北經(jīng)青年路出景區(qū),通過登山道一路向上就可以經(jīng)萬福寺、名僧塔林、永慕廬到達紫金山的頭陀嶺了。這一路,有南京最美的松林、橡樹、楓香、烏桕、黃連木和銀杏,晚秋時節(jié),銀杏、烏桕葉落,橡樹之美赫然顯現(xiàn)。這種美遍及整個紫金山麓,它和赤銅色的水杉、池杉、落羽杉,色彩斑駁的法國梧桐和綠色的松林成為南京東郊最美的秋色,稱“金陵”最為恰當。
出靈谷寺景區(qū)北門前行不足百米,路邊有一“傅煥光墓”指示牌,沿狹窄的石階前行幾十米就到了目的地。墓園是林中辟出的一小塊方形石鋪平地,南北兩側有方形石柱的低矮護欄,中間是墓碑,“傅煥光之墓”是書法家蕭嫻所書,背面是傅煥光先生的生平簡介。西側還有一石碑,說明這里是傅煥光和夫人包菊仙合葬的墓地。
秋日的墓地堆疊著楓香和橡樹的落葉,落葉款款,空山寂靜。抬眼向上,馬尾松的樹梢輕掃著碧藍的天空。南京人引以為傲的紫金山風景區(qū)的森林氣象,中山陵、梧桐大道、植物園、美齡宮、梅花山、遺族學校的綠化等都與傅煥光先生息息相關。南京人把傅先生稱為“綠化之父”恰如其分。
先說紫金山的植樹和梧桐大道。南朝蕭梁時,進入紫金山猶如“行萬松中”,是名士隱居的清修之地,還是很多帝王名士名僧安寢的墓地。明朝時,鐘山香楠木曾赫赫有名,“干霄蔽日,大可數(shù)圍”是構建房屋的棟梁之材。紫金山是明太祖的陵墓所在,也曾“林木蔚茂”,到了太平天國時期,紫金山連年戰(zhàn)火,林木幾乎焚毀殆盡,各處軍隊扎營,流民棚屋七零八落。
到了民國初年,紫金山已是“濯濯童山”。傅煥光先生曾組織人員清點紫金山所遺林木,除了靈谷寺等寺院周圍數(shù)株古樹外,其他殘林樹齡均不超過50年,傅先生感嘆實難恢復古時森森氣象也。
最早開始在紫金山一帶植樹是民國初年。實業(yè)家張謇和在南京金陵女大任教的加拿大人裴義理,為安置受長江水患流落在南京的災民,組織了“義農(nóng)會”在紫金山墾荒造林。這一行動得到孫中山先生的支持,政府還撥給紫金山“官荒地”4000畝。在紫金山西北部及茅山坡植樹。造林成果蔚為可觀,可惜1927年,北伐時期,南京的失地貧民成群結伙偷砍山上林木,“紫金山北百萬株林木砍伐殆盡”。為了加強管理,義農(nóng)會的林地和整個紫金山歸江蘇省第一造林場管理。
傅煥光先生是江蘇太倉人,公派留學菲律賓大學森林技術管理科兼修農(nóng)科,學成歸來后曾在江蘇第一林場工作,后來做了場長。在傅煥光和林森的建議下,中山陵的建設把整個紫金山作為陵園地域,這樣就可以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傅煥光任主任技師,負責陵園布景和園林建設。
在研究了南京地區(qū)的氣候、紫金山的地質土壤狀況后,傅煥光認為:“鐘山地勢峻削,森林殘毀已久,故山之上部多為石礫,中部山洼土層較厚,山麓土質較黏性,且少腐殖質,非經(jīng)過長期種植不能改良。”由此,傅煥光確定造林樹種:高山以松類等常綠針葉林為主,植馬尾松、赤松、黑松等;山坡以麻櫟、楓香等闊葉林為主,以增加植物多樣性,防止病蟲害。
從1928年到1937年,經(jīng)過十年植樹,紫金山終于有了森林氣象。到抗戰(zhàn)前的1936年,中山陵園造林840萬余株,加上野生林及義農(nóng)會造林39萬余株,紫金山共計林木超過1000萬株,此外還有茶園、竹林、蔬圃和果木園。
誰能想到這位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每天騎著小毛驢上下班,足跡遍及紫金山的溝溝坎坎。閑時,傅煥光善書法,愛寫詩,常常到于右任先生家寫字、探討書法,于右任也常常來陵園看樹觀花。靈谷塔上留下了傅煥光“有志竟成”的題字。
如今讓南京人引以為榮的梧桐大道,是中國第一條城市林蔭大道。這條從下關中山碼頭到中山陵的梧桐大道,是為孫中山靈柩奉安中山陵而建的,全長12公里。當時種在陵園大道上的梧桐就有1007株,每株高3.4米、株距6.6米,是從上海法租界購得的樹苗。余下的樹木種植在江蘇路和長江路等處。大家習慣叫它“法桐”,學名為二球懸鈴木。
傅煥光對這條道路是頗為自豪的,他寫道:“梧桐十里我規(guī)栽,如蓋亭亭左右開。隔盡俗塵飛不到,游人清步好徘徊。”最早引入的梧桐樹成為后來培育梧桐的種質資源。要說明的是,現(xiàn)今南京各處的梧桐大道大多是新中國成立后劉伯承任南京市長時期曾大面積植樹造林,給人南京處處是梧桐的印象。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經(jīng)過大規(guī)模的城市建設,又形成了新的梧桐林蔭道。
按當時的規(guī)劃,紫金山的主體景觀是明孝陵、中山陵、陣亡烈士公墓(靈谷寺景區(qū)),此外還有紀念性建筑如植物園、光化亭、仰止亭、流微榭、音樂臺、永慕廬,以及天文臺、遺族學校、中央體育場、美齡宮、航空烈士公墓等。傅煥光是這些園林景觀的規(guī)劃者和建設者。
值得一提的是,傅煥光除了擔任陵園設計委員會委員,還是農(nóng)村與鄉(xiāng)村教育組召集人。當年在紫金山居住的貧民,大多為徐淮災民,400余戶、2000余人,出于為他們的生計考慮,開辟了菜園、果園、茶園、竹園和魚塘——月牙湖和前湖。傅煥光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俞慶棠等人在農(nóng)戶聚集區(qū)建立中心小學,致力于改善民生和貧民教育。
一個冬日的下午,我又一次來到傅煥光和夫人樸素至極的墓地,小小的墓園被清掃得很干凈??諝馇遒械哪救~香味。背靠著一棵高聳的馬尾松站立一小會兒,閉上眼睛,就會感到陽光的融融暖意,從頭頂直達腳底。
常常有人來到這里,有人奉上鮮花,有人擦拭墓碑,更多的人則默默佇立,獻上敬意。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