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童傳文,用聲音重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脈絡,實現(xiàn)文化傳承與育人目標的有機統(tǒng)一。
在南京六朝博物館三樓,有一扇大落地窗。窗外,都市天際線輝映著明媚春光;窗內(nèi),一件件文物在展柜中無言地訴說六朝舊史,新舊景象在玻璃窗上巧妙地重疊、融合。工作間隙,宋燕常站在窗邊駐足凝望,在她心中,這扇落地窗不僅是觀景拍照的地方,還是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窗口,作為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同時也是一名巾幗宣講人,她希望能在更多人心中開一扇窗,讓傳統(tǒng)文化之光照進每個心房。
把人生寶藏融入宣講
南京市博物總館的工作人員有近四百名,其中大多數(shù)是女性。六朝博物館志愿團隊“六朝青”中,女性的占比達到90%?!霸诓┪镳^社會教育工作中,女性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相較于男性而言,女性在宣講中更具優(yōu)勢,她們天然具有親和力和語言美感,能春風化雨般將文化知識送入大眾心間?!碑斶x江蘇省婦聯(lián)執(zhí)委后,宋燕在工作中更加有意識地凝聚女性力量。2024年7月,在南京市婦聯(lián)指導下,宋燕推動成立了南京市博物總館婦聯(lián),匯聚講解員、策展員、文物保護修復師、志愿者等優(yōu)秀女性,在思想政治引領、宣傳好家風好家教、賡續(xù)紅色基因等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在她們當中,最獨特的一支力量是“六朝青”志愿團隊。
在南京市博物總館下設的六朝博物館,每個開放日,館里都有一群進行常態(tài)化講解的“六朝青”志愿者。他們穿著青色馬甲,穿梭在不同的展廳中,用清雅柔和的聲音將六朝風采娓娓道來。宋燕介紹,“六朝青”由來自各行各業(yè)、興趣各不相同的志愿者組成,有退休員工、在職教師,甚至還有本職工作十分繁忙的醫(yī)護工作者。
盡管不是“科班”出身,“六朝青”的講解認可度卻很高。一位游客聽完講解后,直言自己“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館;因為一座館,愛上一座城”。一位資深“六朝青”表示,如今,觀眾走進博物館,已經(jīng)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淺游,他們需要與面前的文物產(chǎn)生深度連接。不停揣摩、隨時補充,面貌更為豐富、角度更為多元的志愿者講解,才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敖o別人講解時,有種把懷里的寶貝往外掏的成就感、價值感。”
2014年加入團隊的鄧增萍是南京市中醫(yī)院的一名護士,每當講解到涉及中醫(yī)的內(nèi)容時,她便會結合專長進行知識拓展。而“六朝青”博物館課堂進社區(qū)(校園)志愿服務項目,則進一步激活了許多“六朝青”的花式宣講技能——來自江蘇省演藝集團的京劇老生演員李舒把京劇中六朝人物的臉譜知識融入社區(qū)活動中,通過現(xiàn)場繪制臉譜,讓居民們充分感受中華藝術瑰寶的魅力……“六朝青”們將自己的人生寶藏融入講解詞,賦予了博物館宣教更多可能性,迅速拉近了博物館和大眾之間的距離。
以賽促學,為宣講賦能
面對流動的歷史、鮮活的觀眾,博物館宣講員在持續(xù)輸出的同時,更要不停地更新知識、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幫助觀眾與歷史對話。
2021年,“六朝青”博物館課堂進社區(qū)(校園)志愿服務項目,獲得了由中宣部等部門聯(lián)合舉辦的“四個100”最佳志愿服務項目。榮譽背后,是“六朝青”們持之以恒的努力。宋燕介紹,項目開始之前,他們會花費很多時間選擇主題,依據(jù)自身特長設計宣講內(nèi)容,在博物館教育專員的幫助下反復磨課、試講,直到自己滿意了,才進學校宣講?!八麄冋J真執(zhí)著的勁頭,我看了特別感動,許多志愿者在一遍遍的磨課中迫使自己不斷吸收歷史知識,同時更加關注和把握大眾的興趣點,融入講詞中,不斷提升專業(yè)度?!?/p>
南京市博物總館婦聯(lián)成立當天,南京市巾幗宣講員實訓基地同步掛牌成立,組織開展全市文博場館講解員的培訓,邀請南京藝術學院的播音主持專業(yè)老師幫助提升宣講技能。平常,對巾幗宣講員的賦能注重以賽促學。2024年,南京市博物總館承辦的首屆“博物南京”講解員技能大賽中,總館三名女性選手榮獲“金牌講解員”稱號。
為進一步發(fā)揮館內(nèi)女性講解員優(yōu)勢,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好南京故事。在宋燕的牽頭下,南京市博物總館創(chuàng)建了“博雅”服務品牌,以“她成長”系列計劃,擴大典型引領和示范帶頭效應:邀請女性策展人分享展覽背后的故事,邀請各項講解比賽獲獎者分享參賽及日常講解心得;開展探訪文博場館、鄉(xiāng)村文化學習調(diào)研等活動;組織女性宣講員積極參加志愿服務,展現(xiàn)文博工作者風采……宋燕希望,在形式多樣的賦能下,文博領域的巾幗宣講員能以自信從容的姿態(tài)書寫文博事業(yè)“她力量”,為傳承城市文脈、弘揚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以童傳文,守好文化根脈
“大家好,我是‘小青蓮’文物守護者。我身旁的‘陶牛車及俑群’是國家一級文物。貴族出行,不坐馬車坐牛車,這是為什么呢……”在成人志愿者之外,六朝博物館中的“小青蓮”志愿講解員也成為文物宣講力量中一抹活潑的色彩。
2018年,受央視《國家寶藏》節(jié)目中“國寶守護者”的啟發(fā),宋燕為“小青蓮”們設計了一個新角色——六朝文物守護者?!跋噍^于全館講解,守護單件文物對小講解員來說更容易上手,理解也更深刻,他們能夠從相對較小的切入點入手,拓展至整個六朝時期的歷史文化。”
每年,都有一批中小學生通過層層選拔,開啟為期一年的志愿服務。他們通過“六朝青”志愿團隊以老帶新的方式進行培訓。每到周末節(jié)假日,“小青蓮”們就會出現(xiàn)在各自守護的文物前,向游客講述文物和它背后的歷史。“古老文物前的稚嫩童聲,似乎能讓聽者感受到文化傳承的新生力量。成為小小宣講員,一方面讓他們通過深度接觸家鄉(xiāng)文化,建立情感聯(lián)結與文化認同,從‘被動接受者’轉(zhuǎn)變?yōu)椤鲃觽鞑フ摺?;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兒童講給兒童聽’的傳播閉環(huán),提升文化傳播的親和力?!?/p>
如今,“小青蓮”志愿講解團隊的規(guī)模已達三百人,其中不少青少年都是服務過多個博物館的“資深”講解員了。很多家長反映,孩子擔任“小青蓮”講解員后,不僅會主動了解南京歷史文化,更會在班級里、家庭中主動宣傳六朝文化,“孩子們的狀態(tài)變了,也更加自信了?!?/p>
宋燕希望,未來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宣講員的行列,用聲音重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脈絡,共赴一場文化傳承最動人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