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同志以其卓越的領導才能、深邃的經濟智慧和高風亮節(jié)的品質,為國家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堅持“不迎不送”的工作作風,如同一股清風吹散了官場陋習,為廣大黨員干部樹立起一座作風建設的不朽豐碑。
輕車簡從 直奔現場
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階段,經濟發(fā)展遇到困難。為探尋破局之策,1960年,陳云計劃前往河北、河南等地調研。河南作為農業(yè)大省,在國家糧食生產格局中地位重要,成為他此行的重點考察區(qū)域。
消息傳到河南,各級政府部門高度重視。按照以往接待重要領導的慣例,工作人員迅速行動起來,制訂了詳盡的接待方案,從迎接儀式到下榻賓館的精心布置,再到行程中警車開道、專人陪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力求盡善盡美。當地領導干部想,陳云同志肩負著領導國家經濟發(fā)展的重任,日夜操勞,一定要讓他感受到河南人民的熱情和敬意,享受到最周到的接待服務。
然而,陳云在出發(fā)前就明確提出要求:“此次前往河南,一切務必從簡,切不可搞迎來送往那套繁文縟節(jié)。我是去工作的,不是去接受招待的,大家都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別在這些形式上浪費時間和精力。”
陳云抵達河南后,徑直前往調研地點,沒有舉行任何迎接儀式。在鄭州的一家國營紡織廠,他深入車間,與工人親切交談。在機器的轟鳴聲中,他大聲詢問工人的工作時長、工資待遇、生產中遇到的困難。一名老工人感慨道:“陳老,咱這機器老舊,經常出故障,產量上不去,我們也著急呀!”陳云認真傾聽,不時點頭,詳細記錄下工人反映的問題,表示一定會想辦法幫助解決。
在農村調研時,陳云同樣不搞特殊。他走進田間地頭,與農民席地而坐,嘮家常、談農事。烈日炎炎下,他仔細查看農作物的生長情況,詢問農民種子、化肥的供應是否充足,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是否暢通。一名農民無奈地說:“陳老,這年景,就盼著有個好收成,可有時候豐收了,糧食卻賣不上價,一年的辛苦就白費了。”陳云聽后神色凝重。他深知農產品價格穩(wěn)定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必須盡快找到解決辦法。
在與當地領導干部交流工作時,陳云嚴肅地指出:“我知道大家的好意,但迎來送往這種風氣必須改。你們都是地方發(fā)展的中流砥柱,肩負著推動經濟發(fā)展、改善民生的重任,把時間耗費在這些虛禮上,哪還有精力去謀劃發(fā)展、解決實際問題呢?我們共產黨人,要把精力用在刀刃上,實實在在為人民謀福利。”他還強調,領導干部之間的關系,應該建立在共同為黨和人民事業(yè)奮斗的基礎上,而不是靠迎來送往這些形式來維系。
在結束河南的調研后,陳云將所了解到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整理和分析,形成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方案,為國家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這些建議在后來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國民經濟穩(wěn)步發(fā)展。
艱苦樸素 嚴于律己
在河南調研期間,陳云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沒有接受任何超規(guī)格的接待。他的住宿安排簡單樸素,房間里只有一張床、一張桌子和幾把椅子,沒有豪華的裝飾和高檔設施。他的飲食也和普通工作人員一樣,粗茶淡飯,沒有特殊待遇。有一次,當地政府悄悄加了幾個葷菜,陳云發(fā)現后,立刻要求撤掉。他說:“現在國家還不富裕,人民生活也不寬裕,我們不能鋪張浪費,要和群眾同甘共苦。”
陳云曾四次回自己的家鄉(xiāng)——上海青浦縣開展調查研究。在幾次青浦調研中,陳云都反復強調艱苦奮斗,反對鋪張浪費,嚴格規(guī)定自己的伙食標準。第一次回鄉(xiāng)調研正值寒冬,陳云坐汽輪到練塘,一路敲冰前行。他吃住在農民家里,就地召開座談會,深入一線摸清情況。這種出于公心,同人民群眾真誠相見、以心換心的態(tài)度,使家鄉(xiāng)人民當著他的面敢講真心話、老實話,把他當作知心人。第四次回青浦調研時,他蹲點在小蒸公社,吃住在大革命時期的老戰(zhàn)友家,詳細掌握了第一手資料。
求真務實 清正廉潔
“不迎不送”“不請不到”,這是陳云對自己也是對地方領導干部立的規(guī)矩。他曾多次去杭州,都不準浙江省和杭州市的領導去機場迎送,在杭州停留期間,也要求他們“不叫不來”。他常常說:“有事說事,沒事別來。如果能在電話中把事講清楚了,就沒必要非得上門說?!?/p>
陳云來杭州,每次都要帶上他的“三件寶”:一是延安時期就跟隨他的一只舊皮箱,這只皮箱用了幾十年,連皮制拎手都斷了;二是一臺蘇聯制造的老式放音機,這臺電子管的“老爺貨”又大又重,是陳云專門用來聽評彈的,在杭州壞過幾次;三是一條薄薄的舊棉被,這是他外出時用來蓋的。陳云在杭州外出時,從不坐進口轎車,總是坐國產紅旗車。他外出不搞前呼后擁,只帶秘書和幾個隨身警衛(wèi),車輛也是最少的。
有一次,杭州的廚師提出要給陳云做幾樣杭州名菜,陳云說:“我已經習慣了,還是吃我原來的那一套。不過,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倒想請你們給我做幾樣家鄉(xiāng)菜吃?!蹦鞘顷愒朴啄暌蚋改冈缤霰痪烁甘震B(yǎng),舅母常給他做的幾樣菜,陳云一直念念不忘。這幾樣菜是什么呢?不過是蠶豆泥、筍干煎豆腐和炒鱔魚絲。南方稻田里就產鱔魚,價錢也不貴。
每次出行,陳云對生活的要求都非常低。對于迎來送往、請客送禮,更是堅決抵制。有一次,陳云在外地視察工作結束,乘火車回北京。當地派來送行的兩名同志告訴陳云的隨行人員:“車廂后面有一個大柳條筐,是給首長的一點營養(yǎng)品,回去后好好給首長補補身體。”隨行人員一聽就急了:“首長是不收禮的,你們快把東西帶回去?!?/p>
當地同志說:“首長在我們這里太辛苦了,找人談話、開會、參觀,工作很累,又不讓提高伙食標準,而且他身體又弱,缺乏營養(yǎng)??鹄锊贿^是兩只老母雞和一些青菜,請帶回去給首長補養(yǎng)一下?!?/p>
怎么辦呢?陳云身邊的工作人員犯了難。陳云是一貫不收任何人送的禮物的,可請來人下車帶回去吧,他們又說:“這不是哪個人送的,是幾位領導同志共同決定的。東西又不多,就請首長收下吧。”工作人員只好向陳云請示匯報。
工作人員向陳云建議,既然東西已送上車了,再要他們帶回去,面子上過不去,是否可以按市價把東西買下來。陳云說:“不能開這個先例,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以后就阻止不住了。還是請他們把東西帶回去,要和他們說,他們的心意我領了,但東西我不能收?!碑數赝韭犃松钍苡|動,下車時把東西帶回去了。
陳云“不迎不送”的作風體現了對黨的事業(yè)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求真務實、廉潔奉公的精神品質,也展現了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