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貫山東高密,身高不及一百四十厘米、貌不吸睛的晏子(名嬰,字仲),是位能言善辯、不畏強權(quán)的上大夫及外交官,這是為人熟知的。但很少為人所知的是,歷春秋后期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君,輔政五十余年的晏子,雖位極人臣,生活卻非常儉樸。
晏子的節(jié)儉與正直,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一天午飯時間,齊景公派人來到晏子家,他便與來人分享吃食,但兩人都未吃飽。使者回去后將此事報告給景公,景公覺得慚愧,說:“寡人竟不知晏子家境如此貧困,這是寡人的過失。”于是,景公派人送去千金以及市場稅收,作為晏子接待賓客的交際費用。晏子再三推辭不果,只能進宮對景公說:“我一點都不貧困,光是君王的賞賜,就足以惠及父族、母族和妻族,并可接濟朋友與百姓。我聽說得了賞賜卻只知聚斂做守財奴,是仁者所不為。對我而言,布衣粗食,免于挨餓,已十分滿足了!”景公說:“從前賢相管仲,曾使先君桓公成為諸侯國的盟主,先君賜管仲一大片封地,管仲并未推辭,你為什么要拒絕?”晏子回應:“我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我認為,管仲對賞封這件事的處理有所缺失,我的做法才是正確的,所以才一再推辭而不敢接受??!”
晏子的高風亮節(jié),不僅體現(xiàn)在拒絕齊景公的賞賜上。
一次,齊國遭遇了嚴重的旱災,百姓顆粒無收,流離失所。晏子心急如焚,向景公進諫,請求開倉賑濟災民。景公起初有所猶豫,擔心耗費過多的國家儲備。晏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于說服景公開倉放糧。晏子親自帶領官員,組織分發(fā)糧食的工作。他不辭辛勞,日夜奔波在各個災區(qū),確保每一個受災的百姓都能得到救助。在發(fā)放糧食的過程中,晏子嚴格監(jiān)督,杜絕任何官員中飽私囊、徇私舞弊。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則,與百姓同甘共苦,吃著簡單的食物,住在簡陋的帳篷里。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災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百姓們對晏子感恩戴德。然而,晏子在事后從未提及自己在這次救災中的功勞,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崗位,繼續(xù)為國家的治理出謀劃策。
又有一回,齊國邊境的一座小城受到了敵國的侵擾,百姓惶恐不安。晏子主動請纓,前往邊境視察。他發(fā)現(xiàn)敵軍雖然來勢洶洶,但后勤補給線過長。于是,晏子組織當?shù)匕傩?,加強城防,同時派出小股部隊騷擾敵軍的補給線。經(jīng)過一番巧妙的周旋,敵軍因補給困難而不得不撤退。晏子又迅速組織百姓恢復生產(chǎn),重建家園。他還從國家的倉庫中調(diào)配物資,幫助百姓渡過難關。小城的百姓對晏子的智慧和勇氣敬佩不已,但晏子卻沒有居功自傲,只是淡淡地說這是他的應盡之責。
故而晏子死后,孔子論其事功:“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p>
晏子的精神,為后世的為官者指明了方向:為官當以晏子為楷模,秉持公正、廉潔、為民的原則,兢兢業(yè)業(yè)地為人民謀福祉,做到救民百姓而不夸,以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安定的生活為動力和成就。
圖:陸小弟" "編輯:張鈺梅" " 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