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口有兩個按鍵,想上樓按箭頭向上的按鍵,想下樓按箭頭向下的按鍵。將乘坐電梯的需求,對應在這兩個按鍵上,其實是很簡單的。但總有人會按錯鍵,他們的理由則是:“我想下樓,但電梯顯示在樓下,我就按了箭頭向上的按鍵,想讓電梯上來接我?!?/p>
這兩種按鍵方式,其實是屬于兩種編程思維。后者被稱為“命令式”,就是對電梯發(fā)出自己命令:我想讓電梯上來,于是就按了向上的按鍵。而正確的電梯編程思維是“聲明式”,向電梯聲明自己的訴求:我想下樓,于是按向下的按鍵。對比“我想讓你上來接我下樓”與“我想下樓”這兩個指令,很明顯后一種聲明式的指令更為簡潔。它不僅能縮短對方的反應時間,也大大降低了執(zhí)行指令過程中的出錯率,使得電梯的運行更加準確高效。
其實,聲明式的電梯編程思維也可以運用到親密關系中。簡潔明了的表達方式,能夠讓親密關系之中的溝通更加順暢。
心理治療師菲利帕·佩里在《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中提出,應在親子教養(yǎng)中設置合適的界限,而設定界限的準則是“界定你自己,而不是孩子”。界定自己,其實就是電梯編程思維,是通過向孩子聲明自己的界限,來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邊界。比如,當孩子在外面玩的時候,家長可能會說:“你不能玩這么晚!”但這么說可能收效甚微。如果家長通過界定自己的方式說“我想讓你10點前回家”,這樣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
兩種表達方式看起來相差不大,但出發(fā)點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將自己的地位置于孩子之上,居高臨下地為他的行為設限;后者則是借由定義自己來定義問題,建立了與孩子平等對話的平臺。而且,當家長坦然地聲明了自己的感受后,孩子在關注到家長感受的同時,其實也正在形成共情行為。長久以后,孩子也會學著家長的樣子,坦然面對自己內心的需求,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溫和又堅定地提出自己的訴求和意見。親子之間,便建立起了穩(wěn)固有效的溝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