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的高熱量和高脂肪會增加肥胖的可能,但肥胖癥的真正兇手是無限制地吃喝。在超級杯比賽期間,美國飲食心理學家與某個自助餐廳合作進行的一個關(guān)于飲食心理的實驗就能說明這個道理。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所有參加實驗的人都是附近學校的MBA學院的學生,且他們并不知道他們在參與一項研究。因此,當這些學生受到超級杯球賽的吸引來到這個自助餐廳時,他們的一切飲食行為都是自發(fā)的。
當這些學生到達餐廳時,女服務員立即將他們帶到一個私人派對的區(qū)域,并請他們在設有高腳椅的4人座位區(qū)入座。在這一區(qū)域的中間是自助餐柜,柜子里有好幾盤熱氣騰騰的麻辣雞翅、芝士醬和烤肉醬。
在點好自己想喝的飲料之后(贈送的),這些學生就立即圍在自助餐柜周圍,開始大把大把地抓取食物。幾乎每個人都拿了滿盤的麻辣雞翅。等學生們回到座位上時,女服務員就在他們面前的桌子上放了4個空碗,以便他們存放吃剩的雞骨頭。如果雞翅被吃光了,他們只需要把高腳椅轉(zhuǎn)個方向,就可以站起來走到自助餐柜邊拿取麻辣雞翅。因此,每當超級杯的廣告出現(xiàn)時,這些學生會馬上奔向自助餐柜前拿食物填滿盤子,根本不理睬電視上那些價值百萬的充滿天才創(chuàng)意的廣告。
而一旦左邊的餐桌上出現(xiàn)吃剩的雞骨頭,女服務員就會去清理,并留下一只干凈的碗,好讓那些學生可以將接下來吃剩下的雞骨頭放在碗中;而右邊的餐桌上不管堆多少雞骨頭,研究人員告訴女服務員不要去理會。
對于左邊的餐桌女服務員們共收拾了四次,每次收拾之后她們都會連雞骨頭帶碗送進廚房,并告訴研究人員這是哪一張桌子上吃剩的,以便研究人員計算稱重那一張桌子上的人到底吃了多少麻辣雞翅。
對于右邊的餐桌,研究人員等超級杯球賽結(jié)束、學生們離開之后,才去查看和計算這些吃剩的雞骨頭。
經(jīng)過統(tǒng)計計算,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堆積有雞骨頭的餐桌上的學生,平均每人吃5只麻辣雞翅;而及時清理雞骨頭的餐桌上的學生,平均每人吃8只麻辣雞翅——多吃了60%的雞翅。也就是說,如果看不到“證據(jù)”(吃剩的雞骨頭),而且桌子和盤子被清理得越干凈,人們越會吃個不停,直到認為自己吃飽為止。
可見,我們的胃并不會做算術(shù),不會告訴我們它吃飽了。事實上,胃只會識別三種狀態(tài):“餓”“我飽了,但還可以再吃一些”以及“我一點也吃不下了”。面對無法估量的食物,胃的第二種狀態(tài)很容易被忽略,直到達到第三種狀態(tài),你才會不想再吃任何東西,而這才是“認為自己飽了”的狀態(tài)。
不光是胃的算術(shù)不及格,我們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在面對美食的時候,也會突然“死機”,不記得剛剛過去的一個小時內(nèi)吃過幾塊糖、多少根薯條、多少毫升的可樂、多少熱量的冰激凌。因此,要想“飲食有節(jié)”,我們就不能相信自己的胃,更不能相信自己的記憶力。
那么,我們該如何控制自己的飲食量呢?方法很傳統(tǒng):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胃的算術(shù)不好,我們不能相信它,但可以“欺騙”它。比如,一個人的午餐通常要吃滿滿一大碗面才會飽,如果你只給他盛半碗面,他吃了之后還是會覺得餓。但是,如果你讓這半碗面看起來跟一碗面的分量一樣,例如在碗里盛了半碗面和半碗菜,那么,他在吃了這碗“特殊”的面之后也會覺得飽了,而且跟平時一樣飽,即使這碗面的熱量比原來一碗面的熱量低了許多。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飽”與“不飽”的判斷依據(jù)并非來自自己的身體,而是來自外部條件。其實,在我們還是孩童的時候,我們的胃能夠準確地告訴我們“飽或不飽”“夠或不夠”。但是,由于周圍人的影響(比如母親會在你說飽了之后,認為你“撒謊”,“逼”著你吃光碗里的食物),我們就漸漸地忽略了身體的信息,開始習慣憑外界的因素,如食欲分量、飲食時間,來判斷自己是否餓了、是否該吃了以及是否吃飽了。而嘴饞得“一發(fā)不可收拾”也是這個道理。
因此,要控制自己的飲食量,我們就不能單純地依靠胃,而應該借助外在的因素,如小包裝、空瓶子、吃剩的骨頭等,來判斷自己的飲食需求量,并果斷地發(fā)出“停止”的命令。當然,最好還能經(jīng)常稱稱自己的體重,以免等到穿衣服感覺緊繃難受時,才醒悟該控制飲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