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鼓 神(節(jié)選)
□ 王 雁
忽然,敲打大鼓的壯漢把雙槌一收,抹一下額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掃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邊的一個瘦老頭身上,說: “張伯,你來玩一把?!?“別,別……”這個叫張伯的老頭既瘦弱又邋遢,穿著一件破舊的黑布棉襖,雙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樣的怕過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婦們卻揪住他往前推搡,說: “鼓神,來一個!”打鼓的漢子一臉虔誠地把有如嬰兒手臂粗的雙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銅鑼、銅鈸的后生們也滿臉殷殷地望著他。
我真不相信這樣的蔫老頭能敲擊出什么花樣來。我等著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辭不掉了。布滿皺紋和胡茬的臉上突然煥發(fā)出一股豪氣,只見他把棉襖脫下來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將雙槌握在手中的時候,一個我不敢相信的奇跡出現(xiàn)了。一個在黃土中長大的像黃土一般平凡的漢子忽然間像天神似的頂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滿光輝,臉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鋼棍一樣堅硬起來,在輕輕地敲打了鼓沿幾下后,雙臂猛一揮,一聲石破天驚的巨響倏地刺進了我的耳膜和心臟,接著小鼓、銅鑼一起轟鳴,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沖動和古老意念的混亂音符猛地從地底躥出來,通過雙腳直抵進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種脫胎換骨般的劇痛。
我像被魔語詛咒了似的,雙目緊盯著他,只見他急敲慢敲,重敲輕敲,時而敲打鼓沿,時而肘杵鼓面,時而躍騰猛捶,時而貼鼓輕撫,柔時如絲綢無骨,堅時像槍擊鋼板,亂時如烏云壓頂,齊時如排兵布陣;鐵馬金戈亂箭飛,細雨輕風荷塘清,劈山開路是男兒,再聞堂前紡織聲……
我站在這群肅立的山民之間,觀看眼前出現(xiàn)的不可思議的奇跡,大鼓在響,小鼓在響,銅鑼、銅鈸鏗鏗鏘鏘,而指揮這支創(chuàng)造奇跡的鼓隊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個蔫耷漢,而是一個飄逸的精靈!一串神秘的符號!一團無形的罡聲!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這個人中的英杰此時就代表著頂天立地的人類!我驚愕了,世上竟有著這樣的聲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沒有卑微和可憐。我從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來,充滿敬意地望著他們。我想我該回家過年了。
品讀
一個蔫老頭竟然精神抖擻地敲擊出了石破天驚的巨響,那種藝術(shù)的暢快感令“我”震驚。這里詳細描寫其神態(tài),突出其精神,又寫“我”聽后的感受,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鼓神貌不驚人,卻身懷絕技,雙槌揮舞,出神入化,驚天動地的藝術(shù)感染力?!拔摇北贿@個瘦老頭的精氣神所觸動,感受到了生命的高貴與美好,內(nèi)心的卑微與可憐也隨風而去。 “我”有勇氣回鄉(xiāng)了,鼓神身上蘊藏著的黃土高原的豪氣,隨鼓聲而迸發(fā),展示出人類進取的力量和頂天立地的精神?!拔摇北稽S土高原的豪氣和人類進取的力量所震撼,從而獲得了新生,這便是藝術(shù)的力量!
二
艾葉又飄香(節(jié)選)
□ 余雪云
“初一糕、初二桃、初三粽、初四艾、初五劃龍舟”,從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節(jié),每天都有儀式感。
初一是蒸發(fā)糕的日子。由于大人們白天都在忙其他事情,所以,蒸發(fā)糕工作通常選在晚飯后。當天晚上,孩子們哪里也不去,就待在廚房里等,困了就躺在廚房的凳子上或趴在廚房的任意角落打盹兒,等吃到發(fā)糕時大概都晚上十點左右了,對于鬧騰一天的孩子們來說,這個時間除了嘴巴能動,我估計身上其余的功能都已經(jīng)睡著了,當大口大口的發(fā)糕被囫圇地吞進了肚子后,唯一能感覺到的是舌尖被燙得火辣辣的。
初二是吃桃子的習俗日,我至今不知道吃桃子的緣由。記得每每這一天,爺爺下班后,都會買些毛桃給幾個小孩子解饞。猶記得有一年端午節(jié)前,爺爺和奶奶到泉州看望伯公,從泉州帶回的水蜜桃,個兒大,皮薄,水分多,口感酸甜適宜,一個桃子估計有半斤多,吃上一個,小小的肚子一下子變得圓滾滾的。那是我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桃子。
初三是包粽子日,粽葉是自家房前屋后的竹林里摘的,新鮮清甜,綁粽子的繩子是用棕樹葉。棕樹的葉子像一把大大的蒲團扇子,用時要提前泡軟,用錐子把棕葉劃拉成一條條細細的絲線,這樣就可以用來捆綁粽子了。那時候,粽子的餡兒比較單調(diào),要么純糯米堿粽,要么糯米豆子(黑本豆),當時對大家來說已經(jīng)算是人間美味了。包粽子是母親的強項,母親手很巧,包的粽子非常精致、結(jié)實,而且形狀各異:像羊角、像荷包;有四角粽、三角粽、菱形粽。然后用野生的薄荷頭同粽子燉在一起,整個廚房香氣撲鼻,薄荷香、艾葉香、竹葉香、棕樹香、糯米香,還有柴火香,閉上眼睛,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廚房里,還是在原始森林里呢?
初四的早上,父親會早早拿著鐮刀去割午時草,什么菖蒲、艾葉、薄荷等。太陽升起來時,父親已經(jīng)把菖蒲和艾葉掛在門上了,滿堂飄香。
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按家鄉(xiāng)的慣例,中午飯吃炒面(鹵面)、扁食、鴨蛋(取用中午12點的古井水,放入午時草煮,據(jù)說這樣煮的鴨蛋顏色橙黃鮮艷,有辟邪、祛濕氣、祛風寒等功效)。鹵面和扁食是莆仙的特色食品。記得有一年端午,家里沒錢買肉,只好包素餡兒的扁食,用紫菜、花生、豆腐、蔥頭剁成餡兒,沒想到?jīng)]有肉參與的扁食,居然特別好吃,成了我記憶里的風味美食,也成了我?guī)资昴ú蝗サ泥l(xiāng)愁。吃好午飯,母親會搬來大木桶倒入用午時草煮的水給孩子們沐浴,然后換上新衣服。接著,母親還給孩子們的額頭上都畫個“王”字,腋下也涂抹些雄黃,完成儀式后,孩子們便跟著村里的大孩子或大人去木蘭溪邊看龍舟比賽。
雷雨剛過,木蘭溪的水面比往常開闊了許多,水面激流飛躍,非常壯觀,一年一度的龍舟大賽就在這里舉行。競渡的龍舟高高地掛起一面面紅旗,從柳蔭深處的水面出擊。鼓聲像春天的雷電,沖破煙霧,劈開波濤,直奔遠處奪標目的地。圍觀人群的歡呼聲震天動地,有驚退萬人爭戰(zhàn)的豪氣。
(摘自《散文選刊·下半月》,有刪改)
品讀
本文饒有味道地介紹了進了五月后頭五天的鄉(xiāng)間民俗,展示了家鄉(xiāng)的獨有民俗,也從孩子的視角寫出了貧瘠的年代里童年的種種快樂,洋溢著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也有對童年的懷念之情。
三
鄉(xiāng)村捶布聲
□ 于報生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老家宅院里那塊長方形的青石,依然靜靜地躺在那里。它歡樂的年華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以至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叫不上它的名字。
它叫捶布石。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在太行山區(qū),不論城里的,還是農(nóng)村的,家家戶戶的院子里都要安放一塊這樣的青石,因它是專門用來捶布的,故人們就叫它為捶布石。它從山里來,出生于石匠之手。一般長二尺,寬一尺半,厚一尺,表面光滑,上面中間微凸,底面微凹,放在那里穩(wěn)穩(wěn)當當。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子夜吳歌》第一句“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寫的就是它。
它的伴侶叫棒槌。木制圓形,一尺多長。一端稍粗,便于槌布;一端較細,便于手握。
掂在手里沉甸甸的。棒槌擊打捶布石發(fā)出“棒當——棒當——”的響聲,仿佛是在演奏打擊樂。
小時候,每當月亮高高地掛在天空,柔和的月光灑在小院內(nèi),奶奶就坐在捶布石上給我們兄妹講故事。奶奶說: “織女下凡不只是被董永的誠心所感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聽到人間捶布的聲音特別好聽而動了下凡之念?!蹦棠踢€說: “咱家這塊捶布石是祖上留下的。家里要是有喜事到來,它的響聲就清脆響亮。你娘就是應了這響聲才嫁到咱家的。”我們趕忙用小手摸摸它,覺得它神秘莫測。
那時,我們兄妹四人,連同父母、奶奶共七口人的穿戴,全憑母親和奶奶夜夜紡花織布。紡花織布的過程十分復雜。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大概要經(jīng)過軋花、彈花、紡線、漿染、落線、沌線、經(jīng)線等多道工序。經(jīng)線時我們兄妹還能幫上一把。母親把絡(luò)好并染好色線的絡(luò)絡(luò)一字形地擺在院子的中央,在院子兩頭地下釘上鐵镢兒。準備停當,只見母親把絡(luò)絡(luò)上的線頭一把攬在手里,從院子這頭拉著線走到另一頭,我們兄妹一頭坐一人,母親拉線過來,我們就把線掛在鐵镢上,一趟又一趟,一掛又一掛。
經(jīng)好的線上了織布機,母親除白天到生產(chǎn)隊正常出工外,晚上常??棽伎椀缴钜???椡暌粰C布需要一個月或更長時間……
剛織出來的布叫“生布”,生布的布面比較粗糙,需要把它變成“熟布”,這時就要用上捶布石和棒槌了。母親把新織的布蘸水后晾至半干,我和母親一人一邊扯布,像拔河一樣, “嘭嘭嘭”,土粗布便被拉長了許多。再將粗布折疊整齊放在捶布石上。只見母親和奶奶分別坐在捶布石兩側(cè),雙手舉起棒槌,上下飛舞, “棒當棒當”,響聲清脆,音韻動聽。這樣捶打后的粗布變得柔軟、平滑、瓷實。把臉貼在捶打過的布面,親膚感油然而生,還能聞到一絲絲淡淡的麥香味道。
那時在我心里總有一種神奇感,奶奶、母親和山村的女人們怎么都會有那樣巧的手藝。彈出的棉花搓成花圪節(jié)在她們手中通過紡花車就變作抽絲一樣的線蛋蛋;千條萬條的細線在她們手上加工梳理就變作各樣花色布匹;又經(jīng)她們手縫制作就變成鋪底的、蓋的被褥,還能做成大人小孩合身的衣服!
那年月,那時代, “棒當棒當”的捶布聲給千家萬戶帶來多少歡樂和期盼。
(摘自《思維與智慧》,有刪改)
品讀
文章以“鄉(xiāng)村捶布聲”為線索行文,深情回憶了童年時代的歷歷往事,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往昔故鄉(xiāng)生活的深切懷戀。行文中,作者充分調(diào)動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細致描繪了紡花、織布、捶布、做衣的過程,充滿了溫情,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此外,文章開頭與結(jié)尾遙相呼應,結(jié)構(gòu)嚴謹,層次清晰,顯示出別出心裁的構(gòu)思。
四
撿麥穗
□ 張 潔
當我剛剛能夠歪歪咧咧地提著一個籃子跑路的時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撿麥穗了……
有一天,二姨看著我那盛著稀稀拉拉幾個麥穗的籃子說: “看看,我家大雁也會撿麥穗了?!比缓螅謶蛑o地問我: “大雁,告訴二姨,你撿麥穗做哈?”我大言不慚地說: “我要備嫁妝哩!”二姨賊眉賊眼地笑了,還向圍在我們周圍的姑娘、婆姨們眨了眨她那雙不大的眼睛: “你要嫁誰嘛!”是呀,我要嫁誰呢?我忽然想起那個賣灶糖的老漢。我說: “我要嫁那個賣灶糖的老漢!”她們?nèi)挤怕暣笮Γ褚蝗壶喿右粯痈赂碌亟兄?。笑啥嘛!我生氣了。難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體面的地方嗎?賣灶糖的老漢有多大年紀了?我不知道。他臉上的皺紋一道挨著一道,順著眉毛彎向兩個太陽穴,又順著腮幫彎向嘴角。那些皺紋,給他的臉上增添了許多慈祥的笑意。當他挑著擔子趕路的時候,他那剃得像半個葫蘆樣的后腦勺上的長長的白發(fā),便隨著顫悠悠的扁擔一同忽閃著。
我的話,很快就傳進了他的耳朵。那天,他挑著擔子來到我們村,見到我就樂了。他說: “娃呀,你要給我做媳婦嗎?” “對呀!”他張著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黃牙。他那長在半個葫蘆樣的頭上的白發(fā),也隨著笑聲一齊抖動著。 “你為啥要給我做媳婦呢?”“我要天天吃灶糖哩!”他把旱煙鍋子朝鞋底上磕著: “娃呀,你太小哩。”“你等我長大嘛!”他摸著我的頭頂說: “不等你長大,我可該進土啦。”
聽了他的話,我著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辦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滿是金黃色的茸毛的腦門上,擰成了疙瘩。我的臉也皺巴得像個核桃。
他趕緊拿塊灶糖塞進了我的手里??粗菈K灶糖,我又咧著嘴笑了: “你別死啊,等著我長大?!彼謽妨耍饝遥?“我等你長大。”
這以后,每逢經(jīng)過我們這個村子,他總是帶些小禮物給我。一塊灶糖,一個甜瓜,一把紅棗……還樂呵呵地對我說: “看看我的小媳婦來呀!”
我漸漸地長大了。到了知道認真地撿麥穗的年齡了。懂得了我說過的那些個話,都是讓人害臊的話。賣灶糖的老漢也不再開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婦了。不過他還是常帶些小禮物給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為什么,我倒真是越來越依戀他,每逢他經(jīng)過我們村子,我都會送他好遠。我站在土坎坎上,看著他的背影,漸漸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復一年,我看得出來,他的背更彎了,步履也更加蹣跚了。這時,我真的擔心了,擔心他早晚有一天會死去。
有一年,過臘八的前一天,我約莫著賣灶糖的老漢,那一天該會經(jīng)過我們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經(jīng)落盡葉子的柿子樹下,朝溝底下的那條大路上望著、等著。那棵柿子樹的頂梢梢上,還掛著一個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讓冬日的太陽一照,更是紅得透亮。那個柿子多半是因為長在太高的樹梢上,才沒有讓人摘下來。真怪,可它也沒讓風刮下來,雨打下來,雪壓下來。路上來了一個挑擔子的人。走近一看,擔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個賣灶糖的老漢。我向他打聽賣灶糖的老漢,他告訴我,賣灶糖的老漢老去了……
我仍舊站在那個那棵柿子樹下,望著樹梢上的那個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紅得透亮的色澤,依然給人一種喜盈盈的感覺??墒俏覅s哭了,哭得很傷心??弈悄吧摹⒌珔s疼愛我的賣灶糖的老漢。
后來,我常想,他為什么疼愛我呢?無非我是一個貪吃的,因為生得極其丑陋而又沒人疼愛的小女孩吧?
等我長大以后,我總感到除了母親以外,再也沒有誰能夠像他那樣樸素地疼愛過我——沒有任何希求,沒有任何企望的。
(選自《張潔文集》,有刪改)
品讀
《撿麥穗》是張潔的一篇感人之作,其中賣灶糖的老漢形象深刻,令人難以忘懷。老漢雖然生活困苦,但他卻舍得拿自己用來賣錢謀生的灶糖給一個陌生的小女孩,且次次見到小女孩都會給,這展現(xiàn)了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質(zhì)。老漢的善良和無私,讓人感受到一種溫暖的力量,讓人明白在艱難的日子里,依然可以用愛心去溫暖他人。他的存在不僅是對生活的堅守,更是對人性美的真實詮釋,深刻體現(xiàn)了人類互助和關(guān)愛的精神。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老漢的形象令人反思,激勵我們追尋內(nèi)心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