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需要在家鄉(xiāng)里才有味道,羈旅凄涼,到了年下只有長吁短嘆的份兒,還能有半點歡樂的心情?北平遠在天邊,徒縈夢想,童時過年風景,尚可回憶一二。
祭灶過后,年關在即。家家忙著把錫香爐、錫蠟簽、錫果盤、錫茶托,從蛛網塵封的箱子里取出來,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宮燈、紗燈、牛角燈,一齊出籠。年貨也是要及早備辦的,這包括廚房里用的干貨,拜神祭祖用的蘋果、干果等等,屋里供養(yǎng)的牡丹水仙,孩子們吃的粗細雜拌兒。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觀訂制好了的,到時候用紙糊的大筐簍一碗一碗的裝著送上門來。家中大小,出出進進,如中風魔。主婦當然更有額外負擔,要給大家制備新衣新鞋新襪,盡管是布鞋布襪布大衫,總要上下一新。
祭祖先是過年的高潮之一。祖先的影像懸掛在廳堂之上,都是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剛怒目,在香煙繚繞之中,孝子賢孫叩頭如搗蒜。
吃是過年的主要節(jié)目。年菜是標準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進全豬,連下水帶豬頭,分別處理下咽。一鍋純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絲又是一碗,加上山藥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兒,魚凍兒,內皮辣醬,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夠。
“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這是鄉(xiāng)下人說的話,北平人稱餃子為“煮餑餑”。城里人也把煮餑餑當作好東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頓之外,從初一至少到初三,頓頓煮餑餑,直把人吃得頭昏腦漲。這種疲勞填充的方法頗有道理,可以使你長期的不敢再對煮餑餑妄動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后明年再說。
正是一年復始,不準說喪氣話,見面要道一聲“新禧”。房梁上有“對我生財”的橫批,柱子上有“一入新春萬事如意”的直條,天棚上有“紫氣東來”的斗方,大門上有“國恩家慶人壽年豐”的對聯。墻上本來不大干凈的,還可以貼上幾張年畫,什么“招財進寶”“肥豬拱門”,都可以收補壁之效。街上除了油鹽店門上留個小窟窿外,商店都上板。大姑娘、小媳婦擦脂抹粉的全出動了,三河縣的老媽兒都在頭上插一朵顫巍巍的紅絨花。凡是有大姑娘、小媳婦出動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毛頭小伙子亂鉆亂擠。于是廠甸擠得水泄不通,海王村里除了幾個露天茶座坐著幾個直流鼻涕的小孩之外并沒有什么可看的,但是入門處能擠死人!火神廟里的古玩玉器攤,土地祠里的書攤畫棚,看熱鬧的多,買東西的少。趕著天晴雪霽,滿街泥濘,涼風一吹,又滴水成冰,人們在冰雪中打滾,甘之如飴?!昂榷怪瓋海拖滩藘?,琉璃喇叭大沙雁兒”,對于大家還是有足夠的誘惑。此外如財神廟、白云觀、雍和宮,都是人擠人、人看人的局面,去一趟把鼻子耳朵凍得通紅。
(選自《雅舍小品續(xù)集》,有刪節(jié))
不惜花費大量筆墨描寫“吃”的場面,寫出了過年的習俗,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情味兒。
涂脂抹粉的大姑娘小媳婦、頭上插著顫巍巍的紅絨花的老媽兒、亂鉆亂擠的毛頭小伙子,對于各色人等的描寫都抓住了特點,整個場面描寫雖然語言簡練卻逼真出彩,字里行間洋溢著熱鬧的過年氣息。
賞析 "這是作者的一篇懷鄉(xiāng)散文代表作,將20世紀初北平過年習俗和盤托出,抒寫得樸實無華卻又意趣盎然。文章運用簡潔通俗的白話語言,重點描寫了過年的多個場景,時時雜以文言詞語和民間俚語,莊諧并舉,渾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