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書必先摹楷”,雖然持這一觀點的人占絕大多數,但還是出現了別的聲音。
一種聲音說,學什么都不能忘了根本,正所謂樹有根、水有源嘛!言外之意,書法中的書體都是從篆書開始形成、演變和發(fā)展的,所以有人說:“追根溯源起來應從篆書或小篆開始練習。”可是,既然談到篆書,大篆不是篆書最早的形式嗎?為什么不直接說從大篆開始呢?顯然,說這樣話的人自己也知道,大篆包括甲骨文,書法怎么可能從一些文字專家都認不全的甲骨文開始臨摹呢?就像在學習駕駛汽車前,不需要先去學會拉板車,或是操作獨輪車。
另一種聲音說,“草圣”張芝是中國書法史上最早的先哲。有人曾評價張芝“創(chuàng)造了草書問世以來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稱張芝不愧為中國書法史上的“草圣”。言下之意是:看看,學習書法還是應該先學草書。然而,在張芝的時代還沒出現楷書,根本不知楷書為何物,如何能抬出張芝,來評判學習書法是應該先學草還是先學楷?
歐陽修說:“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于行草,也不離乎楷正?!睘槭裁磿皾u而至于行草,也不離乎楷正”呢?先用蘇軾的話來說明真、行、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就是說,楷書如站立,行書如行走,草書如奔跑。我覺得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如果立姿端正,鏗鏘有勁,不愁不能走與跑;二是如果站立不動,讓人能清楚地看清他的容貌,則美丑立判。這也證明了人們的哲學總結。“楷書的優(yōu)點是誰都看得懂;楷書的缺點是誰都看得懂?!边@個誰,當然包括書寫者本人。因為人站立不動在鏡子面前,面目如何能不一覽無余。這也是有些已經成名的書法家不敢寫楷書的原因。因為一寫楷書,那楷書就如同站立在大眾面前的丑怪,大麻子、塌鼻子、吊眼睛、歪嘴巴等缺陷就會讓他原形畢露。
所以,習書必先摹楷!
要臨摹好楷書,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要備好臨摹的楷書范本;第二,必須是有志于習書之人。這樣的人應具有以下素質:勤奮、肯吃苦、能夠獨處、耐得住寂寞。
范本的選擇,清代梁巘說:“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貌似?!本褪钦f,摹楷應摹古楷。在古楷中,唐楷在我國書法史上的地位突出,用來臨摹特別適合。梁讞在《學書論》中還特別說:“學書須臨唐碑?!?/p>
在唐楷中,歐體最早在初唐出現。在歐體沒出現前,我國書壇還沒有任何書體被賦予姓氏,即使是秦代由李斯創(chuàng)立的小篆,也沒有以李斯的姓命名。所以,能以歐氏命名一種楷書體,他那“結構大師”的稱呼可不是白叫的。唐代張懷瓘在《書斷》中說歐氏“八體皆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真行之書,出于太令,別成一體……其草書跌宕流通,視之二王,可謂動色”。
中唐時期的顏真卿創(chuàng)造的顏體,其法度之嚴峻,氣勢之磅礴,前無古人。其字具有端莊美,陽剛美,讓人覺得穩(wěn)健、雄厚、偉岸,很是特別。歐陽修評論顏真卿道:“斯人忠義出于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zhèn)?,有似為人。宋代朱長文在《續(xù)書斷》中列其書法為神品”。他還評論顏體字:“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fā)弩,縱橫有象,低昂有態(tài),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p>
晚唐時期的柳公權幼而好學,12歲即可吟詩作賦,29歲中進士。書法汲取顏真卿、歐陽詢之長,融匯新意,自創(chuàng)獨樹一幟的柳體。他也是字如其人,品德如顏真卿一般,為人正直、有膽識、敢諫言。一次,唐穆宗問他筆法,他正想找機會向當時行事有些乖僻荒淫的唐穆宗諫言,便明顯有所指地勸誡說:“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也。”
于是,結論越來越清晰了:習書必先摹楷,摹楷必摹古楷,古楷當選唐楷,唐楷則非歐、顏、柳莫屬。范本選定,就看怎么下功夫了。小時候就聰穎絕倫、有神童之名的明代大學士解縉就有過自己學習書法的經驗之談:“大要須臨古人墨跡,布置間架,捏破管,書破紙,方有工夫?!薄澳笃乒?,書破紙”,這要多少工夫!一直以來,書法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因為它是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而要學好書法,如前所述,必先習好楷書。學好了楷書,就能像張懷瓘在《書斷》中贊美歐陽詢那樣:八體皆能??匆姇ㄊ飞细吒叽A⒌耐豸酥屯醌I之了嗎?王羲之的楷書《樂毅論》和王獻之的楷書《洛神賦》是何等威武,他們的其他書體又是何等壯觀!
學好楷書,我們還能修煉性情,養(yǎng)成不急不躁的心態(tài),遇到突如其來的人和事也能冷靜面對,從容處理。心情舒適了,我們才可以坐看庭前花開花落,靜觀天上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