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際學術期刊"Nature(《自然》)面向多個國家的研究生群體開展了一項調研,發(fā)現(xiàn)有30%以上的研究生會因為學業(yè)不順利而產(chǎn)生抑郁情緒。在給學生做學業(yè)咨詢時,我也發(fā)現(xiàn)不少同學由于繁重的科研任務、偏離預期的實驗結果、未來發(fā)展的不確定性等而出現(xiàn)負面情緒。
情緒管理:接納與轉化
有同學說,做科研壓力很大,每天都覺得特別累。偶爾遇到一件好玩的事情,剛咧嘴一笑,心里馬上想到“實驗還沒做出來,有什么可高興的”,心情又變得糟糕起來。
科研本來就是一項“高級智力活動”,難度大、挑戰(zhàn)多,充滿不確定性,再加上按期畢業(yè)的壓力、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的壓力等,整個過程確實不輕松。但是,既然無法避免壓力的產(chǎn)生,我們不妨直面壓力的存在,學會緩解和疏導壓力,并想辦法將壓力轉化為動力。
我曾經(jīng)聽一位姓王的來訪同學說起,他正處于課題攻關的關鍵時期,每天早晨,導師走進學生休息室的第一句話就是:“小王,實驗做得怎么樣了?要抓緊!”沒過幾天,同門師兄弟也紛紛學著導師的腔調,時不時地逗他說:“小王,實驗做得怎么樣了?要抓緊!”這使他感覺壓力很大。我理解小王同學的感受,并告訴他,最好的辦法就是盡量排除外界的干擾,把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調成“靜音”模式。其實,身在同一課題組的學生,應當同舟共濟,彼此支持,避免互相之間傳遞焦慮。
另外,不要將科研當成自己生活的唯一內容,更不要將科研當成自己未來的唯一出路。心無旁騖是好事,但太過投入,就容易鉆牛角尖,導致視野變得狹窄,思維也變得單一。新聞時有報道,一些同學因為課題進展不順利、研究論文被拒稿或者無法按期畢業(yè)而郁郁寡歡、自我否定,甚至情緒崩潰。其實,站在更長遠的時間維度上來看,課題進展與論文發(fā)表是否順利,能否按期畢業(yè)、獲得學位,頂多是人生長河里的一朵小水花罷了。
興趣缺失:診斷與激活
有同學問,自己對所做課題不感興趣,導致學習動力不足,應該怎么辦呢?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通常來說,“興趣缺乏”可能由多種原因導致。比如,原本對所做課題感興趣,但是做了一段時間,始終沒有取得進展,自己得不到正反饋,甚至收到了來自導師的負反饋,導致興趣減弱。又如,對所做課題了解不多,以為自己感興趣,但是做了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實際情況和自己的想象不一樣,從而感到失望。再如,自己對課題的某一部分興趣較大,也比較擅長;對另一部分則興趣較小,或者不太擅長,早早做完了感興趣的部分,剩下的“硬骨頭”就不愿意啃了。
馬冬昕,清華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學生學習與發(fā)展指導中心兼職咨詢師,具有全球生涯教練、全球職業(yè)規(guī)劃師等國際認證資質。著有《大學怎么過》一書
要想解決“對課題不感興趣”這一問題,首先要對自己缺乏興趣的原因加以甄別。如果是因為進度緩慢,問題就變成了“如何有效推進課題”。如果是對課題的全部或者某一部分不感興趣,可以考慮向導師講明情況,看看有沒有機會更換課題,也可以尋求適當?shù)膶W術合作,請別人幫忙做自己不感興趣或者無法勝任的部分。
此外,我們也要看到,興趣是可以培養(yǎng)的,其要點如下:
一是實事求是,了解并接納自己的真實水平,避免過高期待。過高期待的背后,往往是對實際情況的不滿意,時間一長,自信心就會受到打擊。因此,要為自己設置一個“跳一跳就夠得著”的階段性目標,稍加努力就能實現(xiàn),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逐漸增加對學習的興趣。
二是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做事情本身,避免過度評價。我曾經(jīng)聽說過一個有趣的比喻:做科研如同“嗑瓜子”,磕出的瓜子仁就是一個個小小的正反饋。大家都喜歡嗑瓜子,但是,如果一邊嗑瓜子,一邊想著“我要嗑得又快又好,提高效率”,或者“瓜子富含多種維生素與不飽和脂肪酸,吃瓜子對身體有好處”,甚至“吃瓜子能使我長得更強壯,超過隔壁的某某某”,就容易分心,不僅消解了嗑瓜子的樂趣,也敗壞了吃瓜子的胃口。因此,要多關注科學問題本身,不要剛做幾天實驗就急著想出成果,也不要一看別人發(fā)了論文就坐不住,以免影響對科研的興趣。
退一步講,即使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無法培養(yǎng)興趣,我們還可以轉而思考“如何在不感興趣的情況下推進課題研究”。其實,對待這個問題,大多數(shù)同學都是有經(jīng)驗的:高考那么多門課程,你都是特別感興趣的嗎?面對那些不感興趣的課程,你是怎么學習的?
課題推進:從混沌到有序
有同學說,自己的科研進度緩慢,文獻報道的數(shù)據(jù)重復不出來,自己做的實驗結果又不穩(wěn)定,忽好忽壞,因此感到焦慮。
關于這個問題,我有切身體會。博士后期間,我的研究課題一度遭遇瓶頸,實驗結果的可重復性不佳。起初,我和實驗室同學開玩笑說,每天做實驗就像買彩票一樣,能否中獎,全靠運氣。玩笑歸玩笑,看著“跌宕起伏”的實驗結果,我也開始焦躁不安。過了一段時間,我意識到實驗結果不穩(wěn)定的背后一定有需要探究的科學問題。
于是,我細化了后續(xù)實驗的記錄,在記錄操作細節(jié)、耗時長短等常規(guī)內容的同時,增加了實驗當日的天氣情況。最終,我發(fā)現(xiàn)實驗結果與天氣有關:每逢下雨,實驗結果就不好。
為什么實驗結果會與下雨有關?我推測,下雨會導致空氣濕度變大,室內水蒸氣含量增加,可能是水蒸氣與我的實驗體系發(fā)生了化學反應。為了驗證這一假設,我買來一支濕度計,將不同空氣濕度條件下的實驗結果和預期結果進行對比。我發(fā)現(xiàn),如果將室內空氣濕度控制在30%以下,就能獲得良好的實驗結果。
當時處于夏季,降雨頻繁,室內的空氣濕度經(jīng)常接近100%,即使24小時開著除濕機,也無濟于事。我不愿意耽誤工作進度,就找到合作導師,申請購買一臺干燥空氣手套箱,將實驗轉移到手套箱中進行。合作導師看了我實驗記錄本上詳細的實驗結果與嚴謹?shù)姆治鲞^程,欣然同意。有了這臺干燥空氣手套箱,我的實驗結果不穩(wěn)定的問題很快得以解決,從此不必再“靠天吃飯”了。
這個實證過程,背后涉及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批判性分析。在以學習知識為主的本科階段,提出問題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經(jīng)存在;而研究生階段則有所不同,需要具備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從可信的負面結果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在推動課題進展的諸多路徑中排除謬誤,找到正確的方向。
科研困境:發(fā)現(xiàn)問題與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實驗出現(xiàn)設備故障,也是科研過程中常見的困難之一。在多倫多大學做博士后期間,我的研究課題是開發(fā)高性能的鈣鈦礦發(fā)光器件,需要使用真空蒸鍍設備來制備。而在當時,我們課題組沒有這一實驗條件,我便到隔壁課題組借用他們的設備來做實驗。
一位師兄認真地為我講解這套設備的工作原理、操作規(guī)范,時不時地問我:“你覺得這一步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錯誤?"”“這樣操作的原理是什么?”“如果遇到某種情況,應該怎么處理?”起初,我積極思考,經(jīng)過深思熟慮才說出自己的見解。后來,跟師兄熟悉了,我變得不耐煩起來,忍不住抱怨道:“哎呀,我會用就行了唄!"”
師兄也不多做解釋,對我笑一笑,說一句“以后你就知道了”,然后繼續(xù)教我。一個月左右的學習結束了,在通過了理論和實操考核之后,我開始獨立使用這套設備。然而,實驗進展得并不順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這套設備比較陳舊,隔三岔五地出些小故障,要么連線接觸不良,要么接口突然松了,或者機械手卡住了。另一方面則是隔壁課題組也僅有這一套真空蒸鍍設備,使用的人實在太多,每個人設置的運行參數(shù)不一樣,而我總是在使用設備時忘記改回自己所需的參數(shù),導致系統(tǒng)報錯。
每次出現(xiàn)狀況,我就急忙給師兄發(fā)信息求助,請求他幫我調試設備。"我看師兄動作麻利,“手到病除”,心里很羨慕。這時候,師兄才告訴我,當初之所以教得那么細,是因為“不僅要會用,還得會修”,這樣,實驗中遇到的大部分問題,就都能自己解決了。
研究生階段,本身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里所說的問題,不僅包括科學問題,也包括“客觀環(huán)境不夠好”“儀器設備不給力”等現(xiàn)實問題。即使出現(xiàn)了種種問題,我們還是可以在現(xiàn)有資源的基礎之上,努力創(chuàng)造出好的條件,推動課題進展。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允許并接納負面情緒的存在,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發(fā)展的眼光背后是積極的想法,可以幫助我們從負面情緒中剝離出來,聚焦于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
責任編輯:賈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