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闡釋
人類自誕生以來從未停止過追尋美的步伐,無數人從美的各個方面賦予了美不同的定義,在人們眼中,和諧是美,完滿是美,理念是美,善良是美,健康是美,努力的樣子也很美……也有人認為美就是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美。許多名家名言和生活中的事例都鮮明地表現了人們的審美取向:美就是自內而外的,不需要任何修飾的,自自然然的真性情的流露。
主題名言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孟 子
◆怪石以丑為美,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一“丑”字中,丘壑未易盡言。
——劉熙載
◆美者,調和之產物,而調和者,美之母也。 ——李大釗
◆自己的心靈不美的人就無法真正認識美和欣賞美。 ——朱光潛
◆創(chuàng)造是造成一個美的境界,欣賞是領略這種美的境界,批評則是領略之后加以反省。領略時美而不覺其美,批評時則覺美之所以為美。不能領略美的人談不到批評,不能創(chuàng)造美的人也談不到領略。 ——朱光潛
◆神韻可說是“事外有遠致”,不沾滯于物的自由精神。這是一種心靈的美,或哲學的美,這種事外有遠致的力量,擴而大之可以使人超然于死生禍福之外,發(fā)揮出一種鎮(zhèn)定的大無畏的精神來。 ——宗白華
◆審美是最不能勉強的,好像人的本能。
——李澤厚
◆ 當美的靈魂與美的外表和諧地融為一體,人們就會看到,這個世界上最完善的美。
——柏拉圖
◆美有三個要素:第一是一種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東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適當的比例或和諧;第三是鮮明,所以鮮明的顏色是公認為美的。 ——托·阿奎那
◆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為它是善。 ——亞里士多德
◆最能直接打動心靈的還是美。美立刻在想象里滲透一種內在的欣喜和滿足。 ——愛迪生
主題熱點
用藝術活水澆灌思政創(chuàng)新
近日,武漢音樂學院國家藝術基金項目交響樂《永遠的焦裕祿》在當地第十三屆琴臺音樂節(jié)上演。在現場,該校師生和其他觀眾一道身臨其境般體悟著焦裕祿同志跨越時空的精神感召,共上一堂兼具思想高度、情感溫度、藝術厚度和時代精神的“大思政課”。
創(chuàng)作《永遠的焦裕祿》是武漢音樂學院踐行“以藝育人、以藝潤心、以藝抒懷”教育理念的一個縮影。參與的師生們在排練過程中,反復認真地學習焦裕祿生前事跡,精心揣摩焦裕祿精神實質,將所思所想所悟融入作品創(chuàng)作中,在提升專業(yè)技能的同時接受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
據介紹,武漢音樂學院長期以來堅持“德育與美育并舉、思政與音樂互融”理念,將視聽感受、藝術評論和藝術實踐與理論教學相結合,探索“思政+藝術”融合型思政課堂、“創(chuàng)作+編導+展演+服務”聯(lián)合型社會實踐、“專業(yè)特色+先進文化”結合型資源平臺、“思政教師+專業(yè)教師”綜合型師資隊伍等創(chuàng)新模式,努力讓思政課堂更鮮活熱烈。
以藝術形式賦能思政教育,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武漢音樂學院思政課教師“結對子”聯(lián)系各教學單位,深入挖掘專業(yè)課中的思政元素,開展示范課教學展示與觀摩交流。打造“中國紅色經典作品的演奏與研讀”“‘音樂+思政’聲樂教學法之施光南聲樂作品”等示范課程,整理“經典紅色音樂作品融入思政”“弓弦上的中國故事”等特色教學案例,發(fā)揮“編鐘古樂演奏”等特色課程的思政育人作用,武漢音樂學院努力發(fā)揮經典作品的育人功能,讓偉大建黨精神生動可感、催人奮進。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素材解讀】
武漢音樂學院堅持“德育與美育并舉、思政與音樂互融”的理念,通過交響樂《永遠的焦裕祿》的演出,將藝術元素融入思政教育,為師生和觀眾提供了一堂生動、鮮活的“大思政課”。這種將藝術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人文素養(yǎng)和道德情操,同時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形式,提高了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了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主題經典
以心為美
我國古代美學區(qū)別于西方的極為明顯之處,就是以心為美。北宋哲學家邵雍在論及賞花時就說過:花貌在顏色,花妙在精神,認為這種精神才是花的最為美妙之處。而這種精神,恰恰就是一種人化了的精神。中國古代美學處處論及的神韻,就是對這種以心為美精神的最好闡釋。以心為美就是將外物之美轉化為一種人化之美,中國古代文人在進行審美的時候,大多都是基于這樣一種審美路徑,都將這種外物之美和人的心即人的審美感受和精神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透過這段經典的中國美學論述,不難看出,我們中國的美更需要用心去品味。文學史上一些經典的詩句,都是這種審美思想的成果。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陶淵明的“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也是。這種審美情趣與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一系列的學習訓練。因為這種美,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美,它需要審美者的素質,更需要審美者有審美品位。如若不然,就容易犯“東施效顰”的錯誤。
《莊子·天運》記載:“故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成語“東施效顰”就源自這個故事。對于這個成語我們大家并不陌生,它諷刺的是:盲目地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而且容易出丑。我們靜下心來分析,東施為什么會弄巧成拙呢?關鍵在于,她看到的只是西施美的外表,不了解這個美的本質,違反了我們中國人“以心為美”的審美原則。
【素材解讀】
以心為美,就是要在審美過程中注重內在精神和情感的體驗,而不僅僅停留在欣賞外表和表面的美。這就需要審美者具備一定的品位和素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同樣需要深入理解美的本質,從內心去感受和體會真正的美,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別人以至于失去自我。
素材片段
在日升月落、草木枯榮中感受時間的律動,在蟬嘶蛙鳴、風吹葉動中聆聽自然的和諧,在衣食住行、日用倫常中把握社會的脈搏,這都需要有一雙能發(fā)現美的眼睛、一顆能感受美的心靈。如果能隨處發(fā)現美、感受美,生命將會更加豐盈,精神將會更加和諧,對于自身和世界的理解也才能更加深刻。而做好美育,正是要讓青少年認識美、熱愛美、創(chuàng)造美、傳播美,從而塑造美好心靈、培養(yǎng)健全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審美,不僅是每個生命個體的事。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的審美愿望、審美能力和審美水平,影響著這個民族、這個時代的社會風尚、精神風貌。從人類文明史看,剛健質樸的審美,背后是一個時代蓬勃的生機。審美活動凝結的社會文化價值,經過外化后,也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
(摘編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