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耳刀和右耳刀,雖然名字中帶有“耳”字,但實際上與耳朵并無直接關聯。
左耳刀,阝,是“阜”字的簡化甲骨文形態(tài)。阜,本意指山丘,引申為山、墻壁和臺階等與地形地貌相關的概念。因此,帶有左耳刀的字,往往與山、墻壁和臺階等自然景觀或建筑元素有關。
跟山有關的字,比如:山高為險,山直為陡,山峻為陵,山峽為隘,山塞為阻,山洞為隧,山大為隆。
跟墻有關的字,比如,墻角叫隅,兩墻交匯叫際,圍墻之內叫院,用兵車擺放的防御高墻為陣。
跟臺階有關的字,比如,普通的臺階叫階,宮殿的臺階叫除,皇帝宮殿前的臺階叫陛。
右耳刀位于字的右側,阝,實際上是“邑”字的簡化。邑,在古代指城市或人口聚居的地方。因此,帶有右耳刀的字,大多與城市、人口居住區(qū)以及地名有關。
比如,邦,是諸侯的分封地;都,是天子居住的地方;邸,諸侯或朝見皇帝時在京城的住所;郵,是古代邊塞的驛站。
又如,黃帝時代的鄧國,夏朝時代的郭國,遠古的鄺國,春秋時期的那國、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