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的《隋書》中,就有“南室韋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韋……氣候最寒,雪深沒馬……地多積雪,懼陷坑阱,騎木而行”的記載。意即北室韋所在地區(qū)氣候最寒冷,積雪深厚,甚至淹沒高頭大馬。而人們怕陷入積雪的深坑之中,于是出門便“騎木而行”。這里所說的“騎木而行”,實為腳踏木馬器具而行,而“木馬”即為古代滑雪板,以木板制成。由于木板制作的滑雪器具可以增加受力面積,減少局部壓強,而且行走迅速,猶如駿馬,故稱“木馬”?!膀T木而行”,即騎木馬而行。
元朝官修地理志《元一統(tǒng)志》還記載:“開元路有狗車、木馬輕捷利便。木馬形如彈弓,長四尺,闊五寸,一左一右,系于兩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馬。狗車以木為之,其制輕簡,形如船,長一丈,闊二尺許,以數(shù)狗拽之,二者止可于冰上、雪中行之?!鄙钤陂_元路一帶的部落,寒冷的冬天會踏著“木馬”滑雪板或乘坐“狗車”出行,非常便利。其中“木馬”滑雪板為兩只,形似彈弓,長四尺,寬五寸,分別系在兩腳上即可滑行于雪上、冰上,速度可及奔跑的馬匹;而“狗車”用木材制成,做法簡單,造型似弧形的船,長一丈,寬二尺多,使用輕便,由數(shù)只狗在前面拉拽,人坐在上面即可于雪上、冰上滑行。
歷史延至明清,滑行于雪上的雪橇已十分普及。明人呂毖的《明宮史》記載說:“冬至河凍,可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或稿薦(草墊),一人在前引繩,可拉三二人,行冰如飛……”這時的雪橇又叫拖床,一般在木板上添加折疊椅(胡床),或者在木板上墊以草席,由一人牽引拖曳,可以坐兩三人。除了馳騁于雪上,亦可滑行于冰上,雪橇成為人們冬季休閑的重要娛樂形式。
清代末年,西方現(xiàn)代雪上競技項目開始傳入華夏大地。1932年12月,黑龍江省阿城市玉泉鎮(zhèn)北山出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建有越野和高山滑雪線路的現(xiàn)代化滑雪場;20世紀30年代,現(xiàn)代雪橇運動出現(xiàn)在東北地區(qū)的哈爾濱鐵路局。伴隨著這些西方現(xiàn)代雪上競技項目的傳入,由中國古代傳承下來的傳統(tǒng)雪上活動,與西方現(xiàn)代雪上競技一起,在共同發(fā)展中融進了中國近現(xiàn)代雪上運動的歷史大潮中,并最終走入當代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