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涇縣是紅色故地、宣紙之鄉(xiāng)。2006年,宣紙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被聯(lián)合國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宣紙在技藝傳承和生產過程中,曾幾度陷入困境,宣紙的生機重燃與新四軍的幫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這其中,也蘊含著濃濃的軍民情。
宣紙本在涇縣西鄉(xiāng)小嶺生產,倚賴于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勞動人民結合高山泉水、青檀樹皮與獼猴桃藤汁,創(chuàng)造出質量卓越的宣紙,宣紙的銷量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進入過一個鼎盛時期。但隨著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日軍擴大侵華戰(zhàn)爭,山河破碎,交通滯阻,使得本就深藏在小山村的涇縣宣紙銷路受阻,生產一落千丈,企業(yè)紛紛倒閉,紙工迫于生計,紛紛另謀他業(yè),奔走他鄉(xiāng),宣紙瀕臨停產、失傳和滅絕的險境。
新四軍進駐云嶺后,得知宣紙生產的窘狀,及時伸出援手,多次深入宣紙產區(qū),了解宣紙生產情況,看望、慰問宣紙工人,分析宣紙業(yè)由盛轉衰的原因,實施一系列挽救宣紙業(yè)的舉措,使宣紙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恢復發(fā)展。
(一)創(chuàng)辦宣紙合作社
為了盡快恢復宣紙生產,新四軍在百嶺坑試辦了第一個宣紙生產合作社,并贊助4900元作為啟動資金,由蔣傳元通過丁秀聲、曹千斤、丁夢輝等進步工人進行籌辦。1939年7月合作社成立后,在收購原料、資金管理、生產布置、招收工人、拓展銷路等方面制訂了相關的制度和措施。在合作社的賬目管理方面,新四軍嚴格實行經濟公開和民主,每月適時公布合作社的賬目。在宣紙銷路方面,新四軍采取了包購包銷的方法,將小嶺各地合作社組織生產的宣紙供于新四軍政治部印刷各種報刊書籍之用,如《抗敵報》《戰(zhàn)士報》《共產黨人》和毛澤東同志的著作單行本《反對自由主義》《論持久戰(zhàn)》《論新階段》等。軍部還撥出一部分資金用于種植青檀樹,并在涇縣茂林鎮(zhèn)辦起了制堿合作社,用于制造宣紙的另一種原料燒堿。
在新四軍的努力下,宣紙合作社產量突飛猛進,當年便生產宣紙10多噸(六尺單宣)。這不僅打破了敵人的封鎖,滿足了軍部報紙、雜志和辦公用紙的需要,還支援了地方和友軍。宣紙生產合作社成立后,對全縣震動很大,失業(yè)工人們紛紛效仿組織合作社,很快類似百嶺坑式的宣紙生產合作社,如同雨后春筍般在小嶺周邊蓬勃發(fā)展起來。
(二)提高工人待遇
宣紙制作工序復雜,一個技藝成熟的宣紙工人更是需要三五年以上的學習,而戰(zhàn)爭的擴大、銷路的堵塞,迫使大量造紙工人奔赴外地謀生。成立宣紙合作社以后,新四軍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重新募集勞動力,召集流散勞動力回鄉(xiāng)生產。其中一個主要舉措便是給予技術工人優(yōu)厚待遇。宣紙業(yè)內有個“行規(guī)”,雇主每月需要給工人三次“犒勞”,每10天一次,每次“犒勞”規(guī)定給每位工人半斤酒、半斤肉、半斤豆腐。這個行規(guī)被稱為“三犒”。新四軍創(chuàng)辦合作社后,不僅遵循了這個行規(guī),還提高了工人“三犒”的水平,指派專人負責采買“三犒”物資,豐富種類。此外,工人平時的伙食標準也得到了提高,老工人孫立貴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每天是兩菜一湯,當時超過了地主的伙食。此外,工人的工資也翻了1倍,所有增加的經費由新四軍補貼,這一系列舉措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工作熱情。很多在外的造紙工人得到消息后,十分欣喜,紛紛返鄉(xiāng),重操舊業(yè)。
(三)扶持小業(yè)主
除了主持選址合作社以外,新四軍也注重對宣紙小業(yè)主生產的扶持。據撈紙師傅曹曉伍的回憶,當時他自己在制造宣紙,是新四軍主動聯(lián)絡他,與他訂立了購紙合同,還為他提供了貸款。他生產的宣紙也全部售賣給了新四軍。出于對新四軍的支持,宣紙師傅們給新四軍的宣紙往往要價很低,但新四軍卻還是根據紙張品質給他們合理的價錢。通過對宣紙產業(yè)相應的組織與扶持,涇縣的宣紙逐漸恢復了生產活力。
新四軍在抗戰(zhàn)時期,對宣紙的恢復和發(fā)展作出了卓越的歷史貢獻,與新四軍軍部主要領導的關懷是密不可分的。
葉挺軍長先后兩次親臨小嶺視察。第一次是1940年10月的一天,葉挺特意到小嶺宣紙生產合作社,他指著一刀刀潔白的宣紙說:“宣紙是祖宗留下來的國寶,我們要發(fā)揚光大,現(xiàn)在多生產一張宣紙,就是為抗日救國多立一份功勞!”第二次是涇縣保衛(wèi)戰(zhàn)勝利結束后,在返回軍部途中同袁國平、周子昆等再次來到小嶺,特地參觀皮坦恒源秀記宣紙廠,老工人曹永輔高興地帶著他們參觀了工藝流程,在參觀中葉挺贊揚了工人的精巧手藝和精美的宣紙。
陳毅元帥在1938年新四軍剛剛入駐云嶺時,聽聞了宣紙生產的窘境,非常關切,親自造訪宣紙工廠。在參觀過程中,陳毅元帥敏銳地發(fā)現(xiàn),宣紙在捶打過程中發(fā)出的巨大噪聲對于造紙工人來說是很大的傷害,以至于很多職工患上了耳疾,這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直掛念在心中。1963年,時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的陳毅在陪同外賓使團去黃山途經涇縣時,再次來到宣紙廠視察。這一次他和夫人張茜一同前往,張茜將情況詳實地記錄了下來,回到北京后專門找來北京耳科專家研究防止耳聾的藥物,有關部門也成功試制出一款防震耳塞。隔月張茜便將5副不同型號的耳塞捎給了涇縣宣紙廠的工人,并仔細囑咐該如何使用耳塞,這讓小嶺人民都沉浸在幸福與溫暖之中。
黨領導下的新四軍重視宣紙產業(yè),關心宣紙工人,及時給予幫扶,使瀕臨絕境的宣紙業(yè)重獲新生。這在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挽救了祖?zhèn)餍埣妓?,挽救了中華民族瑰寶,使之得以傳承,也挽救了宣紙工人們,使他們擁有了賴以生存的唯一希望。
作者單位:宣城市干部教育培訓現(xiàn)場教學基地管理辦公室(中共涇縣縣委黨校)
(責任編輯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