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男子常服多為袍衫,有直身、直裰、道袍、行衣、深衣等形制,其制為大襟、右衽、寬袖,下長過膝。明中葉以來,江南地區(qū)讀書人流行頭戴幅巾、身著深衣的打扮。
自嘉靖年間開始,深衣成為“時尚男裝”。傳統(tǒng)的深衣通常為白色或者玉色;有的深衣因為受女裝影響使用艷麗的色彩。搭配深衣的是大帶和纏繞在帶結上的組紐(彩色繩結)。大帶形制以白色布帛制成,穿戴時于前身打結。下垂部分叫“紳”,紳以黑色布帛緣邊。大帶原本是直接束在腰間,到了明代中后期,受褒衣博帶的時尚潮流影響,人們在衣身兩側釘上帶袢,將大帶松松地圍在腰間。也有將組紐和大帶分開系在腰間的情況。不過不管采用哪種方法,組紐的末端和紳大致在一條水平線上。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所藏的正德遣明正使了庵桂悟畫像,可以讓我們了解明代寧波的男式漢服流行款式。該畫像名為“渡唐天神像”,高58.3厘米,寬29.8厘米。畫上有文字為“自在陰陽不測神,感天忠義圣朝臣。浪傳徑塢傳衣缽,香渡梅花一點春。堆云了庵贊。四明梅崖方伯行錄?!睆闹锌梢灾喇嬜髡呤羌尉改觊g寧波書畫家方仕(字伯行,號梅崖)。
渡唐天神像從室町時代的應永年間(1394-1428)開始流行,畫像多為日本遣明使。日本遣明使一般都是僧人,但渡唐天神像卻都是以明朝文人之姿呈現。這是因為僧人漢學修養(yǎng)較高,他們來到中國后,喜愛穿著漢服與當地文人交流。畫像中還多寫有梅花詩,人物大都手持梅枝。日本漢學家蔭木英雄考證,手持梅枝,正是為了南渡寧波,尋訪江南的梅花。所以,畫上的了庵桂悟身著漢服,頭披幞頭,腰佩小囊,手把梅枝。
日本至今仍然留存不少明代寧波人繪制的渡唐天神像,有好幾幅都是方仕題贊的作品。方仕雖然沒有見過了庵桂悟,但他與嘉靖十九年(1540年)的遣明副使策彥周良是至交,從他那里了解到不少日本遣明僧人的信息。由此,方仕創(chuàng)作了眾多“渡唐天神像”。
明朝是日本僧人前往中國留學的主要時代,渡唐天神畫像因而呈現出中國化的傾向。所以從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渡唐天神像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