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wǎng)上頻繁刷到三毛寫的一封回信,她寫給一個“不快樂的女孩”。
那個女孩向她訴說自己暗淡的心情和生活:“我今年廿九歲,未婚,是一家報關行最低層的辦事員,常常在我下班以后,回到租來的斗室里,面對物質和精神都相當貧乏的人生?!?/p>
她懇切地問三毛:“請你告訴我,生命最終的目的何在?”
三毛給她回信,回信標題叫《如果我是你》。她說:“如果是我,第一件會做的事,就是布置我的房間?!?/p>
“給窗戶做上一幅漂亮的窗簾,在床頭放一個普通的小收音機,在墻角做一個書架,給燈泡換一個溫暖而溫馨的燈罩?!?/p>
“去買幾張名畫的復制品——海報似的那種,把它掛在墻上。”
她給了女孩非常具體的建議,甚至幫她估好了預算,4000 臺幣(折合人民幣約 877 元),怕女孩有壓力,還不忘加上一句,“薪水是每個月都會領的”。
很多人被這封信打動。信里的那個三毛一下子變得離我們好近。
印象中的三毛是“自由”的符號。我們看她的書,感受她的愛情,借她的眼睛看一看自己未曾真正抵達的撒哈拉沙漠。
我們熟悉她的句子,“是我心底在雨季,我自己弄濕了自己?!?/p>
我們熟悉她跟荷西的愛情,他們在沙漠相識,6 年后重逢結婚,結婚禮物是一個駱駝頭骨。
她總跟浪漫的意象一起出現(xiàn),遠方、流浪、至純至性的愛情、廣袤無垠的天地。
所以我們走近三毛的故事時,除了憧憬和向往,總會伴隨一種淡淡的失望和沮喪——
我們都很普通,去不成撒哈拉沙漠,過不上流浪自由的生活,常常困在“斗室”里,連裝扮房間也提不起力氣。
我們都是寫信的“不快樂女孩”。
但三毛的回信讓我第一次發(fā)覺,或許我們都讀錯了三毛。三毛告訴我們的答案,從來都不只在遠方。
她的回答是,人可以試著花4000 臺幣改造自己的生活,努力在“斗室”內過上讓自己滿意的人生。人可以嘗試“在有限的時空里,過無限廣大的日子”。
我們整理了幾個有關三毛的小事,給每一個曾經或正在困于“不快樂”的人。去聽聽三毛的答案,她不是給我們“虛無縹緲”的想象,她也提供一種具體的解法——
在自己觸手可及的生活半徑里,去體驗,去感受,去用自己的意志做篩選,去在每一個具體的生活細節(jié)里決定自己的人生。
這才是三毛真正贈予我們的自由。
三毛在比“斗室”更糟糕的地方生活過。搬去撒哈拉的首都“阿雍城”生活,她第一反應是失望。“我的浪漫夢想面對著巨大的挑戰(zhàn)?!?/p>
她跟荷西的家在墳場區(qū),正對面是一大片垃圾場。房子很糟糕,沒有門牌號,壓得人喘不過氣。吃得不好,水也有股難聞的味道。
日子難熬到什么程度?她無意間翻出自己的舊照片都會陷入恍惚,“像一個靈魂可以看到親人,但卻不能回去”。
但沒關系,她說:“我們會慢慢把這里變成我們的家?!?h3> 2
她把舊的汽車外胎撿回來清潔,再填上一個紅布坐墊,變成一個鳥巢沙發(fā)。深綠色的大水瓶,她撿回家,插上一叢怒放的野地荊棘,“有一種強烈痛苦的詩意”。
覺得家里還缺點綠意,晚上,她帶著荷西偷偷爬進了總督家的矮墻,拼命挖了 5 棵花回來。
三毛說,“沙漠生活,我只好弄一點普普藝術?!迸笥褷幹ニ易隹停晌鞯耐路偶倏偸遣粎捖愤h跑來她家坐上一天。她從破爛堆里,造出一個“美麗的羅馬”。
跟荷西去領證,準備得倉促。沒有婚紗,找了一件淡藍細麻布的衣服。沒有花,就去廚房拿了一把香菜別在帽子上。
他們在漫漫的黃沙里走了 40分鐘去結婚。
很辛苦,荷西跟她打趣:“你也許是第一個走路結婚的新娘?!?/p>
但她覺得很美:“無邊而龐大的天空下,只有我們兩個渺小的身影在走著,四周寂寥得很,沙漠,在這個時候真是美麗極了?!?h3> 4
三毛也喜歡收集石頭,她說,石頭像她的朋友,“需要呼吸”。沙漠里風沙聚合的石頭形狀奇特,她都覺得漂亮,統(tǒng)統(tǒng)撿回家。
她說,“我有一天老了的時候,要動手做一本書,在這本書里,自我童年時代所撿的東西一直到老年的都要寫上去?!?h3> 5
三毛喜歡的屋子,一定要有很多窗戶。
她在大加那利島的房子,廚房和客廳之間有拱形的墻洞,做菜的時候可以一眼望到客廳窗外的花園。
回到臺北后,她房子也都有幾個窗戶。她總說窗戶代表自由和希望:“人有時候不能完全自由,但是至少要看到希望?!?h3> 6
她也不和人做比較。
她在采訪里坦誠自己潛意識里的自卑:“我到現(xiàn)在還是一個相當自卑的人,我的自卑,我覺得不是一個拿條件來跟別人比的問題。這個自卑呢是我少年自己自動停學之后,因為跟別人不一樣而造成的?!?/p>
但她始終在調整自己,不要跟別人去比較,不要讓這種心理凌駕于自己之上?!八詣e人看我的時候,是覺得我充滿自信?!?h3> 7
三毛不會被死亡的陰影嚇住。她只懼怕分離。
1984 年 6 月,她去美國做手術。動身前,她在給丁松青的信里,畫了張自己的簡筆肖像。
“今天我將自己的頭發(fā)弄成這樣,雖然看起來像個瘋婆子,但很特別,又充滿藝術氣息。我這個人不知怎的,就喜歡里里外外改變一下,看上去就像頭獅子。希望當我要離開前往美國時,能有勇氣接受那樣的分離,像獅子一樣昂首闊步。”
三毛熱愛生命,直到最后一刻。
1991 年 1 月 4 日,三毛去世。4 天前的元旦,她寫信給讀者:“生命真是美麗,讓我們珍愛每一個朝陽再起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