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生活中的人和事,許多都冠上了“寒”字。例如稱貧窮的讀書人為“寒士”“寒人”“寒儒”。如唐代著名現(xiàn)實(shí)主義詩人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中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必毟F而有才華的讀書人稱為“寒俊”?!昂俊奔醇揖潮笆毢虼吮惴Q出身“寒門”“寒族”。如成語有“白屋寒門”。為什么稱貧窮的讀書人為“寒士”呢?《史記》中有記載:范雎,字叔,有才,很窮,投奔魏國中大夫須賈為門客。一次他隨須賈出使齊國,回國后卻遭受毒打幾乎致死,被棄入廁所。范雎蘇醒后逃到秦國,歷經(jīng)磨難當(dāng)了秦國的宰相。后來須賈出使秦國,范雎故意穿上破舊的衣服來見須賈。須賈不知,對他說:“范叔一寒如此哉!”后來,就用“一寒如此”這個(gè)成語來比喻貧困潦倒、窮到極點(diǎn)的意思。
“寒”字常用作謙稱。例如“寒門”“寒舍”常作為對自己家的謙稱,“寒荊”是對自己妻子的謙稱。
“寒”也滲透到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古代將御寒的衣物叫“寒衣”“寒具”,家里搗衣服用的石具叫“寒砧”,粗劣的飯食叫“寒齋薄飯”,問候起居的客套話叫“寒暄”等等。
實(shí)際上,“寒”對我國古代文化的影響還遠(yuǎn)不止此。比如,害怕叫“心驚膽寒”,灰心叫“心如寒灰”,人剛死不久叫“尸骨未寒”,艱苦的讀書生活叫“寒窗”,清貧的人或家叫“寒素”,死者可稱“寒骨”等等。
(摘編自《啟東日報(bào)》)
《學(xué)習(xí)方法報(bào)》讀寫拍檔新高考版2025年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