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那些被“為你好”包裹的家庭決策,在冷戰(zhàn)與道德綁架中撕扯的夫妻關(guān)系,正是當代婚姻“不成熟之愛”的典型映射。究其原因,有責任認知的偏差、愛的表達方式不夠恰當,以及雙方對沖突的表層化理解,等等。
文中夫妻矛盾最深層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來源于他們各自原生家庭帶來的創(chuàng)傷。姐姐的遭遇、哥哥的離譜,讓王威對家庭有一種愧疚、報恩心理,形成“過度付出”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背后,其實也是害怕被拋棄或失去認可的焦慮性表現(xiàn)。在婚姻生活中,他沿用這種行為模式,以“控制型給予”來維系親密關(guān)系,獲得價值感,卻忽視妻子是人格平等的伴侶,忽視她對家庭決策參與的深層渴望。李靜渴望被看見、被認可、被尊重、被溫暖。當情感需求未被滿足時,她便用分居冷戰(zhàn)、拒絕奔喪這種極端且冷漠的方式,來應對丈夫?qū)ψ约呵楦行枨蟮暮鲆暋?/p>
兩人相戀結(jié)婚時,對愛的理解都停留在一見鐘情的甜蜜中;婚后,一個忙于事業(yè),一個全職照顧家庭。他們都簡單認為,付出全部就是愛對方的最好證明,卻忽略了情感也需要深度交流,也不懂得真正的愛。
當李靜主動撥打電話、王威低頭反思……這些脆弱時刻成為兩人情感的轉(zhuǎn)折點。站在危機邊緣,也讓兩人重新審視風雨攜手的18年婚姻關(guān)系。
學會愛人是一生的課題。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shù)》中表示,愛不是偶然降臨的奇跡,而是需要學習的技能。因此,王威和李靜可以通過學習,讓自己提升自愛和愛人的能力。
王威需從“控制型給予”轉(zhuǎn)向“傾聽式付出”,比如經(jīng)常傾聽妻子的感受,不評判觀點、不急于解決問題,讓她感受到“被聽見”;可以在家庭決策中預留空間,讓她體驗“被需要”的尊重感,也讓自己從“庇護者”變?yōu)椤盎锇椤?,切忌將對原生家庭的補償轉(zhuǎn)嫁到妻子身上。要懂得,信任與尊重是允許對方并肩面對問題。
李靜可以考慮在妻子、母親的角色外,通過重啟職業(yè)或發(fā)展興趣實現(xiàn)自我價值。不是以經(jīng)濟獨立為目的,而是在社交中感受到“我值得被關(guān)注”,踐行“自愛是愛他人的前提”。
夫妻倆可以通過共讀一些有關(guān)如何愛人的書籍,分享感悟,練習愛人的能力。如討論“尊重”時,一方坦誠“你替我決定時,我感覺像提線木偶”,一方回應“我怕你累,現(xiàn)在明白這是不尊重”……用“自我表露”架構(gòu)起理解彼此的橋梁。
沖突也可以是照進婚姻的光。只要雙方勇敢直面現(xiàn)實、愿意學習愛的藝術(shù),讓彼此獨立又相互依偎,就能在共舞中成為更好的彼此。
(作者為《軍嫂》雜志社特聘心理專家、青島市城陽區(qū)人武部副部長、國防科技大學24級應用心理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編輯/劉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