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功(1676—?),字麟績,號靜儉,別號松巖,山西省洪洞縣曲亭鎮(zhèn)曲亭村人,生活于清代初期到中期,清乾隆年間明通進士,曾任陜西漢中府城固縣(今陜西漢中市城固縣)知縣。
洪洞縣曲亭鎮(zhèn)曲亭村位于洪洞縣東南,地處通往東部的交通要道上,明清時期經商者眾多。曲亭張家,世居曲亭鎮(zhèn)曲亭村,遙遙世系莫可考述。張克功祖上在山東從事鹽業(yè)生意,到祖父明宸公時繼承祖業(yè),規(guī)模擴大。父親亦從祖父經營鹽業(yè),家境還算殷實。
張克功生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9歲進入鄉(xiāng)里私塾,16歲游學山東,拜于濟北(今山東泰安一帶)石友玉先生門下,逐漸精通儒家經典八股文體。 3年后,返回故里,苦心鉆研練習,日有進益。又常常請教于邑中名儒范雪庵(范爾梅)、胡震亨二先生,學業(yè)更加精進。23歲時始入縣學,歷時5年,成為縣學中第一個取得廩生資格的生員。
據覺羅石麟等監(jiān)修、儲大文等編纂的康熙版《山西通志》卷七十二《康熙五十九年庚子科鄉(xiāng)試》記載:“張克功,洪洞人?!庇謸峦曅蕖⒎栋仓蔚茸氲挠赫妗镀疥柛尽肪矶惠d:“康熙庚子科,五十九年,張克功,洪洞人?!庇嗍捞每偛玫挠赫妗逗槎纯h志》卷四《人文科貢》,孫奐侖總裁、韓垌總纂的民國版《洪洞縣志》卷四亦有內容相同的記載。
上述四個記載說明,張克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考中舉人。他是入清以來,曲亭鎮(zhèn)曲亭村的第一個舉人,“里中人慶為破天荒,蓋曲鎮(zhèn)從無登乙科者”,被當地看作是破天荒的大喜事,熱烈慶祝。
有一年,張克功的父親與祖父到山東經營鹽業(yè)生意時遭遇不測。張克功聽聞噩耗,與隨行人員趕到邑內東古羅(今屬洪洞縣曲亭鎮(zhèn))西郊迎接,夜黑遇虎,隨行人員嚇破了膽,而張克功毫無懼色,后來老虎離去,他們沒有受到傷害。不久,張克功的祖父、父親相繼過世,裝殮、殯葬、祭祀等事宜一一遵循儀禮,全憑張克功一人張羅。
張克功的祖父、父親去世后,家中的鹽業(yè)生意受到影響,經濟困頓,家道中落。張克功無法繼續(xù)潛心學業(yè),便接手了家族的鹽業(yè)生意,前后歷時十余年。這十幾年里,張克功的仕途理想始終未曾泯滅,閑暇之余,仍然苦學不輟。
乾隆二年(1737年),張克功赴京城參加會試,被考錄為丁巳科明通進士。李遵唐纂修的乾隆版《聞喜縣志》卷三《職官·教諭》記載:“張克功,洪洞舉人,乾隆五年任。”即乾隆五年(1740年),張克功任職山西省絳州聞喜縣(今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教諭,負責教授諸生,朝夕課誦,從無懈怠。5年后,他銓選知縣,敕授文林郎。
據1994年2月版《城固縣志·政權志》第一章第二節(jié)《清代政權》記載:“張克功,舉人,山西洪洞,乾隆年間任?!庇謸廊鐭衷?、楊名揚續(xù)纂、民國重刊的《漢南續(xù)修郡志》卷十《秩官卷(下)·城固縣知縣》記載:“張克功,山西洪洞縣舉人,乾隆十一年任?!边@兩個記載說明,乾隆十一年(1746年),張克功被清廷授予陜西漢中府城固縣(今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知縣職務。
張克功認為,身為縣令應該政教并重,相互依托。在任期間,他明律法,摒惡俗,抓錢谷,重教化。訟牒報案親自批閱,從不草率委托于幕賓。民有訴訟報官,即行審結,往來縣衙不超過兩次,從不讓普通百姓失時廢事。遇到復雜案件,反復研究,必令是非明了后才判決。如徐狗媧因孤寡而被豪族大戶霸占田地、胡天佑因愚懦而遭不軌之徒強奪家產、孫家堰阻人灌溉農田等案件,都是前任縣令誤斷、誤判的案件。當事人常年上訴不休,張克功全部為之反復核查予以平反。對于命案與盜案,他嚴禁胥吏索取額外費用;命案要犯,只判處其死刑,若是獨子,則援引先例使其存養(yǎng)改過;流放犯遵例遣歸;盜案分別認定首犯、從犯;挾怨偷毀主人家糧食、無法承受重杖懲罰者,即行押送回原籍。張克功任中幾次奉詔赴省郡公事,縣衙中又幕僚乏人,所有衙門文稿均出自他的手筆,匆忙之際,偶有疏漏者僅一二。
遇有男女奸情案件,攸關世俗風化,張克功對男犯按律懲治,女犯亦戴枷示眾。女犯標記戴枷示眾,從前的城固縣令沒有如此施行者。邑中一民嗜酒好斗,屢次責懲不知悔改,張克功于是仿效古代賢者讓犯錯者身著紅色衣冠示眾取辱的做法,給該邑民標上記號,令其游街,鳴鑼警眾,使該邑民終于改掉了這個毛病。他詳細審察案件,按限審判,從無枉縱,也不遲緩。張克功蒞任之初,即貼出告示,嚴禁“虐、暴、賊、有司”四惡,四路巡查。本欲接著施行保甲法,卻因職務調整而暫停。
對于錢糧征收,張克功公布應繳納數量,繳納期限由百姓自己決定,對于那些延至季秋仍不繳納者,才進行笞責。因錢糧征收而逼迫百姓,張克功心有不忍。他派親信眷屬監(jiān)督檢查糧倉的糧食出入,選擇品行端良、擅長書算者掌管社倉,公平收取,胥吏不得干預。于春初秋后,派下屬稽查丈量,以杜絕輕出重入、假公濟私之弊。
張克功聽聞城固縣舊日陋規(guī),每年必設酒食,邀請違法作惡之徒數十人,懇求他們不要誹謗滋事。張克功到任后,毅然廢除了這一陋規(guī),盜竊者也未再生事。
張克功認為教化實屬不易,常派人宣講皇諭鄉(xiāng)約,沿街朗誦。不久,義學設立,時間長了,收取的租谷不足用度,于是他捐俸修葺館舍,供給脯資。他還督促名師訓教生童。因公謁見生童時,則諄諄教導他們遵德守法;接見士大夫時,則探討品行、學識、文章,互相勉勵。城固的士習逐漸變得端正,如同西漢召信臣擔任南陽太守時,施行善政使百姓得以休養(yǎng)生息、安居樂業(yè)一般。
張克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12月26日到任,乾隆十三年(1748年)6月6日調離。其間,他赴省參與科舉考試事宜兩個月,赴郡追查盜竊案件三次五十余日,又稽查綠盜(聚集山林的強盜)案件赴省四十余日,因此他在城固縣縣令任上實際僅一年而已。為官時間雖短,但張克功一直信奉“直道忠信”四字,一直牢記在心,多施善政,城固縣內無論士人還是普通百姓,皆口碑載道。他的政績在朝廷詔冊中也有詳細記載。張克功忠于職守,廉潔奉公,一心為民,但終因不愿結交權貴被改任教諭職務。當初在京城候銓時,他曾與同科考錄的襄垣縣人士崔魯江相約曰:“(為官)不虧空,不枉法,不茍取,不鉆夤,合則留,不合則去?!弊詈蠼Y局果然如此。
張克功離開城固之日,“樂城士民幾攀轅臥轍,不欲公之去焉”。樂城指城固縣。
離開城固后,張克功赴京覲見皇帝,被任命為山西汾州府介休縣(今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教諭。清戴震纂乾隆版《汾州府志》卷九《職官·介休縣教諭》載:“張克功,洪洞舉人,乾隆十四年任?!蓖踔\文纂修乾隆版《介休縣志》卷五《職官·教諭》亦載:“張克功,洪洞縣舉人,乾隆十四年任?!睆埧斯τ谇∈哪辏?749年)赴任,在任5年,深受生童們敬仰。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春,張克功因耳鳴之疾告歸故里。
乾隆十六年(1751年),朝廷敕封張克功父親為七品縣令(名譽官銜,非就任實職),母親為七品孺人。
回歸故里后,張克功優(yōu)游林下,頤養(yǎng)天年。他兩次任職教諭,俸祿微薄,幸賴以前從事鹽業(yè)生意十四年而稍有積蓄,尚可補濟。
張克功年近八旬時,依然精神矍鑠,有時作蠅頭小楷,或翻閱經籍不停輟。每當風和日麗時,他或騎馬緩行,或駕下澤車,拄杖執(zhí)扇巡行于郊野,也常前往知交之家,談笑竟日,頗像唐朝的香山九老、宋朝的洛社十三耆英一樣結社聚會,一時被傳為佳話。
鄉(xiāng)飲酒禮是清代一直沿襲的一種重要的官方禮儀和教化活動,一般在每年的冬十月舉行,地點設在各級學校,由各級行政長官主持,參加者為地方推薦、層層上報、被皇帝批準的鄉(xiāng)里德高望重之人。冬十月,鄉(xiāng)里舉行鄉(xiāng)飲酒禮,張克功被公舉為鄉(xiāng)飲酒禮大賓,大家皆曰:“如公者,始可當乎大賓,而無愧于朝廷之大典云?!?h3>墨寶賀壽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張克功家人和故舊親友為他舉辦了八十壽慶。近日,筆者在張克功的后人,山西現代著名劇作家、戲劇活動家、國家一級編劇張月異(1931—1990)保存的祖?zhèn)鬟z物中,發(fā)現了包含張克功的傳記及其任職經歷的長軸裝裱墨寶。從其內容可知,墨寶裝裱于張克功八十壽慶之時。
(一)墨寶的結構內容
卷軸墨寶長5.2米,寬0.36米,原裝原裱,由四部分內容組成,由右向左豎行依序排列。
第一部分為卷首祝福對聯。其聯曰:“經治齋中栽就滿門桃李,寫琴堂上攜來兩袖冰霜?!甭淇钪杏袛底謿埲?。從“丁丑書擬”可知,時為清乾隆丁丑年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撰書者為清代山西洪洞縣曲亭鎮(zhèn)師村名儒范凝鼎。
范凝鼎,清初著名理學大家范鄗鼎的族弟,字庸齊,自號磨鏡居士,清雍正年間拔貢,候選教諭,學問淵博,受聘于洪洞蘇堡劉家做私塾先生40年,著有《四書句讀釋義》一書傳世,曾參與編撰清雍正八年版《洪洞縣志》。
第二部分為《松巖張使君傳》。傳記概括了張克功沉著應險、禮葬祖父、山左從游、邑庠求學、青年中舉、家道中落、寄跡魚鹽、得中明通、秉鐸桐鄉(xiāng)(今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任官城固(今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敷教綿上(今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耳疾歸籍、優(yōu)游林下等主要人生經歷。
傳記由孫鐘靈擬稿于清乾隆壬申清明前一日即乾隆十七年(1752年)4月3日,范季隨撰次于乾隆乙亥七夕前三日即乾隆二十年(1755年)8月11日,董存仁書錄,門婿趙士昌裝裱。
孫鐘靈,字夢圓,經歷不詳。“擬稿”即文稿的初步撰寫和草擬。范季隨,字西塘,清代山西洪洞縣曲亭鎮(zhèn)師村人,諸生,工詩。“撰次”即文稿內容的策劃和最終定稿。董存仁,字廣陵,經歷不詳?!皶洝奔磿鴮?。趙士昌,張克功門婿,即上門女婿,負責裝裱。
文末加蓋有上述四人各自白文、陽文的名章和齋號印章。
第三部分為詩贊。由張克功的內表侄范惲具稿,28句五言詩句組成,為張克功的人生寫照。其詩曰:
卓哉漢二疏,高氣凌千古。
官成歸去來,知止謝萃膴。
賜金不買田,置酒悅儕伍。
優(yōu)優(yōu)樂天年,百代誰繼武。
天地不長閉,賢哲會應數。
仰惟松巖翁,后規(guī)踵前矩。
學醇登巍科,政教沛三土。
甘谷樹桃李,樂城歌君杜。
矍鑠古稀外,綿上敷時雨。
心勞而耳鳴,浩然解其組。
遄歸洛陽社,耆英通舊譜。
閑來課兒孫,倚杖觀稼圃。
春風坐賓筵,與論動鐘鼓。
橋門行乞言,安車下蓬戶。
第四部分為張克功陜西漢中城固縣蒞任經歷。主要有批閱案卷、平反冤獄、嚴明律法、整肅風紀、重視教化、剛正盡職等。這部分內容為張克功親歷親撰。
(二)墨寶的特點
卷軸墨寶四部分內容結構清晰,頗具匠心,但撰者不同,文體、書體有別。詳細研究可知,四部分內容成文時間應該各不相同,第四部分《陜西漢中城固縣蒞任事實》的成文時間應該最早,第二部分《松巖張使君傳》與第三部分詩贊應是同一時期,第一部分時間最晚。成文時間不同的四部分內容在張克功大壽前裝裱于同一卷軸之上。四部分內容的書體也不相同,第一部分為行書,第二部分為楷書,第三部分為行楷,第四部分為行書。
(三)墨寶內容的價值意義
首先,可以推斷出張克功的出生年份。卷軸墨寶的第二部分《松巖張使君傳》,由孫鐘靈擬稿于清乾隆壬申年,即乾隆十七年(1752年),又據文中“公今年且七十有六矣”,可以推斷出張克功出生于清康熙丙辰年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
其次,彌補官方文獻記載的缺失。從前文可知,官方文獻對于張克功的中舉和任職記載極為簡略,只是三言兩語,省志、府志的記載簡略可能與體例要求有關,但是《洪洞縣志》的記載也是極為簡略,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大概是搜集到的資料有限。
再次,這次發(fā)現的墨寶,對于彌補邑乘記載的缺失具有重大價值。一是可作為立傳依據。張克功勤政為民,忠于職守,政績卓著,口碑極佳,邑乘理應為其立傳概其事略。二是可作為歷史資料。像張克功所撰的《陜西漢中城固縣蒞任事實》這類文章,既是任職實錄,也反映了當時城固縣的政治、經濟、民俗風情等情況,對于研究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于洪洞縣,尤其是對于陜西漢中市城固縣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史料,應該收入兩地的縣志之中。
最后,墨寶中的《松巖張使君傳》和《陜西漢中城固縣蒞任事實》,也是編制家譜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