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湖南衡山縣店門鎮(zhèn)梅橋村總會上演一場精彩的皮影戲。戲臺雖然簡陋,卻被擦得一塵不染。幕后,75歲的趙細林正在精心準備。這場皮影戲,趙細林已經(jīng)演了60余年。這既是他對先輩的緬懷,也是對皮影戲傳承的堅守。
回溯那個曾經(jīng)的雨夜,少年趙細林想起父親臨終前的囑托:“戲不能斷?!边@句話,像根鋼釘,深深扎進他的生命。自父親過世后,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無論雨雪風霜,老戲臺前必定會響起趙細林的唱腔。
“以前演皮影戲,鄰村的人都趕過來看戲,把路堵得水泄不通?!壁w細林的屋里,各種褪色的照片、證書掛滿了墻。照片里的他正值壯年,臺下觀眾圍得里三層外三層。如今,戲臺下觀眾席的木長椅已經(jīng)破舊不堪,唯有墻上照片中的他英姿依舊。
當天晚上,幕布后方,戲班成員全身心地沉浸于劇情的演繹之中。趙細林的嗓音時而低沉,時而高亢,每一句唱詞都飽含深情,將故事里的喜怒哀樂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與此同時,他手中的竹棍靈活舞動,憑借精湛的技藝,賦予了紗幕上的皮影鮮活的生命力。
表演空間雖小,卻絲毫不顯雜亂。敲鑼者精準把握節(jié)奏,鼓點急促有力;拉二胡者手指靈動,弦音婉轉悠揚。三人分工明確,配合默契,為臺下觀眾帶來一場精彩的皮影戲盛宴。
每年這一天的表演,都是趙細林與父親的“對話”,是他對皮影戲傳承的執(zhí)著踐行。“只要還能動,這盞戲燈就不會滅。”趙細林說,在娛樂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他希望通過每年的演出,讓更多人了解皮影戲,關注這門古老的手藝。
(摘自《衡陽晚報》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