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哲(1920—2022),中國小兒外科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小兒外科學(xué)專家。
院士、教授、名醫(yī)……都是別人對他的稱呼,但在小患者的眼里,他只是一位慈祥的鄰家爺爺。退休多年,他仍堅(jiān)持每周到醫(yī)院出診、查房。每次給小患者檢查身體時,他都會提前把聽診器焐熱,才用聽診器觸碰小患者的身體;每次看完病,他還會起身送小患者離開。他就是我國小兒外科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也是國際小兒外科最高獎“丹尼斯·布朗”金獎的獲得者——張金哲。
[拿自己女兒開刀]
1948年,我國的新生兒中爆發(fā)了一種傳染性極強(qiáng)、死亡率極高的疾病——嬰兒皮下壞疽。新生兒一旦感染,便會長膿包。兩三天內(nèi),膿包就會擴(kuò)散到整個后背。感染該疾病的新生兒的死亡率將近100%。為此憂心忡忡的張金哲日夜鉆研,最后產(chǎn)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能不能搶在膿包大面積擴(kuò)散前切開膿包,把膿血排出來?這個想法非常冒險,要想這么做,就必須有一個孩子來當(dāng)“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墒?,沒有哪個家長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去做這個方法的可行性試驗(yàn)。
就在張金哲無比著急的時候,他出生三天的女兒也感染了這個病。張金哲想:不試只能等死,試了就有希望。于是,他說服了妻子,讓女兒來當(dāng)?shù)谝粋€受試者。張金哲在女兒身上試刀,先切開膿包,然后排出膿血、縫合傷口……幸運(yùn)的是,手術(shù)成功了,張金哲用自己的果敢和高超的醫(yī)術(shù)挽救了女兒的生命。
這是我國第一例通過手術(shù)使感染皮下壞疽的嬰兒存活的案例,也讓張金哲提出的“早期切開”法迅速傳遍全國,挽救了無數(shù)嬰兒的生命。1950年開始,我國患皮下壞疽的嬰兒的死亡率從之前的近100%逐步降到5%以下。
[交“過命”的朋友]
為了減少小患者對檢查的抗拒,張金哲還學(xué)會了變魔術(shù)。他的白大褂口袋里總是裝著很多小玩意兒,遇到小患者哭鬧不止、不讓做檢查時,他就掏出來“變戲法”。待小患者看得入迷,也想試一試時,他就會順勢提出要求:“你得先讓我摸摸肚子?!边@樣,檢查就可以順利進(jìn)行了?!坝行┬『o論怎么哄,也哭個不停。實(shí)在沒辦法了,我就掏出個東西給他表演一下。他一瞧,感到新鮮,就不哭了?!睆埥鹫苷f。
張金哲有一套自己琢磨出來的“接診學(xué)”,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與患者平等相處。他認(rèn)為看病首先是要跟患者交朋友,而交朋友就要交換名字才有誠意。于是,他用醒目的字體在白大褂的左前胸處描出“外科張金哲”幾個字,若時間久了,字跡模糊了,他就用簽字筆重新描一遍。
除此之外,張金哲還發(fā)明了用于巨結(jié)腸手術(shù)治療的“張氏鉗”、膽道再造手術(shù)防返流的“張氏瓣”。其中“張氏鉗”的發(fā)明,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不造瘺直接做肛腸拖出手術(shù)的國家。1997年,張金哲當(dāng)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后,寫下16個字:一生努力,兩袖清風(fēng),三餐飽暖,四鄰寬容。這是他的畢生修身之道,也是他的人生寫照。
(注:本文根據(jù)《中國科學(xué)報》《光明日報》等報紙刊載的文章整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