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森”是日本藝術(shù)家赤瀨川原平發(fā)明的概念,意指“附著于建筑物且被保存得很美的無用之物”。在日本,托馬森種類繁多:四谷并不通向任何地方的純粹樓梯、江古田站被棄用的售票窗口、御茶水三樂醫(yī)院的無用門、并未遮擋任何東西的庇檐、如同“空中版畫”般的原爆型(原子彈爆炸的核裂變瞬間)舊建筑痕跡、被“阿部定”(攔腰截斷)的電線桿……它們都像巨人隊的棒球手托馬森一樣,揮棒出擊卻落了個空。托馬森是都市的息肉,是從混凝土中誕生的亡靈,是城市新舊更替時悄悄喘息的尸體,是無用的不動產(chǎn)。
受赤瀨川原平的《上街!尋找超藝術(shù)托馬森》鼓舞,我?guī)е巴旭R森眼光”重新走上了上海街頭。新的視覺維度讓人興奮,且在這新舊交替更為迅速的大都市里,尋找托馬森因難度更高而充滿樂趣;同時,托馬森的某些地域性變種讓人驚奇。在西岸,我找到一處并不通向哪里的螺旋形豪華樓梯,堪稱無用樓梯的吉尼斯;在魯迅公園,我找到一根被“阿部定”的電線桿,它的頂端轉(zhuǎn)而支撐傾頹的樹木,而讓燈泡部分在低處發(fā)光;在文廟街區(qū)的無用窗上,我發(fā)現(xiàn)夢的編號;在淮海中路的大理石墻上,我發(fā)現(xiàn)了最新的二維碼托馬森。至于拆遷街區(qū)的黑板報上留下的一部分“新的明天”,以及信箱上的“上海氣”,應該屬于文字托馬森的范疇了,它們都僅離無用的垃圾一步之遙卻依舊讓人眼前一亮,就像那位躺平的小丑。
(責編:常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