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春節(jié)——中國人慶祝傳統(tǒng)新年的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了迎接申遺成功后首個春節(jié),各地博物館系列展覽“上新”,“年味”十足。
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蛇年生肖文物展上,115件(套)與“蛇”及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相關的館藏文物展現了古人與蛇的有趣互動。寫“?!弊帧⑽瑾{秀、彩燈展,在北京,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過年——春節(jié)主題展”中展出了各地迎新春的傳統(tǒng)習俗。浙江各級公共博物館上下聯(lián)動,推出“博物館里過大年”系列展覽200個,活動392個……走進博物館觀展覽、看文物、賞民俗,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趣味和魅力,逐漸成為一種新年俗。
(摘編自“新華網”2025年1月19日)
素材解讀
1.文化傳承與保護
春節(jié)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助于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增進世界對中國的理解和認同。各地博物館通過舉辦系列展覽和活動,展示了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春節(jié)習俗,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體驗,還增強了民族認同感。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是當前文化保護的重要趨勢。各地博物館舉辦的“博物館里過大年”活動,將傳統(tǒng)習俗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出來,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普及,進一步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
適用話題
文化傳承 文化影響力 活化利用 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