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贈張祜詩:“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這里稱公子,不是一般的客套,張公子是有典故的。這是我在讀仇注杜詩時才知道的。
老杜送張參軍赴蜀州詩曰:“好去張公子,通家別恨添?!眳巫嬷t說:“凡詩人于張姓者,稱為張公子,蓋因漢成帝時童謠曰:張公子,時相見。”老杜還有贈張垍詩曰“天上張公子”。張垍是張說的次子,駙馬,老杜曾求其引薦。
漢成帝喜歡微服出行,經(jīng)常是和富平侯張放一起,因此也自稱是張家的人,故稱張公子。以后張公子便成為貴公子的代稱。李賀《答贈》:“本是張公子, 曾名萼綠華?!?/p>
所謂張公子,我們今天看,并不值得敬重。李賀最喜歡這類典故,李商隱也是,羨慕一下富貴風流而已?!端疂G傳》中的江湖好漢,雖然口稱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遇到危難,照改不誤。宋江在清風寨被捕,自稱姓張,被劉知寨贈了個“鄆城虎張三”的美號。魯智深打死鎮(zhèn)關(guān)西,逃到雁門縣,擠在人群中看榜文,因為不識字,不知道是通緝他的。金老救他離開,喊他張大哥。李逵本是粗蠢漢子, 曹太公問他姓名,也知道自稱姓張,叫張大膽。張固然是大姓,卻非唯一的大姓。人到緊急關(guān)頭,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冒用,可見積習已久,不知道是不是從“張公子”那兒延續(xù)下來的。
追根尋源,童謠本來唱得并不好聽:“燕燕尾涎涎,張公子,時相見。木門倉瑯根,燕飛來,啄皇孫?;蕦O死,燕啄矢?!笔侵S刺趙飛燕姐妹的。趙氏姐妹榮寵一時,一朝樹倒,都落得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