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的記憶總是深刻的,特別是少年時有關(guān)故鄉(xiāng)食物的記憶。說起家鄉(xiāng)味,最讓我魂牽夢繞的還是母親常做的三碗面。
第一碗面:綠面
兒時,夏季菜地里的蔬菜豐富多樣,當(dāng)四季豆成熟時,母親最愛用它做綠面。先把四季豆掐頭去尾撕掉筋,撅成寸段后洗凈備用。接著和面,在案板上將面團使勁反復(fù)揉光后壓扁,用搟面杖搟成兩三毫米厚的一個大面片,然后疊成手掌寬的一摞,隨后豎著劃斷,再橫著切成細細的面條。
鐵鍋內(nèi)放油,等油燒熱后將切碎的姜蒜炒一炒,再放四季豆,加點鹽。待四季豆炒一會兒后,加入適量的水,燒開后把面條抖散,均勻地鋪在四季豆上,再撒一點水,蓋上鍋蓋用中火蒸一會兒,再用小火燜至水干,最好是在帶一點金黃色的鍋巴時關(guān)火。起鍋前放點雞精、味精,撒點蔥花,熱氣騰騰、香噴噴、令人垂涎的綠面就做好了。
第二碗面:手搟面
最家常、最正宗、最有煙火味的當(dāng)屬手搟面,而手搟面好不好吃,首先要看面條搟制得如何,只有軟硬適度吃起來才有嚼勁。要做出這樣好吃的手搟面,其實很費功夫。母親和面時一般不用盆,而是直接把面粉倒在案板上,在中間扒一個小坑,一邊倒水一邊用手不停攪拌。母親能精準掌握水和面的比例,只有正正好才能揉出不軟不硬的面團。母親用手蘸著水,一遍遍來回重復(fù)揉壓,直到面團變得光滑,才蓋上濕毛巾醒面。母親笑著說,“這就像人活一輩子,被揉搓了多久都不要緊,醒一醒,就扛得住繼續(xù)折騰?!?/p>
母親搟面也很有講究。用搟面杖壓著面餅前推后拉,適時也會給面餅“翻個身”,半晌之后,面餅就被搟成鍋蓋大小、厚薄均勻的一層。母親再用長長的搟面杖挑起面餅,疊加成寬七八厘米的長條,切成想要的寬度,撒上干面粉后抓起來抖動幾下,就可以等著下鍋了。
等到鍋里的面條煮透了,母親會往鍋里放一些油鹽,再撒上切碎的青翠蔬菜點綴。潔白的面條、碧綠的菜葉,誘得饑腸轆轆的我們口水直流。
第三碗面:手工面
兒時,每逢重大節(jié)日或家里有喜事,除了美味的酒菜,手工面也是我最期盼的。
做手工面有些繁瑣,母親常常一大早就忙開了。她往瓷盆里放入面粉,加入適量的水和堿,開始反復(fù)攪拌和揉捏。當(dāng)瓷盆里的面粉變成面團后取出來,放在案板上繼續(xù)揉捏、擠壓、捶打,面團逐漸變得光滑、細膩。這時,母親會拿出搟面杖,一會兒工夫,一片一片的面餅就搟出來了。為了防止面餅粘在一起,中間還要撒上面粉。最后她把面餅切成細條狀,又細又長的手工面便做好了,看著就讓人歡喜。因為做工繁瑣,母親并不經(jīng)常做手工面,只是偶爾做一次給家人解饞。
現(xiàn)如今,會做面條的人越來越少。每當(dāng)我看見人們排隊去買面條時,就會想起母親常做的三碗面,那已經(jīng)成為我記憶中難忘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