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非遺”文化是在歷史長河中沉淀、積累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較強的區(qū)域特色。面對即將消亡和被人淡忘的現(xiàn)實,將“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被認為是能使其發(fā)揚光大并得以傳承下來的一條重要途徑。植入“非遺”元素,使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素質的提升與現(xiàn)實緊密結合,與實踐充分互動。如此,既可多樣化高校教學模式,推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改革創(chuàng)新,又可以高校思想教育為載體傳承唐山“非遺”文化。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一直以來都是建設強大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動力源泉。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責任感。要在深化內化轉化傳統(tǒng)文化上下功夫,加強和改進其轉化的力度和路徑。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山“非遺”是本地區(qū)各民族生活態(tài)度、價值取向的生動表達,體現(xiàn)著各個兄弟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存智慧和創(chuàng)造水平,可傳承的文化價值頗高。然而,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速和年輕一代的興趣轉變,許多“非遺”文化面臨著傳承困難和消失的風險。就當前形勢而言,有必要深度挖掘唐山“非遺”育人資源和精華蘊藏,探索其在實際生活中可轉化和傳承的路徑。
唐山“非遺”與高校思想教育工作
融合的價值探析
唐山“非遺”融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必要性。與其他單位相比,探索、挖掘和發(fā)揚“非遺”文化中的育人價值,以此引領大學生成長成才,既是高校的責任也是其使命。如高校教學體系下所開設的思想教育系列課程在“非遺”的流傳、賡續(xù)中就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這為唐山“非遺”傳承提供了可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平臺。不僅如此,對于高校而言,在大學生思想教育培養(yǎng)中有效加入“非遺”元素,尚有其他諸多不容忽視的潛在價值和動因值得探討,有力表明了兩者融合的必要性。
第一,唐山“非遺”傳承與高校思政課創(chuàng)新發(fā)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高校思政課是實現(xiàn)“非遺”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有效路徑,而“非遺”元素的融入也是促進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唐山“非遺”文化資源雖然豐富,但遺憾的是,目前“非遺”技藝傳承后繼無人,傳承樣式日漸減少,雖然唐山市已經有意在推動將其與旅游業(yè)結合。但從整體看,依然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亟需發(fā)掘出其他有效的傳承路徑。此外,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課或存在著僵化、教條問題,或因較偏于理論講述而顯得枯燥且缺乏趣味性,導致學生對這門課興致索然,關注度不足且常因厭學而逃課,難以激活新時代下高校德育類課程的育人功能。在此情況下,為擺脫思政課此種堪憂的教學困境,挖掘“非遺”的育人元素,將其引入本土高校思政課建設之中,可謂一舉兩得,即在為思政課提供趣味性和多樣性的基礎上,也可讓唐山“非遺”文化重放異彩,展現(xiàn)鮮活的生命力。
第二,壯大“非遺”傳承隊伍。唐山地區(qū)匯聚著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如皮影戲、評劇、樂亭大鼓、糖畫、玉田泥塑、遵化板栗酒制作技藝等,其中,玉田泥塑、地秧歌、皮影戲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遺”文化既涵蓋傳統(tǒng)表演藝術又有用于指導生活的手工藝技能,反映的是歷史上唐山地區(qū)文明中各族人民的民族生活記憶和生產生活實踐的演進,表達的是人民的期許、心愿、心聲。走進這樣“非遺”的世界,學生可感受歷代傳承人身上所展現(xiàn)的積極探索、推陳出新、堅韌不拔精神力量,以此激發(fā)他們自主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以及主動承擔保護和傳承“非遺”的責任,使學生成為傳承“非遺”文化競爭力和生命力的主力軍。
唐山“非遺”融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可行性。作為一種本土化的特色文化資源,將唐山“非遺”中優(yōu)秀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可行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非遺”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在育人目標、價值觀念、具體內容和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一致性。唐山各地區(qū)的“非遺”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積累、價值觀念的呈現(xiàn),其中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與精神內涵與思政課所追求的以德育人的價值取向高度契合,具有諸多共通之處。如思政課的特點在潛移默化地教化人格、凝聚人心,而“非遺”背后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行為規(guī)范可內化人們的思想、觀念、情感,從而對區(qū)域某一群體產生持續(xù)有效的教化作用,使高校思政課在“育人”的基礎上實現(xiàn)“化人”,起到教育感化的作用。
將“非遺”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可切實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性?!胺沁z”資源的引入能讓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直接對接民族民間文化,使學生眼中枯燥的思政課更接地氣、鮮活而生動,中和思政課的教化屬性。由此,兩者的融合能夠優(yōu)化思政課教育資源與環(huán)境,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情境,增強思政課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唐山“非遺”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教學
資源挖掘與整合
唐山“非遺”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可借此用以整合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拓展理論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具體而言,可從唐山“非遺”中挖掘出以下教學資源。
融入典型案例,因地制宜分區(qū)施教。對于那些具有參考借鑒意義和極具推廣價值的唐山“非遺”項目,要注意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尤其是能夠與學生在情感上達到同頻共振的教學知識點。如此,在運用案例教學闡釋思政課中所涉理論知識時,可以案例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本區(qū)域特色文化,或讓學生對此進行主題演講、主題辯論,學生在接觸和學習本地區(qū)特色文化時會產生一種本能的熟悉感和親近感。
活化思想教育課的教學素材。唐山“非遺”涉及的領域和內容較為廣泛,其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等能夠從不同角度以及不同層次為思政課教學提供豐富且優(yōu)質的教學素材和靈感。例如,唐山皮影戲、評劇、糖畫中所蘊含的“匠心”“傳承”“文化底蘊”可成為“大思政課”的重要素材。用好這些素材,那些記錄著一代又一代人生活方式、精神特質、氣質情感等的傳承技藝就能被活化為新時代立德樹人的生動教材,在幫助學生拓展思維和知識結構的同時,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以及對思政課的參與度,讓思政課發(fā)揮更為具體、更有力量和方向感的價值引領作用。
創(chuàng)新思想教育課的社會實踐內容和方式。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更突出強調要以實踐為導向,各類思政課一般均設有實踐環(huán)節(jié)?!胺沁z”文化總體來說是在生產、生活中積聚而來的,兼具鮮活動態(tài)及可具實踐性等特征,將其加入實踐教學的設計環(huán)節(jié)中,通過自主實踐感受,可促進大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的提升。具體引入方式,一則可帶領學生走訪“非遺”博物館、文物館、“非遺”舊址,探尋“非遺”傳承與保護協(xié)同機制等內容的浸入式教育;二則與唐山地區(qū)的“非遺”傳承人、傳承項目進行合作,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tǒng)技藝的制作過程,切實感受傳承人的技藝和智慧,激發(fā)對“非遺”文化的熱愛,彌補思政課重理論輕實踐的缺憾,強化實踐育人成效。
唐山“非遺”融入高校思想教育
工作的實踐路徑
“非遺”融入思政課的實踐路徑是“非遺”能否成功實現(xiàn)與高校思想教育相融合的關鍵所在。在融入路徑的選擇方面既要有效也需可行。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結合高校思政教育及“非遺”的特點和實際,遵循切實可行、可落地、可實施以及學生樂于接受等原則,有效引入“非遺”。
組建數(shù)字化的“非遺”典型案例庫。利用數(shù)字化的教學平臺(如學習通)構建“非遺”文化資源的案例庫,分類型、分區(qū)域對“非遺”資源進行抽絲剝繭,梳理和整合。如此,在講述思政課的某一相關知識點時,任課教師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取這些案例,包括App、教學資源網(wǎng)站、教師分享等一鍵式獲取。在教學時,教師可有針對性地選取某一個或幾個“非遺”文化中的典型案例對學生進行講述,通過生動、具體的案例,輔助學生對重難點和抽象度較高知識的理解。而在開展“非遺”研究時,引用案例庫中的資源,可增強研究的可信度和認同度,使論述更為具體明確。
發(fā)揮微型傳播影響力,搭建多媒體宣傳路徑和平臺。依托青年學生垂青度較高的短視頻和直播平臺,推出與“非遺”文化相關的精品微課、慕課等。這方面,可以借助相關教學平臺、自媒體平臺以及云展廳等,定期推送優(yōu)秀的“非遺”技藝傳承故事和傳承精神系列視頻,或以建立地區(qū)“非遺”公眾號的形式,以動漫化、圖像化、數(shù)字化的方式讓學生在線上體驗形式多樣的“非遺”知識介紹,最大程度地探索“非遺”文化中的“微內容”“微表達”,搭建起多層次、多維度的傳播弘揚體系,激活“非遺”的時代生命。這也是向“Z世代”青年大學生宣揚區(qū)域“非遺”文化資源、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邀請“非遺”傳承人開展高校講座。為使思政教育與“非遺”深度融合,學??梢詫⒁恍﹥?yōu)秀的“非遺”傳承人、講解員和“非遺達人”設為名師大講堂、名家講堂或文化專題講座的專家,邀請他們來校介紹“非遺”的歷史淵源、技藝特點以及文化價值,抑或通過生動的案例和精美的作品展示,與師生分享他們的創(chuàng)作經驗和心得。在此基礎上,還可考慮將傳承人發(fā)展為教研團隊中的一員,參與到集體備課、教學研究等活動中。教學上,“非遺”傳承人與思政課教師可以各自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在對“非遺”文化進行選擇、整理的基礎上,以專題講座或“傳承人+教師”的教學改革模式,組織“非遺”傳承人和民間藝人共同開發(fā)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課程,以此實現(xiàn)思政課與“非遺”傳承的深度對接,優(yōu)化教師隊伍的資源配置。
唐山“非遺”融入高校思想教育
工作中的注意事項
避免形式性融入,導致融合效果不佳。就目前情況來看,唐山地區(qū)內“非遺”融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環(huán)境氛圍尚有待提高。一方面,一些高校忽略“非遺”融入帶來的巨大價值,對此關注度不高或沒有認真審視這一問題,致使其缺乏對“非遺”融入的支持,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遺”在高校內的傳播。如一些高校對“非遺”價值的開發(fā)和利用漠不關心,不舉辦或極少舉辦“非遺”相關活動。還有部分高校由于對“非遺”融入的方法和路徑認識不足,導致融入視角較為狹窄,容易在二者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上挖掘不夠充分,致使現(xiàn)有的融入方式尚未與高校德育課教學模式深度銜接。在這部分學校學生的認知中,“非遺”或僅存于部分活動中,難以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感受到“非遺”的魅力。另一方面,以“非遺”傳承人、傳承團體為代表的社會組織,對于傳承工作延伸至高校的重視程度也有所欠缺。對此,高校及支持“非遺”的相關社會組織應切實通過校內外同步優(yōu)化的方式多維度營造濃厚的融合環(huán)境氛圍,多管齊下、綜合共管、齊心協(xié)力謹防高校“非遺”傳承陷入形式主義。
引入初期仍需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視?!胺沁z”融入思政課的前期仍需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以及持續(xù)推動。然而,當前唐山地區(qū)并未針對“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形成應有機制,政府及相關機構也沒有出臺明確的激勵條例,用以說明“非遺”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必要性,而僅僅是從文化傳承這一角度出發(fā)予以倡導,此舉難以激發(fā)高校開展“非遺”文化融入工作,導致頂層設計缺乏明確指導。換言之,因未能充分重視或缺乏具體的融合思路與框架,“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頂層設計并未完全建立,而是以零散的模式融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之中,難以提升融入效率及產生相應的融合效果。這方面,倡導通過省教育廳和“非遺”傳承部門來推動落實經費和組織機制的健全。
避免“非遺”的濫引?!胺沁z”與高校德育類課程的融合雖然有效,但并非萬能。要注意結合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適度引入。對于優(yōu)秀的“非遺”資源,不僅要融入其內容,還要努力將“非遺”中可“育人”及“化人”的手段、方式方法等也一并融入高校思想教育之中,并在實際運用中動態(tài)調整融合的策略。
新時代下,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需要突破傳統(tǒng)上對大學生在價值觀、民族精神培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式方法上的種種限制,將思政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效銜接起來。唐山“非遺”文化凝集了歷史上本地區(qū)各族人民的生活智慧、人文風貌和情感訴求,“非遺”的創(chuàng)新性引入就是通過統(tǒng)籌社會上各種育人資源,使本地區(qū)思政教育與區(qū)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開發(fā)基于地方特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探索出一條校內校外相結合的多元化思政教育新模式,這是對唐山傳統(tǒng)文化自身的接續(xù)更新,更有助于推動思政課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 拓展“大思政課”背景下的全面育人新格局。
作者簡介:
劉玉麗,女,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教育、東北亞區(qū)域合作。本文為2024年度唐山市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立項課題“唐山‘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建設的價值闡釋與實踐路徑探究”(項目編號:TSSKL2024-208)。作者單位:唐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