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連續(xù)創(chuàng)新、統(tǒng)一包容、和平發(fā)展為關鍵詞的中華文化,既是包羅萬象的文化系統(tǒng),又是源遠流長的智慧源泉。
放眼四大文明古國,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薪火相傳。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為中華文化之泉眼,孔子以周禮為基礎形成儒學;荀子借鑒法家思想主張隆禮重法、以禮入法;后程頤朱熹借鑒道家辯證法形成程朱理學;王陽明借鑒禪宗思想形成陽明心學……時代往前,作為中華文明主導的儒學思想,其推陳出新也從未停歇。新時代,無數(shù)青年只爭朝夕“有為”,追名逐利“無為”,循著儒之“有為”與道之“不為”,在碰撞和轉(zhuǎn)化中熔鑄成了獨特的中國人格——陽剛熾烈之力與清淡高遠之美的融合。賡續(xù)至今又與時俱進的中華文化滔滔而至、歷久彌新,現(xiàn)在依然并將長久持續(xù)地滲入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一個固步自封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一個以我為尊的文化是一種僵硬死板的文化。中華文化講究“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始終海納百川、兼容并包,追求“天下大同”。無論是大唐時期胡琴、胡桃、胡床等大量少數(shù)民族事物傳入中原,還是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抑或是中西合璧的典范“萬園之園”圓明園,無處不體現(xiàn)著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無論是“死后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還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字里行間皆是九州一統(tǒng)的強烈愿望?!昂蛯嵣铮瑒t不繼”,正是包容性才促成中華文化的燦爛與多彩;而“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正是統(tǒng)一性才推動人類社會的生機與繁榮。
從漢代到明代,從張騫出使西域到鄭和七下西洋,絲綢之路開拓的事業(yè)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使用的不是戰(zhàn)馬與長矛,而是駝鈴與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一代一代“絲路人”架起了東西方合作的紐帶、和平的橋梁,也凸顯了注重友好互惠、和平發(fā)展的中華文明?!耙院蜑橘F”的中華民族今日依然處處彰顯人道主義與和平情懷,多少救援物資上寫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山川異域,日月同天”等標語;多少治國濟世理念都本著互利共贏、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信念……這些彪炳史冊的古往今來之大小事都是中華文化兼濟天下、和平發(fā)展的生動實踐。
過去,中華文化以其突出的特性滋養(yǎng)著這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古老國度,未來,它還將不斷被重新發(fā)掘,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作者簡介:
吳松冕,男,作者單位: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