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如果您沒有收入,遇到困難,可以來本店,告訴本店人員來份愛心餐,吃完直接走就好,不必客氣!”這是天津一家面館貼出的告示。從連鎖餐飲到個體小店,目前一些地方的餐廳自發(fā)為低收入者或遭遇困難的群眾提供免費餐,同時給環(huán)衛(wèi)工人、快遞員、外賣騎手提供價格優(yōu)惠的愛心餐和免費水。
一名店主說:“遇到困難的人,有時在門口徘徊就是不好意思進店。”人皆有惻隱之心,然而樂善好施的社會氛圍,需立足于互信、和諧的社會關(guān)系。為保護處境困難者的自尊心,有些提供免費餐的小店設(shè)置了“暗號”:“1號牛肉面”“告訴董事長,來碗肉湯飯”“39元辣椒炒肉蓋飯”……有的店主明確要求服務(wù)人員“不要盯著求助者看,不要指指點點,也不要問人家為什么吃不上飯”。
現(xiàn)實中,類似的凡人善舉不勝枚舉,總能給我們以感動。在休假的兩天時間里,軍人狄佳冰先后救助了兩名路人,感慨“這個假休得很值”;00后小伙陳啟源、索澤輝在備考研究生期間,為兩位血液病患者成功捐獻了造血干細胞,挽救了陌生人的生命;廣東陽江的老人李霞生前向困難人士捐款20多萬元,去世后,家人將她留下的6萬多元悉數(shù)捐出。
時評
總有一種善意讓人動容,總有一種情感直擊人心。陌生的城市,普通的街角,好心人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帶來曖心的慰藉。也許是出來打工,卻尚未找到合適的機會;也許是剛給親人交完手術(shù)費用,一時囊中羞澀;也許是上歲數(shù)了,出來遛個彎就忘了回家的路……這時,一份不要錢的包子油條,或是一盤價格優(yōu)惠的辣椒炒肉蓋飯,足以驅(qū)走寒意,讓人們堅定信念、努力生活。小行大愛靜水深流,為一座座城市帶來人情的溫暖。
普通人的善舉也許并不驚天動地,卻讓愛的暖流浸潤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在不經(jīng)意間溫暖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讓無助者有助、給失意者溫暖,以善意驅(qū)趕戾氣,以愛心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tài),有利于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
現(xiàn)代社會與傳統(tǒng)社會的一個顯著區(qū)別,就是人與人的交往突破了血緣地域的限制,構(gòu)建起一個“陌生人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親善、互助、友愛變得尤為珍貴。下雨了,你沒帶雨具,路人與你共撐一把雨傘;天黑了,你踟躕不敢前行,陌生人為你點亮一盞燈;手機沒電了,你有點慌亂,店家借你一個充電寶……一件件小事,讓普通人真切感受到社會的溫暖,進而也以善意來對待社會和他人。呵護這份愛心,讓助人為樂成為一種習(xí)慣表達、一種社會責(zé)任、一種生活方式,影響的不僅是個體遭遇,更關(guān)乎世道人心。
——《人民日報》
素材運用
凡人善舉,雖微小卻匯聚成社會正能量,溫暖人心,促進社會和諧。如天津面館貼出告示為低收入者和困難群眾提供免費餐,店主們通過設(shè)置“暗號”保護求助者的自尊心,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實則是對社會弱勢群體最真摯的關(guān)懷。軍人狄佳冰休假期間救助路人,00后小伙捐獻造血干細胞挽救生命,這些凡人善舉都是社會正能量的生動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善行善舉往往能在最不經(jīng)意間觸動人心,它們雖不起眼,卻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愛的海洋,傳遞著社會的溫暖與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