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夏日的蘇州,樹是靜的,池塘是靜的,院墻也是靜的,綠樹,碧水,青天,粉墻灰瓦。我就這樣在夏日的驕陽中,踏入蘇州橫塘鄉(xiāng)王家村那片承載著歷史與才情的地方,靜靜地走入江南才子唐寅的墓園。
還未走進墓園,遠遠便望見那清水磨磚貼面的雙闕式大門,莊重而典雅,“唐寅墓園”四個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門前的空地上,草木在夏日里展現(xiàn)出旺盛的生命力,一片郁郁蔥蔥。
踏入這方清幽之地,仿佛時空都在此凝結(jié)。陽光透過繁密的樹葉,灑下細碎的光影,像是歲月的筆觸輕輕勾勒著過往的痕跡。墓道旁的花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它們似乎也在向這位才子訴說著無聲的敬意。
沿著青石鋪就的小徑前行,一座古樸的亭子映入眼簾,亭中石碑上的字跡歷經(jīng)風雨侵蝕,卻依然清晰可辨,銘刻著后人對他的追思。亭子四周,藤蔓纏繞,綠葉與古亭相互映襯,增添了幾分滄桑之感。
穿過石駁方池和花崗石二柱沖天式牌坊,來到由桃花仙館、夢墨堂、六如堂等組成的唐寅紀念陳列室區(qū)域。這些建筑在夏日里更顯古樸,白墻黑瓦與周圍的綠樹相互映襯。
雖然桃花并未盛開,但依然能讓人聯(lián)想到當年唐伯虎在桃花庵中那瀟灑愜意的生活場景。夢墨堂內(nèi),靜靜陳列著與唐伯虎生平相關(guān)的一些文物和資料,在午后的靜謐時光中,似乎能感受到他當年那場神奇的夢墨之緣。六如堂中,有一尊唐伯虎的塑像,他目光深邃而帶著些許不羈,似乎在思索著人生與藝術(shù)。
唐伯虎的塑像兩側(cè)懸有楹聯(lián)一副:
問唐衢痛哭何為?縱使青云無望,卻贏得才子高名,在將相王侯以上;
繼宋玉招魂之后,此番蒼墓重修,更裝點橫塘美景,替湖山花月增妍。
為人所欣賞,引人深思。這副楹聯(lián)道出了唐伯虎才氣逼人,卻一生坎坷。也告訴游人,他的墓原本不在此處,這里是后來重修的。
我們一行人在前往墓園之前,曾造訪過蘇州著名的準提庵。庵的北面有條小巷,叫作唐寅墳,這巷名是有來歷的:明嘉靖二年(1523),唐寅離世,這里成了他死后暫時停放靈柩的地方。他的好友祝允明為其撰寫墓志銘,太守胡纘宗更是親自為其題寫墓碑。二十年后,親屬將他的墳墓遷葬至西郊橫塘王家村。明末清初,文人雷起劍等人集資修繕。嘉慶年間又進行了一次重修。在那場史無前例的風暴中,唐伯虎墓園被損毀砸爛。如今的墓園是改革開放后,1985年由蘇州市政府重建的。
墓園深處,唐寅的墓碑靜靜矗立。夏日的天空湛藍,墓冢周圍的黑松翠柏在驕陽下更顯蒼勁,環(huán)繞著墓冢形成一片肅穆的氛圍。封土高約 3 米,前筑石亭,亭內(nèi)立“明唐解元之墓”碑。陽光毫無遮擋地灑在墓上,卻沒有燥熱之感,只有一種歷史沉淀后的寧靜與厚重。
站在這里,周圍的空氣仿佛都變得凝重起來,我的思緒也隨之飄遠,想象著他當年的風采與才情,那揮毫潑墨間的灑脫,那吟詩賦詞時的豪邁。如今,一切都已隨風而逝,只留下這一方寧靜的安息之所。
還是少年的時候,我就從民間傳說中,知曉這位江南才子的大名。讀過他那首《言志》詩:
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
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這首詩的大意說,我不愿學道士煉金丹求長生,也不想像和尚那樣參禪拜佛;不做商人行商,不當農(nóng)夫耕田。閑時畫山水換錢,絕不取不義之財。讀罷這首詩,你會想到,這是一個何等清高而狂狷的人!
池塘中的水倒映著天空和周圍的景物,宛如一面天然的鏡子,映照著歷史的變遷。墻邊的垂柳依依,輕拂著水面,似乎在撫慰著沉睡在此的靈魂。
我緩緩踱步而出,回首望去,那靜美的墓園依然沉浸在夏日的寧靜之中,而唐寅的才情與故事,卻在我的心中泛起了層層漣漪,久久難以平息。
二
走出唐伯虎墓園,我們?nèi)ネ墓示犹一▔]。
唐寅詩畫造詣高深,書法更是精妙絕倫,才華驚世駭俗,聲名一時無兩。他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稱為“明四家”,又和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相互切磋詩文,博得“吳中四才子”的美譽。
554 年前的 3 月 6 日,也就是明成化六年(1470),唐寅降生于蘇州府吳縣吳趨里。其父親為唐廣德,母親是丘氏。當時正值農(nóng)歷庚寅年,父親唐廣德索性直接為孩子取名唐寅。由于是長子,屬相又為虎,便取字伯虎。
唐寅出生于貧寒之家,他的父親在蘇州閶門內(nèi)皋橋吳趨坊口開了一家酒店,唐寅年少時一直生活在這座老宅之中。只因這宅子地處街市的要沖,喧鬧不堪。在唐寅三十六歲時的某一天,他外出閑走,信步來到城北的桃花塢。這里曾是宋代樞密章粢的別墅所在,雖已坍塌破敗,但依舊留存著土山和池沼,風光旖旎,寧靜而清幽。于是,他毅然決定在此處營造自己的棲身之所。
他親自規(guī)劃、設(shè)計,歷經(jīng)一年多辛苦的操持,終于建成了聲名遠揚的“桃花庵”別業(yè),在園子里搭建了幾間茅屋,分別取名為“學圃堂”“夢墨亭”“蚌蝶齋”等。池塘里荷蓮茂盛,魚兒自在游弋。他又在庭前開墾出半畝多的土地,種滿了嬌艷的牡丹花,四周桃花灼灼簇擁。每到春天,園子里繁花似錦,絢麗奪目,如煙似霞。
他邀請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人前來,在此處開懷暢飲、縱情吟詩、潑墨揮毫。他在所作的《桃花塢》一詩中,這般生動地描繪:“花開爛漫滿村塢,風煙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鶯亂啼,萬樹圍春燕雙舞。”
然而,倘若遇上陰沉晦暗的天氣,四周便冷冷清清,氛圍與往日截然不同。他凝視著地上紛紛揚揚的落花,聯(lián)想起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經(jīng)歷,心中涌起無限傷感,不禁潸然淚下。他緩緩彎下腰,輕輕拾起滿地的花瓣,小心地裝入錦囊,將它們埋葬在藥欄的東畔,并且為此創(chuàng)作了一百多首《落花詩》,以此來宣泄專制社會壓抑人才的憤懣和怨懟。據(jù)當代紅學家考證,《紅樓夢》中“黛玉葬花”的經(jīng)典情節(jié),正是以此為藍本進一步創(chuàng)作而成的。
唐伯虎的傷感和憤懣是有來由的。青少年時代的唐伯虎就是我們今天口里“學霸”一樣的存在。唐伯虎從小聰穎,十六歲就考取案首,而且是在學子眾多的蘇州斬獲魁首。二十八歲得中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一名,自此,唐伯虎被尊稱唐解元。而正當他科場得意、風華正茂之時,一場變故突然來臨,讓他從天際跌落塵埃,從此一蹶不振。在唐伯虎二十九歲那年,也就是弘治十二年(1499),他與江陰人徐經(jīng)一起入京參加會試,因牽連徐經(jīng)科場案下獄,后被罷黜為吏。這個徐經(jīng)正是后世因?qū)懥恕缎煜伎陀斡洝范麚P四海的徐霞客的爺爺。
徐經(jīng),時為江南首富之子,在進京趕考的路途之中,邂逅了唐伯虎,隨即向其大獻殷勤,并承諾給予經(jīng)濟上的支持,不過條件是唐伯虎要和他一道參加考試??荚嚻陂g,徐經(jīng)被查出有向考官行賄作弊之舉,而唐伯虎由于和徐經(jīng)在一起,遂被懷疑與其相互串通,因而受到牽連??瓶及赴l(fā),弘治皇帝龍顏震怒,親自下令徹查,嚴令取消徐經(jīng)與唐伯虎科舉考試的資格,后代也不得參與科考。此舉不僅使唐伯虎的科舉美夢破碎,其生活也隨之陷入困窘之境。
后人但知徐霞客無意科考,醉心在山水之間,寫成了皇皇巨著《徐霞客游記》,卻不知這正是他祖上當年造的孽,讓他失去了“學而優(yōu)則仕”的資格,歪打正著地成就了他另一番事業(yè)。徐經(jīng)是罪有應得,而唐伯虎真是比竇娥還要冤哪。
經(jīng)此沉重打擊,原本躊躇滿志、意氣風發(fā)的唐伯虎,猶如經(jīng)霜的茄子,瞬間蔫了。弘治十三年(1500),唐寅被貶為浙藩小吏,他深感恥辱,堅決不肯就職。唐寅歸家后,妻子徐氏得知科場之事,每日與他慪氣,唐伯虎無奈之下,只好休妻。弘治十四年(1501),唐寅在失意之中遠游閩、浙、贛、湘等地,以排遣心中煩悶。弘治十五年(1502),唐寅游歷歸來后大病一場,經(jīng)過數(shù)年治療才逐漸康復。弘治十六年(1503),唐寅與弟弟唐申分了家。弘治十七年(1504),唐寅依靠賣詩文字畫維持生計,縱情于詩酒之間自我消遣。那日子過得簡直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也就是從這一年起,將一切都看透想透的唐伯虎,開始真正地放飛自我,憑借他詩書畫“三絕”的才華,開啟了以賣畫為生的藝術(shù)家生涯。
一代才子,自此成了落魄之人。
三
夏日的唐寅故居桃花塢,宛如一幅被陽光精心渲染的古老畫卷。
那故居內(nèi)及周邊街道的樹木,在熾熱的季節(jié)里愈發(fā)郁郁蔥蔥。高大的香樟,如忠誠的衛(wèi)士,在驕陽下?lián)纹鹨黄滟F的蔭涼。路旁的太陽花,像是一群活潑的孩子,熱熱鬧鬧地綻放著,充滿了生機與活力。而池塘中的荷葉,挨挨擠擠,連成一片碧綠的海洋,荷花或羞澀地打著花苞,或肆意地綻放,粉色、白色的花瓣在荷葉的簇擁下,恰似嬌羞的少女,又似遺世獨立的佳人,為這夏日增添了一抹詩意的色彩。
故居的粉墻黛瓦,在夏日陽光的熱烈親吻下,色彩的對比顯得愈發(fā)鮮明而強烈。爬滿墻壁的綠色藤蔓,宛如靈動的音符,在微風的輕撫下,悠然地搖曳,似乎在低聲訴說著那些被歲月塵封的往事。
踏入唐寅故居,那雕花精美的門窗,在陽光中閃爍著古樸而神秘的光芒。六如堂莊嚴肅穆,堂內(nèi)陳列著唐寅的生平事跡介紹和各種文物,仿佛在向每一位訪客緩緩講述他傳奇的一生。學圃堂、夢墨亭、蛺蝶齋、寤歌齋等建筑,錯落有致,別具一格。置身其中,仿佛能觸摸到唐寅當年生活的溫度,感受到他的喜怒哀樂。
據(jù)史書記載,清初之際,桃花庵尚有部分建筑留存,被名醫(yī)沈明生所得。他于此處精心構(gòu)筑亭臺,悉心栽植竹木。然而,時光流轉(zhuǎn)至乾隆年間,這里卻改建成了寶華庵。1958年起,桃花庵所在的五畝園殘園西部部分土地曾為東風焦炭廠、拖拉機廠、盲人玻璃廠所用。1961年,整個五畝園殘園被蘇州林業(yè)機械廠占據(jù),現(xiàn)在,五畝園的西部成了火車站地區(qū)改造中的臨時停車場,東部變成了別墅“桃塢才苑”,而剩下的位于別墅區(qū)東北方向那一小部分地塊,如今已建成一座昆曲會所。
在西南不遠的地方,有條廖家巷。那里矗立著一幢云墻高聳的殿堂式建筑,曾經(jīng),它是唐寅的祠堂所在。明天啟年間,它被稱作準提庵,浚池之時竟意外得見唐寅的《桃花庵歌》石刻。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江蘇巡撫宋犖對其加以重修。待到嘉慶六年(1801),吳縣知縣唐仲冕將庵東拓展,建成了唐寅祠,還補種了數(shù)十株桃花,題下“桃花仙館”的匾額。曾經(jīng)的準提庵,水閣環(huán)抱著池塘,亭臺錯落分布,實乃游覽的絕佳之所。庵內(nèi)有著醉月灣、度云橋、燃燈塔、擊竹軒、八詠庵以及跳唐樓等諸多勝景。庵前還有一座高聳的魁星閣,相傳那便是唐寅曾經(jīng)讀書的地方。
每年七夕,蘇州的才子佳人紛紛結(jié)伴而來,在此處盡情遨游乞巧。夜晚降臨,七巧影燈高懸,人們猜射燈謎,好不熱鬧。文人雅士、名門閨秀皆云集于此,賞燈聚會,盡興方散,真可謂是一年一度的盛大之事。
如今的庵內(nèi),幾進殿堂依然存在,保存狀況還算良好。殿后立著唐寅親手書寫的《桃花庵歌》碑石。歌的開頭這樣寫道:“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這首歌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其書法更是精妙絕倫,堪稱唐寅詩作中的璀璨瑰寶。
故居所在的文化區(qū),彌漫著濃厚而醉人的文化氣息。區(qū)內(nèi)的道路上,常常會有幾座與唐寅或者桃花塢相關(guān)的雕塑,它們靜靜地佇立在那里,宛如時光的守望者。夏日里,游客們或在故居的回廊下躲避酷熱,或在樹蔭處悠然休憩,傾聽著導游繪聲繪色地講述唐寅的故事。偶爾,會有書畫愛好者在此揮毫潑墨,試圖臨摹唐寅的書畫神韻。當夜幕降臨,璀璨的燈光亮起,整個文化區(qū)和故居周邊的道路被裝點得如夢如幻,宛如一條通往歷史深處的時光隧道。
周邊街巷的路面在夏日陽光的炙烤下微微發(fā)燙。街邊的小店中,擺放著具有蘇州特色的精美扇子,還有那清涼可口的飲品,為過往的行人帶來一絲慰藉。居民們在門口搖著蒲扇,閑話家常,偶爾會有賣花的三輪車悠悠駛過,車上那幾束淡雅的茉莉,散發(fā)著醉人的芬芳。
廖家巷北端的圍墻,高低錯落,在翻修后展現(xiàn)出粉墻黛瓦的典雅風姿,與周邊的蘇式園林建筑群相得益彰。校場橋路等多條道路環(huán)繞著故居,路面干凈整潔,宛如一條條通往過去與未來的紐帶。道路兩側(cè)新增的唐寅詩詞燈串、球燈及“蘇福娃”燈桿裝飾,即使在白天,也為這一方天地增添幾分獨特的文化韻味。標識牌上那關(guān)于唐寅和桃花塢的介紹文字,如同歷史的旁白,引領(lǐng)著人們走進那段悠遠而迷人的歲月。
今日的桃花塢,美麗且繁華。但這一切其實與唐伯虎已經(jīng)沒有多少關(guān)系。這里的一切,都是他的身后事。他不過是一個符號,一塊招牌,就算他那些曾經(jīng)名噪一時的詩作、畫作、書法,也都成了今天那些吸金者的廣告牌。
唐伯虎不曾想過,原本使他窮困潦倒的地方,居然因為他的詩畫書法,成了后代旅游業(yè)經(jīng)營者的聚寶盆,成了一代人的網(wǎng)紅打卡地。再沒人記起他的那句詩作: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在這里吟誦這樣的詩句,會讓人感到五味雜陳。
四
唐伯虎號稱“詩書畫三絕”,但他在國人口里,卻從不曾因藝術(shù)成就耳熟能詳,靠的卻是他人文學創(chuàng)作中,渲染的風流才子形象。
在明代,馮夢龍于他的《警世通言》里收錄了一篇《唐解元一笑姻緣》的小說,自此,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就如春風拂過的種子,在世間的土壤里生根發(fā)芽,愈傳愈廣。而后,不但有那演繹出追求秋香、賣身投靠、甘心成為書童的《三笑姻緣》,更有像《九美圖》這般的作品,不斷添油加醋,宣稱他原本就有八位妻妾,再加上秋香,湊成了九美團圓的佳話。
時至今日,有關(guān)唐伯虎的各類演繹作品更是紛至沓來,層出不窮。周星馳、黃曉明、郭德綱等人都曾飾演過這一角色,而其中尤以周星馳的電影版《唐伯虎點秋香》最為經(jīng)典,令人難以忘懷。就這樣,唐伯虎竟被刻畫成了一個在花叢中流連忘返的浪蕩文人,一個沉醉于女色的風流才子。但實際上,這通通都是小說戲曲家借唐伯虎之名展開的藝術(shù)虛構(gòu),對于唐伯虎來說,這可真是天大的冤枉。
據(jù)說,唐伯虎的這一不實聲名,緣起于他曾鐫刻的一方圖章,上面自稱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就因這“風流”二字,別人把種種男女間的風流韻事都堆砌在他身上,仿佛也變得順理成章了。雖說查不到切實的證據(jù),卻也并非毫無由來。
清代詩人黃增的《集杭州俗語詩》: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緣千里來相會,三笑徒然當一癡。
“三笑”一句就出自唐伯虎的故事。
這首詩不僅給唐伯虎戴上了風流帽子,而且還造就了國人在描述愛情時的兩大熟語:“情人眼里出西施”“有緣千里來相會”。
還有人言之鑿鑿地說,唐伯虎和秋香的故事,源自《唐寅詩集》中寫的一首詩:
我畫藍江水悠悠,愛晚亭上楓葉愁。
秋月溶溶照佛寺,香煙裊裊繞經(jīng)樓。
這是一首藏頭詩,將每句詩的第一個字連起來讀,就是“我愛秋香”。有人甚至考證說,這是唐伯虎對秋香的一首仰慕之作。據(jù)說,歷史上的秋香原型,是生于景泰元年(1450)、成名于成化年間的金陵名妓林奴兒,號秋香。而唐伯虎生于成化六年(1470),比秋香足足小了二十歲,等到唐伯虎事業(yè)開啟聲名遠揚之時,秋香已經(jīng)大四十了,在那個“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年代,已經(jīng)算是奶奶級的人物了。
然而,人們大多未曾知曉,唐伯虎所自詡的“風流”,其實是詩酒之間的灑脫風流之意,與女色毫無關(guān)聯(lián)。他的《桃花庵歌》便是這一內(nèi)涵最有力的佐證。事實上,他一生在男女之情方面極為嚴謹。從他生前好友祝枝山所撰寫的《唐子畏墓志并銘》中能夠了解到,唐伯虎先后有過兩任妻子。他的第一位妻子徐氏,出身豪門大戶,滿心追求榮華富貴。當唐伯虎受到科考案件的牽連,通往富貴功名的道路被阻斷,徐氏便常常與他斗氣爭吵,唐伯虎實在不堪忍受,最終只能各走各路。他的第二位妻子沈氏,與他相處和諧,夫妻間相互敬重、相濡以沫,可惜沈氏過早地離開了人世。自那以后,唐伯虎再沒有另娶他人,私生活相當清正守矩。
周星馳的電影版《唐伯虎點秋香》流播最廣,流毒最遠。電影里講的唐伯虎為了追求華鴻山家的婢女秋香,不惜賣身為華家的書童,這純粹是子虛烏有的無稽之談。
華鴻山實有其人,名察,字子潛,號鴻山。其故居就在我家居住的江蘇省無錫市東亭鎮(zhèn)上,現(xiàn)在還留存有“華學士坊”,因為華察當過朝廷太師,又稱太師府邸,修建于明朝中葉。華學士坊前是一座連墻牌樓,飛檐之下,有石刻“明華學士坊”五個大字。牌樓由四根巨型石柱做骨架,青石圭腳做底座。大門兩側(cè)置有上馬石,氣派莊嚴。華鴻山為官清廉,秉公敘用天下名士,因不愿與奸臣嚴嵩同朝,拂衣歸田,棄官回家。平素以不欺天、不欺君、不欺親、不欺友、不欺民,“五不欺”自慰。
有人專門做過考證,華鴻山比唐伯虎小了整整二十七歲,唐伯虎在嘉靖三年(1524)離世的時候,華鴻山尚未科舉登科。而當華鴻山考上進士之時,唐伯虎已經(jīng)去世了。所以,在周星馳電影里的唐伯虎,其虛構(gòu)編造的故事和歷史上真實的唐伯虎相差萬里,幾乎是風馬牛不相及,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蘇州的滄浪亭中,那五百名賢祠里,至今依舊保存著唐伯虎的石刻像。那正襟危坐的儀態(tài),實在難以讓人將其與文藝舞臺上那個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
著名作家周瘦鵑先生常說:“古來畫家誰有名,說來話去唐伯虎。”
毀謗與贊譽就像是緊挨著的鄰居,誹謗得越是激烈,贊譽反而傳播得越是遙遠。唐寅因戲曲而遭受詆毀,名聲卻也借此廣泛傳播開來。這是他生前所始料未及的,也是馮夢龍、周星馳等小說和戲曲家、電影導演們未曾預料到的。
世人都說唐伯虎風流一世,桀驁狂狷,才華橫溢,玩世不恭,卻不曉得他半生坎坷,仕途失意,顛沛流離,晚景凄涼。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xiāng)?!碧撇⑼砟暌鞒龅倪@詩句,飽含著對人生的絕望與悲嘆!
公元 1495 年,無疑是唐伯虎生命中最為黑暗悲傷的一年。父親猝然離世,不久,母親也隨之而去。緊接著,妻子香消玉殞,遠嫁的妹妹亦突然病故,就連他唯一的兒子也不幸夭折。喪父,喪母,喪妻,喪子這一連串沉重的打擊,猶如千斤巨石,壓得他痛不欲生。彼時,親人僅剩下一個女兒和弟弟唐申,可兄弟二人關(guān)系卻并不和睦。自此,唐伯虎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之中,日日借酒消愁,放縱形骸,身體也因此每況愈下。
公元 1524 年,54 歲的唐伯虎在貧病交加中孤獨地離開了這個世界,死后竟無人為其收尸,幸得好友祝枝山仗義相助,為他料理后事。公元1527年,唐伯虎死后三年,好友祝枝山亦去世。至此,他在世上的親朋好友,幾乎死亡殆盡。這讓他徹底解脫了,在陰間也不用掛念活在陽世的親友了。
桃花塢中,昔日的繁華如夢如煙。唐伯虎的一生,宛如一顆璀璨卻孤獨的流星,在歷史的長河中劃過一道令人嘆惋的弧線。人生的表象或許光鮮亮麗,背后卻可能隱藏著無盡的苦痛與滄桑。然而,即便命運多舛,唐伯虎依然以他的才情和不屈,在歲月的篇章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站在他的故居前,我想,人生無常,喜怒哀樂都是常態(tài)。但無論遭遇多少風雨,都應懷揣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理想的追求,堅韌地走下去,讓生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
離開桃花塢的時候,晚照已轉(zhuǎn)成霞彩。漸漸地,一盞華燈,閃耀了一條街。轉(zhuǎn)過身來,我不由得想:人間爭說唐伯虎,才子原來不風流。
責任編輯 夏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