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炕,是北方傳統(tǒng)的取暖方式。那一片溫暖的炕面,見證了多少歲月和人們生存的智慧。
記憶中的盤火炕,是由一塊塊厚重的土坯精心堆砌而成,每一塊土坯每一锨泥巴都浸潤著父母親辛勤的汗水。他們細(xì)心地在其中留下一條寬敞的通道,再用混雜著麥草的泥漿層層覆蓋,直到整個表面光滑平整。待到一切歸于平靜,干燥的土炕散發(fā)出淡淡的泥土香,母親便開始布置家中這塊重要的空間。
母親在火炕上鋪上厚厚的一層麥草和一張厚毛氈。我們家擁有一片小樹林,那里不僅是我們童年的樂園,也給我們提供秋冬季取暖的資源。落葉時節(jié),母親會帶著我和妹妹們,背上背簍,手持她親手制作的掃帚,一起走進(jìn)這片金黃色的世界。那把掃帚,由堅韌的枸杞枝條編織而成,既是工具也是一件藝術(shù)品。我們穿梭在林間,腳下是厚厚的落葉,發(fā)出沙沙的響聲。我們將這些落葉從四面八方掃成一堆堆,母親將它們裝進(jìn)背簍和麻袋,帶回家里,成為秋冬季節(jié)火炕里的溫暖燃料。
母親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填炕,她穿著破棉襖,彎著腰把事先混合好的驢糞蛋和樹葉之類的燃料扔進(jìn)黑黢黢的炕洞,快要填滿的時候在洞口處塞入一捆麥草,“滋”的一聲,一根火柴點燃了火炕。倒灌出來的黑煙嗆得她直咳嗽,熏得母親兩眼發(fā)澀流淚,衣袖上時不時蹭上一些炕洞口黏糊糊的炕焦,頭發(fā)上也落了一層草木灰??伤龔膩聿徽f一句埋怨的話,總是在火炕旁忙碌。
房間里早已彌漫著一股令人垂涎欲滴的香味,那是母親為家人準(zhǔn)備的豐盛的早餐。我和妹妹們坐在火炕上,看著爐火上的平底鍋正發(fā)出“滋啦滋啦”的響聲,那是在告訴我,第一張烙餅已經(jīng)快要出鍋了。母親用鏟子小心地翻動它,只見兩面金黃,邊緣微微卷起,散發(fā)出誘人的光澤。這是母親的秘籍:烙餅的關(guān)鍵在于掌握好火候和時間,這樣才能保證每一口都是外酥內(nèi)軟。隨著一張又一張烙餅被擺放在盤子里,空氣中充滿了面粉和油香混合的獨特氣味。母親還在旁邊準(zhǔn)備了一些小菜作為搭配:一碟清脆爽口的小黃瓜,一碗熱騰騰的小米粥,還有幾塊自家腌制的胡蘿卜片。
我們圍坐在炕桌旁,品嘗著這份母親用心準(zhǔn)備的美食。她的聲音在暖和的炕面上飄蕩,與孩子們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
每當(dāng)寒冷的晚上,家人圍坐在火炕上,共享著一天的歡笑與故事。老一輩的親人們總是喜歡在這個時候,講述那些記憶深處的往事。在母親的懷抱里,我常常聽著她低聲吟唱的歌謠,仿佛所有的煩惱都被這個小小的火炕融化。
如今,每當(dāng)我坐在炕邊,手指輕撫那已經(jīng)略顯斑駁的土墻,我總能感受到媽媽那份無私的愛與支持……
編輯/李園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