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出土文獻視域下的漢語詞源學

        2025-04-05 00:00:00陳曉強王瑞霖

        【摘要】漢語詞源學是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尖端課題之一,立足于傳世先秦文獻,以《說文解字》為基礎語料。大量的出土文獻,為漢語、漢字的研究帶來了機遇,也對依托于傳世文獻的漢語、漢字研究帶來了挑戰(zhàn),特別是對漢語詞源學這類脫胎于傳統(tǒng)小學的學科,帶來了很大的沖擊?!芭f學科”與“新材料”并非矛盾對立,而是辯證統(tǒng)一,二者合則雙贏,離則兩傷。李冬鴿《出土文獻的同源詞族研究》為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的結合,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和古文字學的結合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關鍵詞】 出土文獻;漢語詞源學;書評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009(2025)02-0029-08

        On Chinese Etymology from Perspective of Unearthed Documents

        —— A Comment on Li Dongge’s Study of Homologous Word Families in Unearthed Documents

        Abstract:Chinese etymology is one of the frontier topics of traditional language philology, which is based on the pre-Qin literature and based on Shuo Wen Jie Zi. A large number of unearthed documents have not only brought opportunities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and Chinese characters, but also brought challenge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and Chinese characters, especially on Chinese etymology, which has been bor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logy. “Old discipline” and “new material” are not contradictory, but dialectical unit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will lead to a win-win situation, while separation will lead to two injuries. Li Dongge’s Study of Homologous Word Family of Unearthed Documents provides a good example for the combination of handed down documents and unearthed document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language philology and ancient philology.

        Key words:unearthed document; Chinese etymology; book review

        王寧先生指出:“漢語詞源學是一門以探求漢語詞的原初造詞理據(jù)和音義狀態(tài)為目的的學科?!~源的探求遠涉史前語言的狀態(tài),近及漢語、漢字的形音義,加上詞源意義的潛在特點和漢字多不直接表音的局限,使它的研究需要多學科的支撐,因而具有相當?shù)碾y度,成為訓詁學的尖端課題之一?!盵1]由于對研究者的學術素養(yǎng)要求頗高,漢語詞源學的研究在當下可謂是“冷門絕學”中的“冷門”。然而,在傳統(tǒng)小學領域,漢語詞源學曾是不同時代學者長期、持續(xù)關注的課題,特別是清代乾嘉學派將漢語詞源學推向新的高度,取得了璀璨輝煌的成就。近現(xiàn)代以來,漢語詞源學逐漸由訓詁學的分支走向獨立,產(chǎn)生章太炎《文始》、王力《同源字典》等經(jīng)典著作。

        追溯學術歷史,既可以看出漢語詞源研究的重要價值,也可以看出傳統(tǒng)漢語詞源學的特色所在。漢語詞源學從訓詁學中獨立而出,而作為傳統(tǒng)小學核心的訓詁學是面向經(jīng)學的,這就決定了傳統(tǒng)漢語詞源學立足于傳世先秦文獻的特色。近年來,出土文獻井噴式涌現(xiàn),為漢語、漢字的研究帶來了機遇,也對依托于傳世文獻的漢語、漢字研究帶來了挑戰(zhàn),特別是對漢語詞源學這類脫胎于傳統(tǒng)小學的學科,帶來了很大的沖擊。筆者研讀李冬鴿《出土文獻的同源詞族研究》(后文簡稱李著)[2],深感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相結合的重要性。我們應高度重視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的互動與結合,而不能簡單地因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不合而否定傳世文獻及以傳世文獻為語料的語言文字研究,更不能以鴕鳥心態(tài)無視出土文獻的事實而固守傳世文獻及傳統(tǒng)小學的缺陷。下面,筆者就此談一點淺見,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出土文獻給漢語詞源學帶來的挑戰(zhàn)

        大量的出土文獻,讓我們看到古人實際的用字、用詞情況,也讓我們意識到后世對傳世文獻的改動,特別是漢代學者對先秦文獻的大規(guī)模改動。漢字發(fā)展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聲字已占主流,《說文解字》(后文簡稱《說文》)所收形聲字占8569%①。但是,據(jù)出土文獻用字情況推斷,《說文》所收形聲字,很多不見于先秦,其中可能有相當一部分遲至漢代才產(chǎn)生。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用字不同,《說文》收字不能真實反映先秦漢語、漢字的實際,這給立足于先秦傳世文獻,以《說文解字》為基礎語料的傳統(tǒng)漢語詞源學帶來了嚴重挑戰(zhàn)。

        (一)由“受”“授”分化看先秦傳世文獻用字的改寫

        《說文》:“授,予也。從手從受,受亦聲?!睋?jù)傳世文獻,“授”字在戰(zhàn)國時期已出現(xiàn),且“受”“授”已有較明確的分工?!笆堋睘榻邮?,“授”為授予,例如:

        男不言內(nèi),女不言外,非祭非喪,不相授器。其相授,則女受以篚?!保ā抖Y記·內(nèi)則》)

        天保定爾,俾爾戩谷。罄無不宜,受天百祿。(《詩·小雅·天保》)

        言授之縶,以縶其馬。(《詩·周頌·有客》)

        周公旦假為天子七年,成王壯,授之以政。(《韓非子·難二》)

        令人奇怪的是,目前可見先秦出土文獻不見“授”字。出土戰(zhàn)國簡帛文獻,授予作“受”,例如:

        廛(禪)也者,上直(德)受(授)臤(賢)之胃(謂)也。(郭店楚簡《唐虞》簡20)

        受(授)衣者,夏衣以四月盡六月稟之,冬衣以九月盡十一月稟之,過時者勿稟。(睡虎地秦簡《秦律·金布》簡90)

        是(氏)之又(有)天下也,皆不受(授)亓(其)子而受(授)臤(賢)。(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容成氏》簡1)

        帝堯嘉之,甬(用)受(授)氒(厥)緒。(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貳)《保訓》簡7)

        至漢代,“授”字才在簡牘中零星出現(xiàn)。例如,居延漢簡中有:

        五年正月中授為甲渠誠北隧長,至甘露元年六月中授為殄北塞外渠井隧長,成去甲渠田(《居延漢簡》3.14)

        按,“授”為授官。

        官先夏至一日,以陰②隧取火,授中二千石、二千石官在長安、云陽者。其民皆受,以日至易故火。(《居延漢簡》5.10)

        按,“授”為授予地方政府新火;“受”為百姓接受新火。

        居延漢簡中,“授”只出現(xiàn)在“授官”“授火”特殊語境中。懸泉漢簡中,幾乎不見“授”字③。這種用字現(xiàn)象說明,“授”字至東漢還未完全通行開來。

        綜上,根據(jù)出土文獻,“授”字很可能遲至漢代才出現(xiàn)。先秦傳世文獻中已有明確分工的“受”“授”,大概率是漢代學者據(jù)當時字用情況對先秦文獻系統(tǒng)改字的結果。

        (二)由《說文解字》“髟”部看《說文解字》收字問題

        “髟”形盡管出現(xiàn)很遲,但該形在小篆中卻具有較強大的部首統(tǒng)攝功能?!墩f文》“髟”部37字幾乎都是形聲字⑦,且這些形聲字絕大多數(shù)不見于小篆之前的古文字,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現(xiàn)象。有些學者從漢隸篆化角度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我們認為,《說文》小篆中的確存在漢隸篆化的情況,但《說文》中有很多形聲字不見于戰(zhàn)國及更早的出土文獻,如“髟”部絕大多數(shù)形聲字不見于目前可見出土文獻,如此大量的形聲字,不可能都是漢隸的篆化,否則《說文》“今敘篆文,合以古籀”的收字原則便要淪為一句空話,許慎創(chuàng)制《說文》的意義也不復存在。有些學者認為,《說文》中很多不見于出土文獻的形聲字,可能很早就已出現(xiàn),只是未見于目前出土文獻而已。這種情況的確存在,但就《說文》“髟”部而言,“髟”形在戰(zhàn)國時期可能還未出現(xiàn),“髟”部的這三十多個形聲字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或更早時代的可能性就很小。既然排除了“髟”部大量形聲字是漢代隸書篆化的可能性,也排除了“髟”部大量形聲字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或更早時代的可能性,唯一的可能性就是這批形聲字是秦“書同文”整理、規(guī)范漢字的結果。事實是否如此,還有待深入討論。

        (三)小結

        出土文獻給漢語詞源學帶來了挑戰(zhàn),既有的一些研究結論需重新討論。例如,拙著《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研究》的結論之一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漢字形聲分化的高峰。這一結論,經(jīng)得住先秦傳世文獻語言文字事實的檢驗,也能得到學理的支持。但是,從出土文獻的事實看,很多認為已在先秦分化的形聲字,至漢代才出現(xiàn)。既有的“定論”,在事實面前動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劇變,新詞大量出現(xiàn),形聲造字已成潮流,漢語詞匯還處在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的階段,這些原因交織在一起,使?jié)h字形聲分化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走向高峰。不論事實真相如何,以上學理的論證在邏輯上并無問題。學理邏輯和文獻事實不一致,說明我們對漢字形聲分化機制的認識還不深入。面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不宜據(jù)出土文獻輕易否定既有結論,而應將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結合起來,高度重視出土文獻給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帶來的機遇,將相關問題的討論推向新的高度。

        二、出土文獻給漢語詞源學帶來的機遇

        傳統(tǒng)漢語詞源學以傳世先秦文獻、《說文》為基礎語料。封閉的語料,加之后世的改動,使很多問題的研究處在反復討論而難有定論的狀態(tài);與之相應,相關理論的探討也難有大的突破。出土文獻,給漢語詞源學的研究帶來了新鮮血液,為漢語詞源學的大發(fā)展提供了機遇。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逐漸有了清晰的答案。下文以李著所析詞族為例,對相關問題展開討論。

        (一)“夬”聲詞族

        李著所析“夬”聲詞族[2]62-65,前人多有討論。章太炎《文始》:“(夬)孳乳為決,行流也?!瓑宙苋闉槿?,器破也。缺又孳乳為玦,玉佩也,如環(huán)而缺。為,城闕其南方也。為闕,門觀也?!瓑宙苋闉榫?,挑也?!€泰有,穿也。有,深抉也?!?[3]196-197王力《同源字典》:“水缺為‘決’,玉缺為‘玦’,器缺為‘缺’,門缺為‘闕’,四字同源?!?[4]482

        扳指義的“夬”又寫作“觖”“”“決”“抉”“玦”等,其中“觖”“”為“夬”的本義分化字,“決”“抉”“玦”為因同源導致的文字通用現(xiàn)象。例如,《詩經(jīng)·小雅·車攻》:“決拾既佽。”毛傳:“決,鉤弦也。”陸德明釋文:“夬,本又作決,鉤弦也?!敝祆浼ⅲ骸皼Q,以象骨為之,著于左手大指,所以鉤弦闿體?!?/p>

        從戰(zhàn)國秦漢出土文獻的用字情況看,“夬”用為“決”“缺”“訣”等,可證“夬”作為形聲字聲符的示源功能:1.“夬”用為“決”,例如,睡虎地秦簡《答問》:“妻悍,夫毆治之,夬其耳……”“夬”即撕裂。睡虎地秦簡《為吏》:“夬獄不正?!薄皦奔礇Q斷。馬王堆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章四》:“□弱宋服,則王事遬(速)夬矣?!薄皦奔礇Q定。2.“夬”用為“缺”,例如,郭店楚簡《語一》:“夬(缺),生虖(乎)未得也?!彼⒌厍睾啞肚芈伞罚骸捌溆兴劳龌蚬视袎鳾缺]者,為補之,毋須時?!?.“夬”用為“訣”,例如,馬王堆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謂起賈章》:“此齊之以母質(zhì)之時也,而武安君之棄禍存身之夬(訣)也?!鄙虾2┪镳^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七)《凡乙》:“骨=【骨肉】之既砶(靡),丌(其)智(知)愈暲(障),丌(其)夬(訣)碕(奚)頁(適)?”

        大徐本《說文》析“決”為“從水從夬”,析“缺、、妜、、訣、、疦、赽、趹”諸字為“決省聲”。對此,學界有不同意見,段玉裁等學者認為以上諸字當為“夬聲”。在沒有更多證據(jù)之前,“夬聲”說主要建立在學理推論基礎上,還無法完全推倒“決省聲”說。有了出土文獻的語料支持,根據(jù)“夬”古文字字形及“夬”在出土文獻中的字用,“決”“缺”等字為“夬”聲可成定論。而且,“夬”古文字字形造意,能對“夬”聲詞源意象的探求提供重要線索。由此即可見出土文獻對漢語詞源學研究的重要價值。

        (二)“”聲、“巠”聲詞族

        李著分別討論“”聲詞族[2]171-173、“巠”聲詞族[2]288-292。章太炎《文始》則將“”“巠”同歸“”族⑧:

        ()變易為莛,莖也。又為莖,枝柱也?!ι鷦t直,故諸聲字義多近直。梃者,一枚也。筳者,繀絲筦也。桯及桱者,床前幾也,臣鍇曰:“勁挺之貌也?!爆E者,大圭也?!吨芏Y》注曰:“無所屈也?!泵務?,胻也。脛旁轉陽則為胻,脛端也。頸者,頭莖也。經(jīng)者,織從絲也。徑者,步道也。廷者,朝中也。庭者,宮中也?!夺屧b》曰:“庭,直也?!狈泊藬?shù)者皆直,并孳乳于]?!F,狹頭颋也。《釋詁》:“颋,直也。”曰侹,長貌。曰娙,長好也。曰勁,強也。曰呈,平也。……[3]300-301

        《文始》“”族部分詞又見于“屮”族:

        屮本義與相類。者,物之挺生也。屮、亦至、清次對轉,此初文之轉注也?!鴮D清則變易為莛,莖也。(古音雙聲)莛又變易為莖(莖從坙聲,坙從聲,音亦同莛),艸木干也。然莛、莖又從受聲義[3]260。

        從詞源意義角度考察,“廷”聲(由“”孳乳)之“莛、挺、梃、筳、珽、颋、侹”和“巠”聲之“莖、脛、頸、經(jīng)、徑”都有直的意象,《文始》“諸聲字義多近直”“凡此數(shù)者皆直”即就此而言。從語音角度考察,“廷”“巠”韻母相同(都在耕部),聲母有別(“廷”為透紐,“巠”為見紐)。韻母相近、聲母有別的同源詞很多,“”“巠”歸入同一詞族,符合漢語詞源學“音近義通”的基本原理。

        《說文》:“巠,水脈也。從川在一下。一,地也。省聲。一曰水冥坙也。,古文坙不省?!备鶕?jù)《說文》“巠”字構形分析,可看出“”“巠”字形關系密切,故《文始》在“莛又變易為莖”后說明“莖從坙聲,坙從聲”。“”“巠”音近義通,再加上《說文》形訓的助力,《文始》將“”“巠”歸入同一詞族,似乎可成定論。

        出土文獻中的古文字字形,動搖了既有的“定論”?!啊奔坠俏摹啊薄啊毕笕送χ闭玖⒌孛嬷危巴ⅰ苯鹞摹啊薄啊毕笕送χ闭玖⒃谕デ爸?。《說文》:“,善也。從人、士。士,事也。一曰象物出地挺生也?!薄墩f文》對“”的訓釋,顯然不合“”古文字構形理據(jù)?!皫y”金文“”“”象織布機上直而長的經(jīng)線?!皫y,水脈也。從川在一下。一,地也。省聲?!薄墩f文》對“巠”的訓釋,亦不合“巠”古文字構形理據(jù)?!段氖肌逢P聯(lián)“”“巠”的重要依據(jù)“坙從聲”,經(jīng)不住古文字事實的檢驗。

        明晰了“”“廷”“巠”古文字的字形理據(jù),可推進我們對“、廷”聲詞族與“巠”聲詞族詞源意象同中有異的認識。李著認為:“、廷”聲詞族的基本詞源意義是“挺直”,“巠”聲詞族的基本詞源意義是“直而長”;兩個詞族的不同詞源意義,在“”“廷”“巠”古文字字形構意中有一定程度的體現(xiàn)。筆者認為“挺直的事物不見得直而長,直而長的事物也不見得挺直,例如‘徑’‘涇’‘陘’等事物,就不具有挺直意象。出于以上考慮,我們認為在詞族的初度系聯(lián)時,把‘廷’之字族與‘巠’之字族分屬于不同詞族更穩(wěn)妥一些?!盵5]從這個角度而言,李著將“”“廷”與“巠”分屬不同詞族是合理的。由此可見古文字字形對漢語詞源學既有結論的修正價值。

        (三)小結

        以形求義是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重要方法,而以《說文》為基的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所倚重的小篆之“形”,存在時代滯后、字形訛變、后世改字、《說文》形訓有誤等問題,這自然會導致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一些研究結論的錯誤。出土文獻中的古文字,具有字形更準確、時代更明確、理據(jù)更清晰等優(yōu)點,這就為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發(fā)展帶來了機遇。李著選取“出土材料本義與《說文》本義不同的聲符為研究對象,作為系聯(lián)同源詞的基礎”[2]5。李著以同聲符形聲字的系聯(lián)為研究基礎,研究范式是傳統(tǒng)的“右文說”,研究材料卻是出土的新材料。為傳統(tǒng)理論注入新鮮血液,讓舊說煥發(fā)生機,李著的研究既在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范式里,又能擺脫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束縛,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三、古文字學與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良性互動

        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是在傳統(tǒng)小學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學科,而傳統(tǒng)小學又是附屬于經(jīng)學的。由此決定,意義的闡釋和探求是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核心內(nèi)容。圍繞此核心,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高度重視漢語和漢字的互動,并探索出以形求義、因聲求義、引申或義通的比較互證等科學方法。以甲骨卜辭、銅器銘文、簡牘帛書等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古文字學則以字形的考釋和出土文獻的整理為重點,偏向于實際應用的研究。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與古文字學,有不同的特色,二者良性互動,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漢語單音節(jié)詞匯孳生推動著漢字形聲孳乳,使形聲字聲符線索在漢語詞源研究中有重要價值。傳統(tǒng)小學之“右文說”,即立足于形聲字聲符的示源功能。漢字發(fā)展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聲字已成漢字絕對主體。李著以形聲字聲符為研究對象,無疑抓住了溝通漢語詞源學與漢字學的關鍵;以出土材料本義與《說文》本義不同的聲符為研究對象,則抓住了溝通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與古文字學的關鍵。這兩個關鍵的抓住,使李著不僅在具體結論上有很多突破,更在方法、理論層面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價值及引領作用。當然,李著的研究還有一些地方需要推進。例如,李著將研究對象限為“同聲符同源詞”,這難免會重蹈“右文說”之弊。文字畢竟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過于強調(diào)古文字的“真實”性,反過來會讓漢語、漢字研究走進字形的陷阱。下文結合李著的優(yōu)點及存在的一些問題,從形聲字聲符角度談談古文字學與傳統(tǒng)文字學的良性互動。

        (一)點、線、面結合的形聲字聲符線索

        前文根據(jù)“”“廷”“巠”字形造意及詞源意義的不同,將“”“廷”與“巠”歸屬不同的詞族。那么,是否可以因此否定《文始》將“”“廷”與“巠”歸為同族的觀點?

        很有可能同出一源,它們共同的語根意象為直;在語言發(fā)展演變過程中,為了分化不同的形狀的直,‘廷’‘巠’逐漸有了語音和意象上的微殊,進而又繁衍出關系密切但又有微殊的‘廷’族和‘巠’族?!盵5]

        通過以上分析,可看出《文始》將“”“巠”歸為一族也有其合理性。在“”“巠”同族的基礎上,將視野進一步打開,則可系聯(lián)出與“”“巠”關系密切的“吉”聲詞族。李著“吉”聲詞族:“、硈、黠、鮚、劼、佶、詰”有堅固義,“趌、桔、頡”有直義,“髻、結、袺、襭”有曲義[2]41-43。

        挺直的意象與堅硬的意象相通,故《文始》根據(jù)“音近義通”的原理,將“”聲、“巠”聲詞族與“吉”聲詞族關聯(lián):

        讀如徑、經(jīng)、勁、娙,次對轉至則孳乳為吉。從吉聲者有桔,一曰直木也;有頡,直項也;有佶,正也。桔孳乳于梃,頡孳乳于頸,佶孳乳于颋勁[3]300-301。

        進一步拓展系聯(lián),與“吉”聲關系密切的“臤”聲則會進入我們視野?!凹薄芭O”古音相近(聲母為是否送氣之別,韻母為對轉關系),詞源意象相通(都有堅硬、堅固義和美善義)。“吉”“臤”同源,前人多有論述?!段氖肌罚?/p>

        臤自變易為掔,固也。對轉至變易為劼,《說文》訓慎,《釋詁》曰:‘劼,固也?!o對轉至孳乳為結,締也。……(堅)對轉至變易為黠,堅黑也。硻對轉至孳乳為硈,石堅也?!t又對轉至孳乳拮,手口共有所作也[3]269-271。

        “吉”聲與“臤”聲的密切關系,張舜徽先生也有討論:

        凡從吉得聲之字,亦多有直義。直項為頡,猶直木為桔,正人為佶耳。又多有堅義,如齒堅為,堅黑為黠,蚌殼為鮚,是也。……直義與堅義實相成,頡從吉聲,吉即堅之入聲,是借吉為堅耳。故凡從吉聲之字而有直義、堅義者,固皆義通于堅[6]2192。

        綜上,通過前人對“”“廷”“巠”“吉”“臤”諸聲符交叉互通關系的討論,可以看出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積淀深厚、視野開闊的優(yōu)勢。具體形聲字的分析是點,同聲符形聲字的分析是線,互通聲符形聲字的分析則是面。點、線、面交織,則形成形聲字聲符系統(tǒng)。只有在系統(tǒng)的背景上,才能對具體字、詞有更深刻的認識。

        李著以“出土材料本義與《說文》本義不同的聲符為研究對象”。在出土文獻視域下進行漢語詞源學的研究,是李著的優(yōu)點;但將研究對象限于“出土材料本義與《說文》本義不同的聲符”,則會導致研究視野的局促。例如,李著認為“髻、結、袺、襭”有曲義。從“吉”“臤”聲符互通角度考察,“髻、結”的詞源意義可能為堅、緊。張舜徽:“結之言堅也。謂堅固不易解也?!雹?/p>

        出土文獻的研究視域,使李著的研究成果對傳統(tǒng)詞源學的局限多有突破。假如在出土文獻的視域下兼采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積淀深厚、視野開闊的優(yōu)勢,李冬鴿先生的研究一定會在將來有更大成就。

        (二)漢語詞源研究要擺脫字形的束縛

        古文字學與傳統(tǒng)文字學各有其優(yōu)勢,二者結合,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績。古文字學的優(yōu)勢在于材料的真實,但容易受文字的束縛或走進字形的陷阱,而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建立在對傳統(tǒng)小學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底蘊深厚,對漢語、漢字的關系有更深入的認識。例如,李著分別討論“勿”聲[2] 195-198、“亡”聲[2] 297-303、“無”聲[2]307-309詞族系統(tǒng)。以傳統(tǒng)漢語詞源學“音近義通”理論觀之,這三個聲符的關系非常密切,都以“迷茫”為主要詞源意義。從字用角度看,假借是“勿”“亡”“無”的基本用法,對這一類字的探討,字形的造意線索當然不應輕易放棄,但過于執(zhí)著于字形本義,可能會對相關研究帶來干擾。下文以李著對這三個聲符的分析為例,談談筆者的一點粗淺看法。

        《說文》:“,目冥遠視也。一曰久也。一曰旦明也?!惫痧ァ墩f文解字義證》:“目冥當為日冥,言日暮視遠茫昧也?!薄都崱罚骸埃ㄒ??!薄蹲謪R補》:“,冥暮也。”“”為日暮天色迷茫之狀。《說文》:“昒,尚冥也?!薄都崱罚骸皶U,未明也?!薄皶U”為天將明而未明之時的迷茫之狀。

        董蓮池先生認為:“昒”有別離義,“昒指天將明未明之時,黑暗與光明將絕別。”[8]李著也認為“、昒”的詞源意義為“分離”。跳出“勿”字形本義的束縛,筆者認為“、昒”詞源意義應為“迷茫”。王力先生指出:“有一系列的明母字表示黑暗或有關黑暗的概念。”例如:暮、墓、幕、霾、昧、霧、滅、幔、晚、茂、密、茫、冥、蒙、夢、盲、眇[9]534?;璋狄庀笈c迷茫意象關系密切,例如《詩·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薄睹珎鳌罚骸盎?,昏也?!薄稜栄拧罚骸办W謂之晦?!薄盎蕖奔仁腔璋?,又是迷茫?;璋狄庀笥峙c蒙覆意象關系密切,例如,“晦”為天色迷茫、昏暗,“”為蒙覆之網(wǎng);再如,“莫”為日暮,日暮則暗,“莫”有昏暗、迷茫義,“幕”有蒙覆義。拙著《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研究》曾系聯(lián)一批上古漢語“明”母具有“迷?!薄盎璋怠薄懊筛病币庀蟮耐丛~,見表1[10]。

        四、結語

        漢語詞源研究是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重要課題,前代學者如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章太炎、黃侃以“因聲求義”“音近義通”為基本方法,在同源詞族的系聯(lián)方面取得了璀璨輝煌的成就。傳世文獻是傳統(tǒng)小學的主要資糧,長期以來,漢語詞源學以系聯(lián)《說文》字詞為主要方法,以經(jīng)史子集為基礎語料。近一個世紀以來,出土文獻大量出現(xiàn),既彌補了前輩學者在視域、語料上的“先天不足”,也讓舊說與傳統(tǒng)研究范式面臨著巨大沖擊。一方面,傳世文獻經(jīng)歷代整理,字詞在字形結構、思想義理、文獻互證、歷史積淀等方面往往比出土文獻更合理,但傳世文獻中的字詞經(jīng)隸楷的轉寫、后世的改動,已失去原貌,且傳世文獻中部分字詞存在失真的問題。漠視出土文獻新材料必然會導致抱殘守缺、因陳舛謬之弊。另一方面,出土文獻的文字在字形存真、時代明確等方面明顯優(yōu)于傳世文獻,但出土文獻存在整理程度差、參照資料少、歷史積淀薄等缺點。盲目根據(jù)出土文獻新材料輕下結論,難免會有支離破碎、牽強附會之弊。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二者具有互補的關系。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和古文字學,合則雙贏,離則兩傷。

        李冬鴿《出土文獻的同源詞族研究》用古文字學的“一手性”“現(xiàn)場感”裨補傳世文獻的闕失錯謬,以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學理統(tǒng)攝紛繁復雜的出土材料,為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的結合,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和古文字學的結合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合則雙贏,李冬鴿《出土文獻的同源詞族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當然,李著的研究方法還有提升的空間,例如,在同聲符同源詞的系聯(lián)基礎上,需要借鑒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研究成果,將互通的聲符也納入系聯(lián)范圍。唯有如此,漢語詞源研究才能在高度重視漢字線索的基礎上擺脫字形的束縛。受古文字形體造意的影響,李著的一些研究結論也值得商榷。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的結合,古文字學和傳統(tǒng)文字學的結合,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李著存在的一些問題,正說明這一工作的難度。李冬鴿先生既有登高博見的視野,又有淡泊寧靜的心境,在步入出土文獻、古文字學研究的“熱門”之后,又有定力穩(wěn)坐漢語詞源學的“冷板凳”,努力用“新材料”解決“舊問題”,用“老辦法”激活“新材料”。李冬鴿先生年富力強,既對出土文獻新材料十分敏感,又能堅守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主陣地。有開闊的視野,有結合的能力,有新材料的加持,相信李冬鴿先生在將來會有更多、更優(yōu)秀的成果問世。

        【注釋】

        ① 形聲造字是漢字發(fā)展的主流,據(jù)測查,甲骨文中形聲字占27.24%,西周金文中形聲字占48.47%,春秋金文占50.9%,戰(zhàn)國楚簡帛文字占77.6%,《說文》小篆占85.69%,漢代隸書占70.26%,隋唐楷書占75.51%,宋代刻板楷書占82%。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見北京師范大學漢字研究所系列研究生論文(潘杰、鄭振鋒、曹永華、羅衛(wèi)東、李運富、李國英、陳淑梅、齊元濤、王立軍等)。數(shù)據(jù)匯總又見李運富《漢字漢語論稿》(學苑出版社,2008,第168頁)。

        ② 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照《居延漢簡釋文合?!丰屛淖鳌俺保ㄎ奈锍霭嫔?,1987年,第8頁)。此處據(jù)于豪亮、陳松梅、何雙全等先生的觀點改釋為“陰”,詳于豪亮《于豪亮學術文存》(《河西學院學報》,2021年第1期);陳松梅、何雙全《河西漢塞“陰燧取火”考》(中華書局,1985年,第192頁)。

        ③ 懸泉置遺址出土的泥墻題記《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中有“敬授民時”?!稇胰獫h簡(壹)》“Ⅰ90DXT0116②:37:出麥四斗。授君倩 (削衣)”,根據(jù)懸泉漢簡“受”“授”字用規(guī)律及簡中該字的字形特點,筆者認為《懸泉漢簡(壹)》此條“授”字釋文有誤。

        ④ 為了便于分析、說明字形,本文部分字使用繁體。

        ⑤ 段玉裁改為:“髮,頭上毛也?!?/p>

        ⑥ “頁”“首”相通,古文字中常見,例如,《說文》“,下首也。從首旨聲”,“”在金文中多為從頁旨聲。

        ⑦ 大徐本《說文》“髟”部有三字未分析為形聲字?!?,髮好也。從髟、差?!倍斡癫酶臑椤安盥暋??!镑郑l(fā)也。從髟從毛?!倍斡癫酶臑椤懊嗦暋?。“鬌,發(fā)隋也。從髟,隋省。”段玉裁改為“隋省聲”。

        ⑧ 為了便于指稱,本文以《文始》“初文”為相關詞族的名稱。

        ⑨ 張舜徽:“結之言堅也。謂堅固不易解也。”(《說文解字約注》,第3181頁)

        ⑩ 聲符“巟”“荒”“汒”是“亡”之孳乳或再度孳乳,此處在表格同行類聚具有孳乳關系的聲符及它們所參構的形聲字。

        【參考文獻】

        [1] 王鳳陽,王寧審定.漢語詞源研究(第一輯)[C].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1.

        [2] 李冬鴿.出土文獻的同源詞族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24.

        [3] 章太炎.文始//章太炎全集:第4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 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5] 陳曉強.論上古漢語詞族系統(tǒng)要素的聯(lián)系[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2021(2):77-83.

        [6]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7]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146-154.

        [8] 董蓮池.字形分析與同源詞系聯(lián)[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9(6):28-30.

        [9] 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3:534. [ZK)]

        [10] 陳曉強.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367-396.

        99无码精品二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老狼| 伊人影院综合在线|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成熟乱| 蜜桃视频在线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叶草| 18禁黄网站禁片免费观看女女|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片 | 欧美在线观看www| 免费av在线视频播放|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97成人精品国语自产拍|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软件下戴 | 少妇真人直播免费视频|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久熟女老人av|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小说区| av男人的天堂手机免费网站| 亚洲日本国产精品久久|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视频| 精品视频专区| 国产大学生自拍三级视频| 成年人观看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一区av天美传媒| 国产精品爆乳在线播放 | 妞干网中文字幕|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一| 精品淑女少妇av久久免费| 午夜a福利| 亚洲狠狠久久五月婷婷|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国产| 亚欧色一区w666天堂|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国产免费的视频一区二区| 有坂深雪中文字幕亚洲中文|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综合色天天久久| 国产精品综合女同人妖| 亚洲av无码无线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