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頤和園的二月,蠟梅的故事還在繼續(xù)。它們將在這溫暖的春光中,綻放得更加絢爛,為這個古老的園林增添一抹別樣的色彩。
立春后的頤和園,像一幅被風(fēng)掀開的古畫,萬壽山東麓的蠟梅正以金箔般的花瓣在枯枝上題寫春的序章。我裹著羊絨圍巾,揣著相機,踩著青磚上的點點陽光踏向樂農(nóng)軒。未近樂農(nóng)軒,鼻尖已嗅到一縷若有若無的清香—那是蠟梅在檐角偷偷朝人間拋媚眼。
站在樂農(nóng)軒的梅樹下數(shù)花苞時,我忽然意識到自己正進行著某種隱秘的儀式。那些鵝黃的花瓣像凝固的蜜蠟,被工匠精心嵌在紫檀木的枝干上。二月末的寒風(fēng)依然刺骨,可這些倔強的小燈籠偏要趕在春水尚未解凍前,把整個冬天的沉默都兌換成香息。
樂農(nóng)軒:金鈴鐺搖響春天
沿山路忽平,只見十?dāng)?shù)株蠟梅倚著木色斑駁的軒窗,花瓣像被蜜蠟浸過,連陽光都要在花心打個滑。愛好攝影的陳先生支著三腳架,鏡頭對準(zhǔn)一簇含露的素心蠟梅,口中念念有詞:“這朵得用逆光拍出玉質(zhì)感,那枝狗牙蠟梅的褶皺得用側(cè)光勾勒。”他每周來此打卡,手機相冊里藏著四季更替的密語:“去年大雪天,花苞裹著冰殼,像琥珀里凍著金蝴蝶。今年暖得早,花都趕著開派對呢!”
話音未落,穿漢服的張女士提著裙擺闖入鏡頭。她學(xué)著《甄嬛傳》里倚梅園尋香的架勢,卻猝不及防被香氣撩得打了個噴嚏?!岸颊f梅花香自苦寒來,蠟梅這香氣倒像從雪里萃了薄荷油!”她舉著自拍桿轉(zhuǎn)圈,發(fā)梢掃過花枝,驚起幾片飄落的花瓣,倒真應(yīng)了那句“拂了一身還滿”。
頤和園園林科技科副科長艾春曉抱著記錄本經(jīng)過,聞言笑著揭秘:“素心蠟梅香氣清冽如檀,狗牙蠟梅的香里摻著藥草的苦。您聞到的可是四百年前樂農(nóng)軒建成時就有的味道?!痹瓉磉@組農(nóng)舍樣式的建筑,是慈禧為體驗“歸田園居”所建,如今蠟梅替老佛爺守著這片返璞歸真的執(zhí)念。
含新亭:暗香浮動月黃昏
跟著艾春曉的指引往西行,含新亭畔的蠟梅果然另有一番風(fēng)骨。這里的狗牙蠟梅枝條遒勁如篆書,花瓣邊緣微卷似犬齒,倒與亭角蹲守的石貔貅相映成趣。穿羊絨大衣的老先生支起畫板,筆尖蘸著藤黃點染花蕊:“蠟梅最妙的是枯榮相生,你看這老樁新花,分明是吳昌碩筆下‘鐵骨紅’的意境?!?/p>
去含新亭的路上,我撞見一樁“盜竊案”。穿紅襖的小女孩踮腳折梅枝,她媽媽急忙制止:“花花會疼的!”孩子歪頭想了想,把臉湊近花朵深吸氣,突然咯咯笑起來:“媽媽,我把香味偷走啦!”疏影橫斜處,幾對銀發(fā)夫妻正用保溫杯接落梅,說要回去釀梅花酒—他們偷走的是時光的滋味。
耕織圖:水畔梅影弄新妝
走到耕織圖景區(qū),水村居前的蠟梅正臨水梳妝。這里的花朵在二月開得歡騰,倒映在湖面劃出碎金波紋。耕織圖的蠟梅最是狡黠,臨水的幾株把倒影畫在溫柔的水面上,恍如雙生花;倚墻的則與樹影廝混,風(fēng)過時,花枝與葉片擊掌私語。我湊近細看星星點點的蠟梅花瓣,不禁想起《紅樓夢》里妙玉收梅花雪的情景。
在亭子里歇腳時,聽見兩位老者在爭論:“蠟梅該屬冬還是春?”“它呀,是季節(jié)的哨兵?!彼麄兊乃{布棉鞋踩著青石磚,拐杖頭掛著相同的相機,鏡頭蓋上都系著梅花結(jié)。忽然有鳥雀掠過,驚落的花瓣打著旋兒飄進昆明湖,漣漪里便漾開星星點點的鎏金。
暗香夜宴:月下逢花神
待到日落西山,樂農(nóng)軒的梅樹變成了剪影。但我知道那些花仍在暗中呼吸,用香氣編織著無形的網(wǎng),打撈所有未及訴說的春日私語。忽然明白,賞梅從來不是單向的凝視—當(dāng)我們湊近花枝時,蠟梅何嘗不是在透過我們的瞳孔,閱讀這個它守望了百年的春天?
頤和園的工作人員為了讓游客們能有一個舒心的游園環(huán)境,也付出了不少努力。每年春季,前來樂農(nóng)軒賞梅的游客較多,而樂農(nóng)軒門前又是主通道。所以在蠟梅開放期間,在高峰時段,工作人員會增加巡邏和疏導(dǎo)次數(shù)。他們不僅要保護好這些珍貴的蠟梅,還要保障通道的暢通。正是因為他們的辛勤付出,我們才能盡情地欣賞到這美麗的蠟梅景色。
觀賞蠟梅,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看花”體驗,更是一場跨越感官與文化的沉浸式對話。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蠟梅有著深厚的內(nèi)涵,它象征著堅韌、頑強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在寒冷的冬季,萬物凋零,唯有蠟梅能傲立枝頭,綻放出美麗的花朵。這種精神,激勵著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佳作。“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毕灻返拿?,是在經(jīng)歷了寒冬的洗禮后才展現(xiàn)出來的。它讓我們懂得,只有經(jīng)歷了挫折和磨難,才能迎來成功和輝煌。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只有在困境中不斷拼搏,才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當(dāng)我站在頤和園的蠟梅樹下,看著那滿樹的繁花,聞著那淡雅的香氣,思緒萬千。這就是蠟梅的魅力所在,它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視覺和嗅覺上的享受,更讓我們在欣賞它的美的同時,得到了心靈的啟迪和升華。
在這個二月的頤和園,蠟梅是主角,它們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春天的到來。無論是在樂農(nóng)軒的古樸木屋旁,還是在耕織圖的水村竹林邊,抑或是在萬壽山前山的含新亭附近,那一抹抹金黃,都是大自然最美的饋贈。如果你還沒有來過頤和園,沒有見過這二月的蠟梅,那么不妨找個時間,約上三五好友,一起來這里感受一下這爛漫的時光吧。相信你一定會被這美麗的景色所陶醉,被這獨特的香氣所吸引,被這深厚的文化所感染。
當(dāng)你離開頤和園的時候,或許你的心中會多一份對自然的敬畏,多一份對生活的熱愛,多一份對未來的憧憬。因為在這二月的蠟梅樹下,你邂逅了自然的詩意,感受到了生命的韌性。而這些,都將成為你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陪伴著你走過每一個春夏秋冬。
在頤和園的二月,蠟梅的故事還在繼續(xù)。它們將在這溫暖的春光中,綻放得更加絢爛,為這個古老的園林增添一抹別樣的色彩。而我們,也將在這蠟梅的陪伴下,迎接春天的到來,迎接新的希望和挑戰(zhàn)。讓我們一起期待著,下一個與蠟梅相約的日子,再次走進頤和園,感受那一份獨屬于蠟梅的爛漫與美好。
離園時,懷里揣著蠟梅香囊,手機存著300張照片,舌尖還留著梅花酥的余甜。想起艾科長說的“蠟梅賞期到三月初”,忽然笑自己杞人憂天—待這茬花事將盡,頤和園的玉蘭又該在春風(fēng)里舒展云袖了。這座園子永遠知道如何用四時花信,把時光的褶皺熨燙成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