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智時代的浪潮下,AI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態(tài)勢闖入教育領域,如同巨石投入平靜湖面,激起層層漣漪。從智能教學輔助系統(tǒng)到個性化學習推薦引擎,從智能作業(yè)批改到虛擬學習環(huán)境的構建,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在被AI所滲透。這一現象引發(fā)了廣泛的討論與爭議,推崇者認為AI以迅猛之勢進入教育領域,使得以往許多停留于理念層面的教育(如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具有了實現的條件,而相對保守的觀點則強調教育的人文性與情感性,擔心AI會使教育淪為冰冷的技術操控,削弱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互動與人際交往。這兩種對立的態(tài)度反映出當前教育界在面對 AI 進場時的迷茫與困惑,也促使我們深入思考如何在充分利用AI的優(yōu)勢的同時,避免其可能帶來的弊端。
一、AI進場教育:激進者的樂觀主義
當下,部分教育者和機構以激進的姿態(tài)擁抱AI。他們視AI為教育變革的強大引擎,堅信其能夠徹底顛覆傳統(tǒng)教育模式,開創(chuàng)教育的新紀元。在教學實踐中,AI智能輔導系統(tǒng)的迅速崛起,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學習路徑。通過對學生學習數據的深度分析,這些系統(tǒng)能夠精準識別學生的知識薄弱點,實時調整教學內容和難度,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一些在線學習平臺利用AI技術為學生量身定制專屬的學習計劃,從課程推薦到作業(yè)布置,都實現了高度的個性化。這種個性化學習模式被認為是對傳統(tǒng)“一刀切”教學的重大突破,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
在教育資源建設方面,AI也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利用自然語言處理和圖像識別等技術,AI可以快速生成各種教學資料,如教案、課件、練習題等。這不僅為教師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能確保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特別是AI能夠實現教育資源的智能推薦,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興趣愛好,為其推送最適合的學習資源,這就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激進者還認為,AI 可以帶來更多的教育公平。通過在線教育平臺和AI技術,偏遠地區(qū)的學生也能夠享受到與發(fā)達地區(qū)學生同等質量的教育資源。這就為縮小城鄉(xiāng)、區(qū)域之間的教育差距提供了新的可能,使更多的學生有機會接受優(yōu)質教育。
二、AI進場教育:保守者的重重顧慮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對AI進場教育持樂觀態(tài)度。保守者對AI在教育領域的大規(guī)模應用提出了諸多質疑和擔憂。
首先,他們擔心AI會削弱教師的主導地位。在傳統(tǒng)教育的漫長演進歷程中,教師一直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他們絕非僅僅是知識的機械傳授者,而且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以自身的言傳身教,為學生照亮前行的方向。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而又深刻的情感交流。當學生遭遇挫折時,教師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溫暖的話語,都可能成為他們重新振作的動力;在學生取得進步時,教師由衷的贊揚和欣慰的笑容,會讓學生感受到努力的價值。
同時,教師的人格魅力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他們的品德修養(yǎng)、處世態(tài)度、人生信念,如同春雨般“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滋養(yǎng)著學生的心靈,塑造著學生的品格。這種情感交流和人格影響,是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關鍵因素。反觀AI智能輔導系統(tǒng),雖然憑借先進的算法和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能夠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特點,精準推送學習內容,高效解答各種知識疑問,然而,它終究是冰冷的機器,缺乏人類教師所特有的情感關懷和人文素養(yǎng)。倘若學生長期依賴AI教學,師生之間的互動必然會逐漸減少,情感紐帶也會隨之松弛。長此以往,師生關系將不可避免地走向淡化,學生在情感認知、人際交往和價值觀塑造等方面的發(fā)展也會受到負面影響,進而阻礙其全面發(fā)展。
其次,AI帶來的隱私保護和算法的公正性問題也引發(fā)了人們的關注。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涉及大量學生的個人數據,如學習記錄、考試成績、興趣愛好等。如果對這些數據隱私的保護措施不到位,可能會導致學生個人信息的泄露,給學生及其家庭帶來數據安全風險。同時,AI算法是基于大量的數據進行訓練的,如果數據存在偏差或不完整,那么算法生成的結果也可能存在偏見。在教育場景中,這種偏見體現在對學生的評價、資源分配等方面。例如,在利用人工智能系統(tǒng)進行成績評判和作業(yè)發(fā)布時,如果算法受到平均數據、性別等因素的影響,就可能會向某些學生群體推送他們不想關聯或不合適關聯的資源,進而限制他們的發(fā)展機會。這不僅沒有促進教育公平,反倒加劇了教育不公平。
再者,保守者擔心AI進場教育會過度強調技術對學習過程的支持,而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一方面,新技術提供的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個性化學習方式可能導致學生過度依賴技術。在AI主導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所面臨的絕大多數知識難點都可以通過AI獲得解決方案,絕大多數的難題都能迅速獲得現成的答案,當學生習慣于通過智能系統(tǒng)獲取答案和指導時,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逐漸退化。另一方面,智能系統(tǒng)生成的信息并非完全準確和可靠,如果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無法對智能系統(tǒng)提供的信息進行甄別和判斷,就容易被誤導,形成錯誤的認知。這對于培養(yǎng)具有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是極為不利的。
三、平衡激進與保守:理性審視與審慎前行
面對AI進場教育的浪潮,激進與保守的觀點都各有其合理性,但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們需要秉持理性和審慎的態(tài)度,在激進與保守之間尋求平衡。一方面,我們要充分認識到AI在教育領域的巨大潛力和積極作用,積極探索AI在教育中的應用,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和教育服務;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正視AI進場教育所帶來的問題和挑戰(zhàn),對于保守者提出的擔憂,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這里僅就教師角色轉型和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兩個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議。
誠然,隨著新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教師的傳統(tǒng)角色受到了沖擊。在數智時代,教師的許多工作,諸如授業(yè)解惑、作業(yè)批改、測試評分甚至家校溝通等,都可以由AI來完成,而這,也引發(fā)了人們對教師職業(yè)價值和發(fā)展前景的擔憂。近期,DeepSeek的橫空出世,再次引發(fā)了教育界關于AI是否會取代教師職業(yè)的討論。其實,相比于知識傳授和作業(yè)批改,情感交流、人格示范和人文關懷才是教師的核心價值和核心能力所在,而這些恰恰是目前的AI所無法承擔的。AI無法像教師那樣,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給予學生及時的情感慰藉,也難以憑借自身的人格魅力,為學生樹立榜樣,引領學生的精神成長。所以,我們應該考慮的不是教師職業(yè)會不會被AI取代,而是我們自身是否具備AI難以取代的核心價值與核心能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實現角色轉變,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和成長的引導者、促進者以及新技術的協作者,就迫在眉睫。
鑒于AI正在深刻地重塑當下教育,教師有必要熟練掌握AI輔助教學技術以及勝任AI人機協同工作所需的新理念、新思維。教育部門和學校在強調AI技術應用的同時,要加強教師的培訓和發(fā)展,提高教師的數字素養(yǎng)和教育教學能力,使教師能夠更好地與AI協同工作。教育部門應制定政策,支持學校提升教師數字素養(yǎng),優(yōu)先考慮在該領域有成效的學校,加大培訓資金投入,搭建教師數字素養(yǎng)培訓平臺,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激勵教師積極提升數字素養(yǎng),適應新時代教育教學的要求。
考慮到AI對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潛在影響,當下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字素養(yǎng)和批判性思維同樣不容忽視。2024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強調要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探索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施途徑。在數智化時代,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數字素養(yǎng),才能更好地適應和利用AI技術。同時,我們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 AI,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使他們能夠在AI提供的信息和知識中進行篩選和判斷,不盲目跟從。具體可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探索將人工智能教育融入學校課程體系。學校應構建完善的數字素養(yǎng)課程體系,從基礎的數字技術知識到高階的數字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全面規(guī)劃。小學階段可開設趣味編程、數字繪畫等課程,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對人工智能、未來世界的探索。例如,通過 Scratch編程課程,學生可以用圖形化編程模塊創(chuàng)造動畫和游戲,鍛煉創(chuàng)造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中學階段則設置人工智能基礎、大數據分析等課程,深化學生對前沿數字技術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其次,優(yōu)化人工智能實踐活動與體驗學習。學校要開展多樣化的數字技術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將人工智能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的平臺,引導學生篩選和評估學習資源,辨別信息的真?zhèn)巍Mㄟ^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參與各種學習場景,如歷史事件的重現、科學實驗的模擬等,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體驗感。
最后,在課程設計中融入批判性思維訓練。教師應精心選取具有爭議性和啟發(fā)性的教學內容,如社會熱點問題、科學前沿爭議等,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欲望。比如,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探討“人工智能在醫(yī)療領域應用的倫理問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人工智能在醫(yī)療診斷、治療方案制定等方面可能帶來的倫理挑戰(zhàn),如數據隱私、醫(yī)療決策的自主性等。
總之,數智時代AI進場教育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我們既不能因激進的熱情而忽視潛在的風險,也不能因保守的顧慮而錯失發(fā)展的良機。只有以理性的態(tài)度、審慎的行動,在激進與保守之間找到平衡,才能讓AI真正為教育賦能,推動教育事業(yè)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作者單位:浙江象山縣實驗小學南校區(qū))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