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道”這一古老的詞匯,隨著邯鄲市區(qū)串城街北段建設的復工并被命名為“邯鄲道”,掀起了人們探究邯鄲歷史文化的熱潮。
“邯鄲道”的形成,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1974年,中國歷史地理學泰斗侯仁之先生曾率領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6位教師,對邯鄲古城址進行了認真地調查研究,并寫出《邯鄲城址的演變和城市興衰的地理背景》的考察報告。侯教授在他的考察報告中說:“邯鄲恰好位于太行山東麓的南北大道上,這條大道,自古以來在華北平原的南北交通上就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大道以西是連綿起伏的高山峻嶺與崖壁陡峭的深塹大谷,以東是河流縱橫的平原,間以湖泊、沼澤和星羅棋布的低地(古代平原上的湖泊、沼澤,遠較今日為多),在古代都是難以通行的。只有沿著太行山東麓,自南而北一連串的山前臺地,為南來北往提供了理想的通道。司馬遷說邯鄲‘北通燕、涿,南有鄭、衛(wèi)’,實際上也就是說邯鄲正處在太行山東麓的南北大道上,向北可以直通現(xiàn)在的北京附近一帶,向南則聯(lián)系著現(xiàn)在河南省的北部?!?/p>
其實,這條大道早在商代就已經(jīng)形成。據(jù)《竹書紀年》載,在商紂王時,殷都(今安陽)“南距朝歌,北據(jù)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雖沒有明確提到“邯鄲道”的名字,但“邯鄲道”在那時就成了一條貫通南北的通衢要道是確定無疑的。戰(zhàn)國時,從邯鄲南去魏國都城大梁(今開封)就是經(jīng)番吾(今磁縣)、武城(今講武城)、鄴城、濮陽向東南而去。而邯鄲經(jīng)信都(今邢臺)北上可到燕國都城薊(今北京)。當年,巨賈呂不韋認為秦質子異人奇貨可居,用重金買通守城兵士,偷偷將異人送回咸陽,大概也是走的這條邯鄲大道經(jīng)鄭州、洛陽過函谷關回到咸陽。
“邯鄲道”之名,較早出現(xiàn)在《漢書》卷五十《張釋之傳》:“從行至霸陵,上居外臨廁。時慎夫人從,上指視慎夫人新豐道,曰:‘此走邯鄲道也?!比龂骸堦套ⅲ骸吧鞣蛉耍惾艘??!边@段話是說漢文帝劉恒曾指著新豐道(在今陜西臨潼東北),告知心愛的慎夫人說,此路就是通往你的家鄉(xiāng)的邯鄲道。這也是后世以“邯鄲道”作為歸鄉(xiāng)文化意象的來源。
邯鄲自古出美女。孫繼民先生在《戰(zhàn)國秦漢時期趙俗例證》一文中指出,趙俗女子擅長彈奏琴瑟,善踏腳尖舞步,游媚富貴,大量涌入諸侯后宮為妃。諸如秦始皇之母、趙悼襄王后、南越王趙嬰齊之后邯鄲樛氏女、漢文帝妃子慎夫人和尹姬、漢武帝妃子王夫人等,以此印證趙女確實具有“入后宮,遍諸侯”的特點。這些嬪妃久居深宮,無不思念家鄉(xiāng)邯鄲。因此,“邯鄲道”就成了一條充滿鄉(xiāng)愁的歸鄉(xiāng)路。
同時,“邯鄲道”也被后世認為是一條游俠路。太行東麓驛道連接河洛中原與幽薊邊塞的交通區(qū)位,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具有“尚武任俠”文化特質的地理感知印象。戰(zhàn)國時,荊軻刺秦王,過易水南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走在邯鄲道上,給這條古道增添了不知多少慷慨和豪邁。唐·高適《邯鄲少年行》:“邯鄲城南游俠子,自矜生長邯鄲里。千場縱博家仍富,幾度報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紛紛,門外車馬如云屯。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碧圃姟逗悅b少年》中寫道:“夜渡濁河津,衣中劍滿身。兵符劫晉鄙,匕首刺秦人。執(zhí)事非無膽,高堂念有親,昨緣秦苦趙,來往大梁頻?!痹けR摯《梧葉兒》曲:“邯鄲道,不再游,豪氣傲王侯?!边@些詩詞都描寫了邯鄲道上的游俠意象。
此外,“邯鄲道”又是一條求取功名的路。這源自唐傳奇《枕中記》的黃粱夢故事。至唐宋以降,逐漸完備的科舉制度,使“邯鄲道”成為功名路的重要催化因素。梳理“邯鄲道”關于求功名意象的詩詞,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求功名不得志、仕途失意的文人詩家游歷“邯鄲道”的人不在少數(shù),其創(chuàng)作的感嘆世事無常、繁華如夢,表現(xiàn)人生失意、悲痛傷感的作品俯拾皆是。
今天,我們要講好邯鄲故事,“邯鄲道”是取之不盡、“挖”之不竭的歷史文化資源富礦。
“邯鄲道”上的磁縣古稱磁州,是中國磁州窯的發(fā)祥地。古屬磁州,今位于冀南新區(qū)的賀蘭山,自古以來就是歷史名山。它不只是以自然風光引人入勝,而且其歷史文化的內涵和遺存,更是得天獨厚、豐富多彩?!百R蘭積雪”是古磁州八景之一,岳飛《滿江紅》一詞中明確提到“賀蘭山”。岳飛統(tǒng)軍三千,被人們稱為“岳家軍”。岳飛在磁州備戰(zhàn)抗金時,常在賀蘭山一帶演兵,留下了千古絕唱《滿江紅》。我們過去長期缺乏對邯鄲賀蘭山的宣傳,致使很多人甚至一些專家學者對岳飛《滿江紅》一詞是否為岳飛所寫產(chǎn)生懷疑,同時這也成為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
進入邯鄲老城的串城街,看到“藺相如回車巷”,這是著名歷史典故“將相和”的發(fā)生地,對中國兩千年來的以國家利益為重,拋棄個人恩怨,以和為貴的“和文化”產(chǎn)生過重要的影響。串城街上重新復建了“君子樓”,象征性地復原了趙國平原君趙勝的府第。有名的“毛遂自薦”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當年趙國被秦國圍困,發(fā)生了著名的“邯鄲保衛(wèi)戰(zhàn)”。平原君把位在夫人之下的家人及其他成員全都編入士兵的行列,將家中一切財物拿出來犒勞士卒,得到愿意效死的士卒三千人,并率領這三千人朝秦國軍隊發(fā)起沖鋒,秦國軍隊因此撤退了30里。恰好此時楚、魏兩國的救兵也趕到了,秦國軍隊這才撤兵回國,邯鄲才得以保住,沒有亡國。這是何等壯烈的家國情懷!
再向北行的“邯鄲道”是“武靈叢臺”和“秦始皇出生地紀念館”。趙武靈王開變革圖強之先河,實行胡服騎射、強兵富國。秦始皇在邯鄲生活了9年,耳濡目染了邯鄲強軍治國的趙文化精神,對他后世橫掃六合、一統(tǒng)天下產(chǎn)生了重大政治影響。
…………
這么多的精彩故事,這么多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僅為我們開發(fā)利用好“邯鄲道”提供了極好的素材,也極大地考驗著我們的智慧。不論怎么說,我們都應該把“邯鄲道”變成一條開放的道,一條進取的道,一條愛國的道,一條光明大道!
(作者為邯鄲市政協(xié)常委、復興區(qū)政協(xié)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