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fā)思考,我認為教師在處理幼兒之間的矛盾時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回溯過程、分析原因,更要喚起同理心,引發(fā)情感共鳴
案例中,面對幼兒之間發(fā)生的矛盾,教師的調解遵循“幫助分析原因—引導相互道歉”的流程。在此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導幼兒分析自己的不當行為,但忽略了對幼兒同理心的喚醒,沒有引導幼兒去思考自己的不當行為給別人帶來的不便以及不良的情緒體驗。比如,在處理琪琪和兜兜的矛盾時,只詢問琪琪“你覺得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卻沒有追問“如果兜兜也像這樣把所有積木都拿到自己跟前,你就沒有積木可玩了,你會怎么想?”在沒有較大矛盾沖突或較復雜情感體驗的情況下,琪琪和兜兜服從教師的權威,遵照教師的指導相互道歉并相互原諒。而到了處理黎黎和恒恒的矛盾時,教師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后,只關注了更為顯性的受害者黎黎的憋屈,卻忽略了恒恒被別人冒昧“完善”作品后的憤怒。如果此時教師先請雙方分別陳述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再引導二人換位思考,是不是能更好地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進而與對方共情呢?
二、要引導幼兒道歉,更要關注后續(xù)行動上是否改進
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道德認知,形成道德自律。因此,沖突發(fā)生后,教師不應只著眼于在當下讓幼兒通過口頭上的道歉息事寧人,更重要的是關注幼兒是否真正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并在后續(xù)以實際行動做出改進。比如,相互道歉并和解后的琪琪和兜兜,是否意識到獨占、爭搶玩具是不對的,又是否會在以后的游戲中踐行共享玩具的約定?被迫道歉的恒恒在以言語修復關系失敗后,能否真正意識到用武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并減少這樣的行為傾向?拒絕原諒與和解是每個人的權利,但教師需要和幼兒一起剖析拒絕的理由是否充分,以及拒絕后是否還可以根據(jù)對方改過的表現(xiàn)而考慮重修于好,避免幼兒無端擺出一副得理不饒人的架勢。
三、要就事論事解決矛盾,更要多途徑提升交往技能
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更多地依賴成人的態(tài)度去判斷周圍的人或事,并依賴成人的評價與裁決解決矛盾,這也解釋了為何由同伴間的小矛盾引發(fā)的告狀行為頻發(fā)。教師如何順應幼兒的年齡特點,慢慢地從被依賴的角色中脫身呢?就事論事解決矛盾只是“授之以魚”,提升幼兒的交往技能才是“授之以漁”。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多種途徑豐富幼兒的交往策略,提升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通過講故事和表演,讓幼兒了解表示歉意有多種方式,最關鍵的是讓對方感受到真誠;通過角色扮演,讓幼兒知道在集體中如何以協(xié)商的方式兼顧各人的需求,與他人友好相處;通過辯論活動,讓幼兒明晰自己有權決定是接受道歉還是拒絕原諒,判斷的依據(jù)是自己受傷害的程度以及對方改過的表現(xiàn)。
(江蘇揚中市實驗幼兒園 韋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