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火車站廣場、超市門口、舊圖書館旁邊的橋頭,如今為小區(qū)北大門。
他們披風(fēng)沐露,將自家種的菜蔬擺放在市民心坎上。
——家常。便宜。綠色。
給干癟的腰包,以好好生活下去的動力。
最喜歡逗留于長者的攤前,他們的歲數(shù),接近于我的爹娘;他們甚至比我生活在鄉(xiāng)下的爹娘還顯得老相;他們也同樣,不會使用支付寶和微信……
買菜時(shí),我會備些零錢,盡管他們身邊,附有兒女提供的二維碼。
他們的臉色、神情,偶爾也露出一些辛酸和無奈。
我嘗試以詩歌,為一位賣菜老人立像。
我的想法非常簡單,兩根黃瓜,幾個(gè)番茄,就可滿足午餐。擺地?cái)偸圪u的他們一提一稱,冬瓜、南瓜、筍子、花生、豆角、茄子、韭菜、大蔥、紅薯梗……便讓菜根香,滋潤人生。
看起來,美味也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