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是《山海經(jīng)》里出現(xiàn)最多的動物,除了神化色彩之外的,經(jīng)常見到的是普通人佩蛇、戴蛇、握蛇、踩蛇。像大名鼎鼎的夸父,《山海經(jīng)》里說他“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就是說他雙耳掛著兩條黃蛇,手里拿著兩條黃蛇。為什么中華先民會跟蛇如此親密呢?上古,蛇崇拜是很普遍的,從蛇崇拜又延伸出龍崇拜,可見蛇在先民那里是非常受寵的。至于像夸父那樣,應(yīng)該是佩戴了蛇形飾物。如果夸父真是那種打扮,估計會很嚇人。在先秦典籍里,《山海經(jīng)》里的蛇并非特例,像《列子》里“愚公移山”故事,說到山神就說“操蛇之神”。
先秦之后,蛇在古典文學(xué)的地位開始下降。東晉干寶寫過一部很著名的《搜神記》,書中有個“李寄殺蛇”的故事。故事說閩中庸嶺有大蛇,“長七八丈,大十余圍”,這條大蛇托夢給人,說每年要吃十二三歲的童女一名。李寄是個很勇敢的小姑娘,她憑著過人的機智,除掉了這條大蛇。這篇故事里的蛇有神跡卻無神心,完全就是一個惡霸的化身。
到了唐傳奇里,蛇又進化成蛇妖?!恫┊愔尽酚涊d了三個蛇妖故事,見于《許漢陽》和《李黃》,都是說年輕男子迷戀蛇妖,事后得怪病慘死。這大約就是民間所謂美女蛇的源頭吧。柳宗元有一篇很有名的《捕蛇者說》,開頭就說“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當然,柳宗元寫蛇不是為蛇立傳,而是反映當時“苛政猛于虎”的稅收,其結(jié)尾處說“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千年之后讀之,猶讓人警醒。
《警世通言》里的名篇《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是戲曲《白蛇傳》的藍本,不過其旨趣大相徑庭?!栋啄镒佑梨?zhèn)雷峰塔》里法海是正義的一方,到《白蛇傳》里則搖身一變,成了干涉婚姻自由的大反派;至于白蛇,也從一個性格模糊的女妖化為爭取愛情的斗士。
《聊齋志異》中有篇《蛇人》,講了一個耍蛇人和一條叫二青的蛇的故事。故事娓娓道來,十分吸引人。二青對耍蛇人有情有義,蒲松齡在文后感嘆那些落井下石和恩將仇報的人“不且出斯蛇下哉”。
讀過《說岳全傳》的朋友,大多記得岳飛的兵器叫瀝泉神矛。小說第4回寫岳飛在瀝泉發(fā)現(xiàn)有條大蛇,他抓住蛇尾,這條蛇化為一條蘸金槍,槍桿上有“瀝泉神矛”四個字。這段文字雖讀來怪誕,卻也從側(cè)面襯托了岳飛的果敢和勇武,其英明神武的形象立馬躍然紙上。
選自《聯(lián)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