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不愿回老家探親
Q:13歲的兒子堅決不跟我回姥姥家探親(準備清明節(jié)回),軟硬兼施都不聽。我已經連續(xù)3年沒回娘家了,但最后還是依了他。到時不帶他回去,我注定過得不開心。兒子不以為然,還反問我為何不回家。我該怎么辦呢?
A:已經這樣了,就先簡單粗暴地決定吧。如果是全家一起回,告訴孩子沒有選擇余地,必須回,但在回去的天數上,可以參考下他的意見。如果家中有人留下比如父親,這次你就先自己回。
有些父母習慣照搬國外的教育理念。比如“尊重孩子”,大事小事全都征求孩子的意見,不分角色和邊界,甚至不負責任,最后被孩子折磨得無所適從;比如“接納孩子的情緒”,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不分特質、不分情景地接納,最終孩子要么是天不怕、地不怕,要么一丁點兒事就情緒崩潰。
家庭教育有兩個底線要堅持。一是不能觸犯法律,做守法的好公民;二是要懂禮義廉恥,守住華夏文明古國幾千年來堅守的好傳統,尤其是良好的家風。
第一個自不必多說,第二個在近幾年有復興的趨勢,逐漸被重視。傳統節(jié)假日如春節(jié)、清明節(jié)回家看望父母,孩子跟隨我們看望長輩是天經地義之事,何須商量?為什么要商量?一定要在這樣的事情上去征求孩子的意見,才是體現了父母多么開明、民主嗎?
作為父母,身份很多,可以是孩子的朋友,但更應該是孩子的教育者、優(yōu)良秩序的傳承者,要具備長輩的尊嚴和理性。孩子雖然是自己的主人,但在未成年之前,依舊有個身份是“學習者”,需要父母的引導。所以,在家庭里,必須有規(guī)則和契約,而且這些是不能商量、只能遵守和執(zhí)行的。
社會學家發(fā)現,越是懂規(guī)則,明白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在有規(guī)則、適當被要求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社會適應能力越強,心理越健康,幸福力越高。
女兒往爺爺頭上倒水
Q:4歲的女兒跟爺爺玩鬧,將一瓶礦泉水直接倒在了老人頭上。老人笑著說沒事兒,我讓她道了歉,還給爺爺拿了干毛巾。她爸知道后,讓女兒給爺爺說100次“對不起”,并下跪求原諒。我覺得有點兒過了,請問發(fā)生這種事,該怎么教育呢?
A:4歲的孩子進入了講規(guī)則、懂秩序的發(fā)展階段,什么能做、什么不可以做,就是在這個階段養(yǎng)成的。
因為在幼兒園工作的關系,我經常見到一些孩子不尊重老人。比如接托時,爺爺沒能排在隊伍最前面,小孩輕則朝老人大聲嚷嚷,重則對老人拳打腳踢,而老人只會寵溺地“呵呵”一笑。
孩子2歲后,開始用各種行為試探人、事和自由的邊界。在這個階段,成人要勇于對孩子的不當行為說“不”,告訴他什么是不被允許的,到了4歲時,往老人頭上倒水、對老人拳打腳踢這樣的事就不會出現。也不乏家長會“以牙還牙”,即往孩子頭上倒水。這種做法屬于行為主義的一種,爸爸的做法也在這個理論范疇。但需要考慮如此教育,孩子就能真的記住要尊重長輩,這么做是不對的嗎?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边@些年強調“文化自信”,其中傳統文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認為“養(yǎng)小德才能成大德”,強調“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風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長,社會才能健康發(fā)展”。
守住親情觀、嚴格家教家風體現在方方面面,最終都是由父母以身作則尊重長輩,孩子耳濡目染等生活瑣事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