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元帥戎馬一生,不僅先后9次負傷,還不幸失去了右眼。他立下赫赫戰(zhàn)功,多次受到毛澤東同志的表揚,但始終保持謙虛謹慎、虛懷若谷的態(tài)度。身為黨的高級干部的劉伯承始終堅持艱苦樸素的作風,從嚴要求自己及親屬,50歲時還自警自勵“勉作布爾塞維克”,他的事跡對于今天的我們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功勞都是黨和人民的
劉伯承一生坦蕩處世、謙虛為人。在戰(zhàn)場上,他是足智多謀、用兵如神、威震敵膽的“常勝將軍”;在工作中,他是誨人不倦、循循善誘、胸懷坦蕩的良師;在生活中,他是德高望重、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長者。
劉伯承從一名見習排長銜至共和國元帥,始終清醒而謙遜地認為自己是人民軍隊中的普通一兵,是一名“老兵”。無論是軍容風紀和內(nèi)務整理,還是執(zhí)行作戰(zhàn)命令,他都以身作則、身先士卒。
1932年,劉伯承任紅軍學校校長時,學校教員少,他就自己當教員;缺教材,他就當翻譯和編輯;教具差,他就當制作教具的工匠。學員訓練時,劉伯承不顧自己多次負傷的身體,與學員一起行軍演習、一起露宿山野。在紅軍萬里長征時,他常常同戰(zhàn)士睡在一起,和戰(zhàn)士一樣把兩扇門板一拼就當床。部隊行軍,他和戰(zhàn)士一樣腳穿草鞋、頭戴大斗笠,衣服上的補丁一個疊一個。
劉伯承善于虛心向別人請教。他有兩句名言:一是“要向牛學習”,牛有兩只角,敢斗敵人,然而對人民卻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二是“竹竿虛心為我?guī)煛保褡拥摹靶摹笨偸翘摰?,應該學習竹子這種“虛心”精神。他不但自己身體力行,也經(jīng)常教育部下要謙恭為人。劉伯承說:“我們有的干部認為這個勝仗是他打的,那個勝仗是我打的;這個地區(qū)是我開辟的,那個地區(qū)是他開辟的。實際上,群眾不參軍,你哪來的軍隊?農(nóng)民不給送糧食,你哪來的飯吃?工人不做衣服、造槍炮,你不穿衣服、沒有槍炮怎么打勝仗?群眾不組織團體,不選舉政權(quán),你那個地區(qū)怎么能開辟成功?所以,一切功勞都應歸于勞動群眾,我們自己不過是人民群眾的一員?!?/p>
1942年,適逢劉伯承50歲生日,師政治部決定為他慶生,號召全師指戰(zhàn)員向他學習,鼓舞全師士氣。劉伯承堅決不同意,于是故意隱瞞生日具體日期是12月4日。后來,師政治部還是堅持,選了12月16日為他過生日。無奈之下,劉伯承只好尊重組織意見。
生日會上,劉伯承在答詞中說,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點點成就,那是黨和毛主席的領(lǐng)導所給我的。離開黨,像我們這些人,都不會搞出什么名堂來的……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題上“中國布爾塞維克劉伯承之墓”十二個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榮。他在50歲時所作的《自銘》中寫下,“勉作布爾塞維克”。
1947年,冀南前線部隊隆重舉行第一屆人民功臣大會。冀南行署代表各界人士為表示感謝,向劉伯承贈送一塊刻有“常勝將軍”四個大字的橫匾。劉伯承不好謝絕,只是十分認真地說:“說我是常勝將軍,我不敢當。不會是常勝,多數(shù)勝就不錯了……是黨的功,人民的功,我不敢‘貪天之功’,我只是人民的勤務員。沒有人民給吃給穿給人,軍隊就不能打仗。”在場人員聽了他的話,很受教育。
艱苦奮斗這個法寶丟不得
1892年,劉伯承出生于四川開縣(今重慶市開州區(qū))一戶貧苦的農(nóng)民家庭。童年的艱辛遭遇,使他從小就養(yǎng)成了艱苦奮斗的習慣。此后,他雖然成為黨的高級干部,但始終不忘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本色,總是以“普通人”自居,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
劉伯承的右眼在護國戰(zhàn)爭時負傷失明了,他長期以來只能靠左眼學習、工作。在艱苦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軍情緊急,他總是廢寢忘食地工作。1941年,劉伯承突然感覺自己左眼看不清東西了。經(jīng)過診斷,發(fā)現(xiàn)是由于勞累過度導致眼睛上火。軍醫(yī)告訴劉伯承,要好好休息,多喝點白糖水,敗敗火就能恢復。但根據(jù)地當時正遭受日偽的嚴密封鎖,白糖恰好是緊缺物資。劉伯承得知一兩白糖要5元錢(指當時的冀南幣)后,堅決地說:“敗敗火,白開水也可以,我多喝點白開水就行了?!?/p>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劉伯承依舊保持著克勤克儉的作風。他在北京的住處,是一套老式的四合院??蛷d里的陳設十分簡樸,只有一套舊沙發(fā)、幾把椅子、兩張茶桌以及一張小書桌。舊沙發(fā)上覆蓋著的藍色沙發(fā)套已經(jīng)被洗得泛白,上面還有幾塊明顯的大補丁。
1950年11月,劉伯承受命到南京籌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劉伯承一家8口人住在南京城東北北極閣一座二層小樓里,顯得格外擁擠。軍事學院的營房部門看到這種情況,幾次提出要幫劉伯承加蓋幾間房子,但都被他拒絕了:“房子能遮風擋雨就可以了,不必翻修。眼下國家還很困難……錢要用在刀刃上,辦軍事學院,還是我找陳老總(陳毅)借的錢,可不能隨便開銷!”后來,營房部門趁劉伯承到北京開會期間,在小樓后面加蓋了兩間平房。劉伯承回到南京后,看到新房子,臉色瞬間陰沉了下來,嚴肅地批評了營房部門,并將這兩間平房分配給了身邊的工作人員居住。
劉伯承艱苦樸素的本色還體現(xiàn)在他一貫簡樸的著裝上。來到南京后,他一直穿著一套半舊的軍服。當時出于保障領(lǐng)導人安全的需要,一般要求軍隊干部上街穿便服。于是,警衛(wèi)員張福旺提出給劉伯承做一套便服,并說道:“您身材那么魁梧,穿軍裝目標太大,一上街,大家都認出您來了,給我們的警衛(wèi)工作帶來很多困難?!眲⒉兄肋@是部隊的規(guī)定,只得答應了。正當張福旺高興地琢磨選用什么布料做衣服時,劉伯承告訴他:“我看,做一套藍卡其的就蠻好了,又便宜,又結(jié)實?!睆埜M懿磺樵傅卣f:“動員您大半天,就買塊卡其布……”劉伯承打斷張福旺的話,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我們要做的事情多著哩!要把精力放在學習和工作上,不要和人家比吃、比穿、比住。越是上面的干部越要帶個好頭,艱苦奮斗是我黨的法寶,萬萬丟不得??!”
嚴立家規(guī),不許家人享特權(quán)
劉伯承十分厭惡領(lǐng)導干部利用職務便利為親屬撈取好處的行為。他常告誡子女:“我打了一輩子仗,身邊沒有什么私人財產(chǎn)好繼承。你們也不能靠著我劉伯承這塊牌子生活。你們自己要自尊自立,自強不息?!?/p>
1939年,劉伯承的長子出生在太行山抗日前線,劉伯承為其取名“劉太行”。1946年,劉太行到了入學的年齡。一天,劉伯承向別的同志咨詢情況:“聽說你的小孩在地方念小學,那個學校怎么樣?”那位同志回道:“那個學校設備很差。學生多得很,師資也一般,部隊的孩子和當?shù)乩相l(xiāng)的孩子合不來。咱們是不是可以辦個干部子弟學校?”劉伯承卻認為這樣會讓干部的孩子們脫離群眾,產(chǎn)生高人一等的優(yōu)越感,既不利于軍民關(guān)系,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不久后,劉伯承將劉太行送到了20公里外的普通學校讀書。這所學校設施簡陋,上課用的桌椅都是用土石砌成的。劉太行和老鄉(xiāng)的孩子們一起上課,朝夕相處,吃的是雜糧,穿的是粗布衣服。直到劉太行離開這所學校,那里的老師和學生們都不知道他是劉伯承的兒子。
大西南解放后,在一次省軍級以上干部大會上,劉伯承對與會者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現(xiàn)在進城了,廣大軍隊干部和地方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我們的孩子在戰(zhàn)火中經(jīng)受了洗禮,進城后切記不要對他們過分溺愛,如果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中變成紈绔子弟,將來就不能接好父輩的班,我們的事業(yè)也就會受到損失?!?/p>
劉伯承在擔任南京市市長期間,曾帶家人前往中山陵游覽。當來到中山陵時,他們一家人看到的卻是當天陵園不對外開放的通知。這時,陵園負責人認出了劉伯承,熱情邀請他們進去參觀。劉伯承卻說:“我這個市長不能破壞這個規(guī)矩,應按規(guī)定辦事,改日再來吧。”說完,他便帶著孩子們離開了。見孩子們悶悶不樂,他便說:“我雖然是一個高級干部,但和普通的工作人員一樣,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因此也應該按規(guī)定辦事,不能搞特殊化。”
1964年,劉伯承女兒劉彌群在北京航空航天學院讀書,適逢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農(nóng)村開展,大學生需要到農(nóng)村參加8個月的“社教”活動。劉伯承知道后非常支持,認為“下農(nóng)村是好事”。
劉伯承從不讓子女動用自己的電話辦事。他的電話間里貼著一張告示:“孩子們!這長途電話是公家為爸爸辦公而裝置的。你們私事不能用這個電話,更不能把親友帶來打電話?!弊优畟兿胗靡幌聞⒉械碾娫掁k私事都不被允許,更別想動用他的汽車了。
劉伯承在兒女們結(jié)婚之前就立下規(guī)矩,要求結(jié)了婚的子女一律到自己的工作單位去住。1970年后,劉伯承的兒女們先后結(jié)婚,和工作單位的職工住在一起,只有節(jié)假日才回家看望父母。長子劉太行結(jié)婚后,一直住在工作單位分配的9平方米的房子里,廚房和廁所都是公用的。直到劉太行的孩子出生,工作單位才給他們調(diào)換了一個18平方米的套間。
在劉伯承的教育下,6個子女先后成才,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國家的建設和發(fā)展默默奉獻著。
1982年,由于年齡和健康原因,劉伯承主動辭去黨政軍領(lǐng)導職務。1982年8月,黨的十一屆七中全會專門發(fā)出《給劉伯承同志的致敬信》,高度評價劉伯承:“您勤奮學習,嚴守紀律,從不居功自傲。您艱苦奮斗,廉潔奉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與人民群眾和士兵同呼吸,共命運。您的高尚品德,在黨內(nèi)外深孚眾望。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一定永遠銘記您的功績,您永遠是我們的學習榜樣?!?/p>
(摘編自《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