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上的避雷帖,越發(fā)雷人。菜太咸,避雷這家店;保安指錯路,避雷這個景區(qū);噪聲太大,避雷這班高鐵……一點兒小事都要放大避雷,超出自己接受和認知范圍的都是雷。過去,避雷帖是可靠的決策參考,是反智商稅的利器。而今,語義通脹下的避雷帖是龐大而抽象的,以至于每刷一篇避雷內容,都要經(jīng)歷多重信任考驗:它是不是客觀的評價?評論區(qū)里有沒有水軍?信任在反復的追問中分崩離析。這場關于“避雷”的集體鬧劇將走向何方尚未可知,但毋庸置疑,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當下,在流量等同于權利的時代,大眾需要對一切信息保持警惕,對手中的投票器保持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