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東盟人權立場:話語轉變及其特征

        2025-03-13 00:00:00何涵虛
        人權法學 2025年1期

        摘 要:人權并不是東盟早期的工作重點,直到1993年才被東盟納入官方話語。東盟對人權的總體態(tài)度經歷了戰(zhàn)略性忽視、爭辯與抵制及接納與內化三個階段,受到東盟國家國情、地區(qū)局勢變化、人權全球化、智庫機構呼吁倡導的多方影響。基于現(xiàn)實情況和本土實踐,東盟確定了以“尊重普遍性,強調特殊性”“主權高于人權”“去政治化”“權利與義務相統(tǒng)一”“生存權發(fā)展權高位階性”等觀念為核心的人權立場和話語,造就了東南亞自主的地區(qū)身份敘事,確立了與西方國家所謂的普遍人權觀不同的人權觀,彰顯了東盟人權的本土立場。

        關鍵詞:東盟 人權 人權立場和話語

        中圖分類號:D998.2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2097-0749.2025.01.04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論述研究”(22ZD004);教育部2022年度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近代人權話語的形成與演變研究(1921-1949)”(22JJD820039)

        引言

        周邊是中國的安身立命之所、發(fā)展繁榮之基?!?1 〕 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通,東盟人權問題在中國與東盟的人文交流中尤為重要。2024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的概念文件著重提及:“就共同關心的人權問題開展交流,促進全球人權治理。繼續(xù)辦好婦女論壇、殘疾人論壇,就婦女創(chuàng)業(yè)、提升婦女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殘疾人權利等開展交流合作,加強特殊群體賦權與發(fā)展?!薄?2 〕 加強對東盟國家的人權研究工作,對發(fā)展中國的人權理論具有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1 〕

        東盟國家在1993年第26屆外長會議(AMM)上第一次正式提及了人權問題。然而,從1967年東盟成立到1991年冷戰(zhàn)結束,東盟主要政策文件中無一詞提及“人權”,其人權立場和話語長期處于空白狀態(tài)。〔 2 〕 那么,是何原因導致了東盟人權立場和話語轉向?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此轉變及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首先,國內東盟人權研究仍屬小眾領域,相關研究文獻不多,學者較多關注東盟人權立場和話語轉變的歷史背景與影響因素。冷戰(zhàn)結束后,美西方國家加大了對非西方國家的人權干涉力度,主要表現(xiàn)為輿論和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口誅筆伐、外交層面的孤立,以及經濟方面的“掛鉤戰(zhàn)略”?!?3 〕 冷戰(zhàn)結束后的國際性人權問題不斷凸顯,沖擊了國家主權的絕對性,東南亞國家的傳統(tǒng)立場備受壓力,因而也開啟了東盟關于人權立場和話語轉變的機會之窗?!?4 〕 其次,國外學者主要探討了國際人權規(guī)范在東南亞地區(qū)的擴散和雙方的互動過程。在“回飛鏢模式”〔 5 〕 和“螺旋模式”〔 6 〕 的視角下,東盟人權立場和話語的轉變,主要是由于跨國人權倡議網絡的激活與鏈接,引入了來自域外的西方壓力。國內和國際兩個場域是相互作用的,當國內行為體與國家之間的溝通受阻時,行為體可以尋找國際伙伴,后者將從外部向國家施加壓力,從而迫使一國政策轉向。最后,其他學者如勝間田弘〔 7 〕 、戴尚志、杰蘇斯·埃斯坦尼斯勞和哈迪·蘇薩斯特羅〔 8 〕等的研究闡述了東盟人權政策變化的背景以及東盟既有規(guī)范如何影響其人權觀點。如,江凱剖析了東盟人權保護立場的轉變過程,將其分為漠視、爭論和立場軟化三個階段〔 9 〕 ,展示出東盟“被動接受”而非“主動接納”人權的意味。

        總體而言,國外學者雖然注意到了東南亞各國國內場域的人權動員,但他們對相關問題的闡述主要以西方的價值體系為中心,對東盟人權的認知與觀念仍然建立在西方的立場之上,也即西方的價值觀、人權觀主導著東盟國家的人權運動,完全忽視東盟國家自身的主體性。另外,國內外學者對東盟國家人權立場和話語轉變的內生動力、階段特點及深層緣由缺乏詳盡分析。因此,東盟人權立場和話語的歷史性轉變需要從多維度的不同視角進行審視與分析。實際上,東盟人權立場和話語經歷了從“回避”“爭論”到“接納”的過程,隱含著國際形勢、地區(qū)發(fā)展以及東盟國家之間的復雜互動。

        一、東盟人權立場和話語的階段性特征

        長期以來,人權并不是東盟的重點關注對象,宣告東盟成立的1967年《曼谷宣言》也未體現(xiàn)出任何人權色彩。冷戰(zhàn)結束后,東盟才開始討論人權,并表示要設立相應的人權機構。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東盟對人權的態(tài)度呈現(xiàn)出階段性特征。

        (一)戰(zhàn)略性回避(1967—1992年)

        在東盟成立之前,東南亞地區(qū)已經存在一些區(qū)域合作組織,但要么受到地緣政治博弈的影響,要么受到成員國之間的主權紛爭,這些組織均無法發(fā)揮預期效用?!?1 〕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五個國家的領導人齊聚曼谷,簽署《曼谷宣言》,宣布了東南亞國家聯(lián)盟(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的誕生。他們認為通過區(qū)域合作可以共同處理來自內、外部的政治威脅。時任新加坡外長拉惹勒南指出:“如果我們不團結(hang together),那我們就會四分五裂(hang separately)?!薄?2 〕 《曼谷宣言》表明,成立東盟是為了加速東南亞地區(qū)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fā)展,并且維系東南亞地區(qū)的和平穩(wěn)定。在早期東盟領導人的邏輯推導與觀念認知中,貧窮是當?shù)厝嗣裾尾粷M的主要表現(xiàn),這是當時東盟國家作為一個社會整體的地區(qū)特征。如菲律賓前外長卡羅斯·羅幕洛所言:“我們的敵人是那些企圖顛覆政權之人,戰(zhàn)勝他們的唯一辦法……讓他們經濟得到發(fā)展”〔 1 〕 ,其目的在于借助經濟發(fā)展來維系東南亞地區(qū)的政治穩(wěn)定。

        近代以來,東南亞國家經歷了長期的殖民統(tǒng)治。1945年在反法西斯戰(zhàn)爭結束后,西方國家在該地區(qū)的殖民體系搖搖欲墜,趨于瓦解。東南亞各國紛紛掙脫殖民主義的枷鎖,取得了政治獨立,開始建立起各自的民族國家。要實現(xiàn)從過去的殖民地附屬國向現(xiàn)代國家轉化的歷史任務,就必須對當?shù)馗髯迦哼M行民族整合,建立起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2 〕 但是,帝國主義的敗退造成了該地區(qū)的“權力真空”,也為東南亞國家內部的民族矛盾沖突埋下了伏筆?!?3 〕 東南亞國家在進行民族國家建構的過程中,引發(fā)了種族關系的緊張,出現(xiàn)了侵害人權的事件。如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與華裔、印度裔移民間的緊張關系;印度尼西亞也存在著本地人與華人的沖突。因此,20世紀60年代至冷戰(zhàn)結束前的東盟面臨著比人權更為緊迫的問題。東南亞國家需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劇變中首先努力達成“去殖民化”的國家目標,維護從殖民體系中分裂出來的馬賽克般的國家邊界,完成民族國家的建構。在這段時間中,東盟國家的主要任務在于維護政權穩(wěn)定,國家安全至上。人權并非東盟國家的工作重點。

        在早期的區(qū)域實踐中,東盟官方政策文件就為回避人權問題定下了基調。1967年《曼谷宣言》特別提到了“安全不受外來干涉”,顯示了維護國家主權的重要性。1971年東盟簽署的《和平、自由和中立區(qū)宣言》強調,每一個國家無論大小,都擁有不受外來干預處理內部事務的權利。1976年的《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規(guī)定了一系列指導東盟國家關系的準則,包括相互尊重彼此國家的獨立、主權、平等和領土完整,每一個國家都擁有免受外來干預、顛覆、強迫的權利,并不得干預別國內政。這些重要的宣言和條約構成了東盟國家關系的基本指導方針?!?4 〕 這也證明了東盟成員國在“捍衛(wèi)其主權”方面極為謹慎,優(yōu)先考慮其國內穩(wěn)定,不允許任何外部力量干預其內部事務或國家主權上的敏感問題。此外,這也表現(xiàn)了東盟國家早期的非對抗性行為規(guī)范,避免討論有爭議的問題,同時傾向于將雙邊爭端擱置,對其他成員國的發(fā)展保持克制評論。這種行為規(guī)范還旨在避免國家間關系趨向緊張,而且注重共同利益,允許多邊合作的發(fā)展。因此,人權議題在早期并未納入東盟官方層面話語。

        (二)爭辯與抵制(1993—1997年)

        冷戰(zhàn)結束后,人權開始進入東盟的官方視野。原因有三:第一,冷戰(zhàn)的結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意識形態(tài)的激烈對抗,東盟國家難以借此對本國社會進行嚴格管控。第二,西方社會認為迎來了“歷史的終結”,開啟了民主、自由和經濟繁榮的“新世界秩序”?!?1 〕 第三,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東南亞國家內部也發(fā)生了政治事件,引發(fā)了國際社會的批評,人權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切入點。

        在內外壓力下,東盟不得不開始接觸人權,但由于西方的人權規(guī)范難以適應東盟土壤,由此展開了關于人權的“大論戰(zhàn)”。

        一是對西方人權虛偽性的批判。對東南亞國家來說,如果自由、民主仍然與西方聯(lián)系在一起,那么西方應對殖民主義的壓迫和暴行負責。2003年11月,易顯河先生在比利時發(fā)言時指出,“對于那些經歷過亞洲動蕩歷史的人來說,他們的性格一定烙上了因壓迫而造成的深深的傷痕”〔 2 〕 ,亞洲殖民歷史的影響“雖然在書面上往往沒有詳細說明,但不容低估”?!?3 〕 歷史的記憶揮之不去,這也為東南亞國家領導人回應西方批評其侵犯人權時,提供了反擊話語:東南亞前殖民壓迫者以前就在此地侵犯人權。他們指責西方勸東南亞國家采納“自由”和“平等”的民主原則是虛偽的,因為現(xiàn)在推崇自由和平等的國家正是曾經征服和殖民統(tǒng)治東南亞大部分地區(qū)的國家?!?4 〕 這種對歷史創(chuàng)傷的深刻記憶,以及現(xiàn)如今身份的轉化,具有強大的感染力量,揭露了西方殖民者歷史與現(xiàn)實的虛偽,點明了前帝國主義的價值觀和理想的脫節(jié)。根據(jù)馬凱碩的觀察,西方國家在應用其人權標準時是十分偽善的。在實踐中,西方國家是否祭出“人權大旗”是謹慎和有選擇性的。比如,西方國家在沙特阿拉伯(以下簡稱“沙特”)安全和穩(wěn)定的石油供應中獲得巨大的既得利益,卻并沒有試圖將他們的人權或民主標準輸出到沙特,因為他們知道,任何替代沙特政府穩(wěn)定統(tǒng)治的選擇都可能對西方造成不利影響。西方國家在阿爾及利亞發(fā)生的軍事政變中默許了推翻一個具有強烈伊斯蘭傾向的民選政府。可見,西方國家執(zhí)行人權標準的行為不僅被視為是選擇性的,而且極度政治化。同樣,秘魯和阿爾及利亞一樣,民主化的趨勢出現(xiàn)了驚人的逆轉。但是秘魯受到了制裁,而阿爾及利亞沒有。西方國家“明智”地考慮到,對阿爾及利亞的制裁將進一步破壞動蕩的社會經濟形勢,并加劇阿爾及利亞難民的流動。秘魯遠離西方社會,因而可以對其進行“道德的審判”,而不管是否有利于秘魯發(fā)展?!?1 〕

        二是認為西方自由意識形態(tài)在人權問題上占據(jù)了主導地位,是西方道德帝國主義的象征,未能反映東南亞地區(qū)的文化傳統(tǒng)。在這一點上,東南亞國家領導人提出“亞洲價值觀”與西方人權觀進行爭辯。就此,貝淡寧發(fā)問:(亞洲價值觀)促使東亞地區(qū)的批判性知識分子去思索他們如何在一場有關人權的爭論中自我定位,而他們此前并未在其中扮演什么實質性的角色。一種人權建制僅僅(或者主要)以在西方自由民主社會中建立起來的道德抱負及政治實踐作為支撐,它究竟能有多么“普遍”呢?如果亞洲文化不像西方的那般個人主義化,那么也許有某種形式的統(tǒng)治和政策更加適用于亞洲社會呢?〔 2 〕 在東盟領導人看來,不存在普遍適用的人權標準。這是因為,一方面,沒有一個客觀標準來評估不同的文化和社會系統(tǒng)中的相對價值;另一方面,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歷史,有不同的價值觀,沒有任何單一的價值觀可以同等地代表所有文化在任何時間的特征。

        三是認為公民權利、政治權利高于社會經濟和發(fā)展權利的這種二分法是不切東盟實際的。在東盟的認知中,經濟發(fā)展是實現(xiàn)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必要前提,而當經濟發(fā)展與民主人權掛鉤后,并不符合東南亞國家作為新興國家的立場。時任新加坡外長黃根成很好地表達了這一觀點,人權的定義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了變化,受到幾個世紀以來西方國家不同歷史和文化的影響,英國、法國和美國花了200多年的時間才發(fā)展成為完全的“民主國家”:“因此,我們能指望21世紀許多新獨立國家的公民,在缺乏經濟、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等先決條件的情況下,來充分行使這些權利,獲得發(fā)達國家所享有的同樣權利嗎?”〔 3 〕

        總之,冷戰(zhàn)后東盟對西方人權觀的爭論與抵制,并不意味著東盟對人權概念本身的消極排斥,而是杜絕西方借助人權議題來干涉他國內政。如,印度尼西亞外交部部長阿里·阿拉塔斯表示:“人權領域國際行動的首要目的既不是搞敵對,也不是自以為是地相互指責,而是為了提高國際社會對于促進遵守這些基本權利的共同自覺性。”〔 4 〕 不幸的是,這樣的人權政治化情況時常發(fā)生,“是具有某種政治動機活動的借口,并非對促進人權的真正關心”。〔 1 〕 東盟國家深刻意識到,除了要建立強而有力的政府,更要以發(fā)展經濟來消除社會的不穩(wěn)定因素。發(fā)展經濟需要一個安全的內外環(huán)境,因此,既不能以人權問題來引發(fā)國內沖突、抗議,也不能將貿易與人權掛鉤,變相剝奪國家經濟發(fā)展的權利。

        (三)接納與內化(1998年至今)

        1993年,東盟在《第26屆東盟外長會議聯(lián)合公報》中加入了關于“人權”的章節(jié),這或許更多的是為了順應人權全球化的國際趨勢,而非確認其人權立場和話語。因為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東盟的任何《聯(lián)合公報》中都沒有出現(xiàn)有關“人權”的章節(jié),甚至沒有提到“人權”一詞。直到1998年,在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fā)表50周年時,“人權”才再次出現(xiàn)在東盟外長聯(lián)合會議報告中。1998年《第31屆東盟外長會議聯(lián)合公報》有三個段落提及了“人權”:第19段表達了對波黑局勢的關注,強調了“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促進行動自由和人權的重要性”;第28段既回顧了1993年26屆外長會議(AMM)關于“建立適當?shù)膮^(qū)域人權機制”的決定,也注意到了非正式和非政府性質的東盟人權機制工作組(informal non-governmental Working Group for an ASEAN Human Rights Mechanism)的成立,并意識到人權對話的重要性;第29段則認可了關于人權的國際公約和國際宣言的重要性,特別是關于婦女和兒童權利的內容,并表示正在采取措施實現(xiàn)《東盟2020年愿景》中所提出的充滿關懷的社會共同體目標,該愿景特別強調對兒童、青年、婦女和老年人的權利保障?!?2 〕

        綜合東盟的政策文件來看,自1998年以后,東盟不僅在官方層面上接受了人權這一概念,也將其內化于本地區(qū)的機制建設之中,并最終成立了相應的人權機構。如,1998年舉行的第6屆東盟首腦會議,達成了《河內行動計劃》,其中再次強調了人權問題,以及加強對特殊群體人權的保護。2003年10月,第九屆東盟峰會發(fā)表了《東盟協(xié)調一致第二宣言》(亦稱《第二巴厘宣言》),正式宣布東盟將著力建設由政治安全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三部分組成的東盟共同體(the ASEAN Community),同時也強調“東盟應培養(yǎng)共同價值觀……制定一套社會政治價值觀和原則?!?004年達成的《萬象行動計劃》,對促進和建立人權機制作出了更加真誠的承諾,將人權明確置于東盟安全共同體的政治發(fā)展領域,東盟的人權建設迎來了轉折點,該計劃明確規(guī)定了到2010年采取的人權行動(見表1)。

        在設立東盟人權機制的過程中,《東盟憲章》的起草工作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版塊。2005年東盟成員國組建了賢達團(Eminent Persons Group)來起草《東盟憲章》,是否將人權納入憲章之中,是一個爭論點。在經過多次談判后,人權得以“入憲”。《東盟憲章》的第14條規(guī)定了設立“東盟人權機構(ASEAN Human Rights Body)”,該機構將“遵循與促進和保護人權及基本自由相關的東盟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確定人權機構職權范圍(TOR)的任務則由東盟外長會議進行確定,為此,外長們任命了一個高級別小組(HLP)來主導這一事務。

        2009年7月20日,第42屆東盟外長會議通過了確定東盟政府間人權委員會(AICHR)職權范圍的文件;2009年10月23日,東盟政府間人權委員會得以正式成立;2012年11月18日,東盟通過了《東盟人權宣言》。這一系列人權機制化建設使得東盟繼歐洲、美洲與非洲之后建立了第四個具有代表性的區(qū)域性人權保護機制。

        二、東盟人權立場和話語轉變的影響因素

        影響東盟人權立場和話語轉變的因素可以從人權全球化、東南亞國家民主化轉型、東盟智庫機構倡導和金融危機影響等四個方面來看,而這也恰恰適應了國際—地區(qū)—國家的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的分析視野。

        (一)人權全球化奠定東盟人權立場和話語轉變的國際大環(huán)境

        在冷戰(zhàn)期間,由于兩大政治集團對峙,人權議題受到壓制,人權全球化的國際趨勢受阻?!半S著冷戰(zhàn)的終結,東西對峙失去了原有的重要性,取而代之,世界經濟、人權、地球環(huán)境之類的問題成了人們主要關心的課題?!薄?1 〕 人權全球化(Globalization of Human Rights)也促進了人權規(guī)范在世界不同地區(qū)的傳播?!?2 〕 唐納利曾指出,“戰(zhàn)后世界中人權看似不可避免的意識形態(tài)吸引力”是人權被廣為接受的一個重要因素。真正的霸權往往也是基于意識形態(tài)的“權力”,人權概念的意識形態(tài)霸權至少與占主導地位的物質力量一樣重要,比單一霸權更重要?!?3 〕 在所謂“歷史終結”的興奮氛圍中,歐盟和美國對人權活動家要求在全世界“輸出”民主和人權的要求作出了不同尋常的熱情回應。克林頓政府甚至宣稱,在國外促進民主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對我們國家安全的戰(zhàn)略投資”?!?4 〕 在這種情況下,東盟注意到冷戰(zhàn)后“國際政治經濟的深刻變化”,不得不重新確定其政治目標和方向,要“邁向更高層次的政治和經濟合作,以確保地區(qū)和平與繁榮”?!?5 〕

        (二)東南亞國家民主化轉型開啟東盟關于人權問題的機會之窗

        東南亞地區(qū)的民主化轉型,為人權觀念的傳播進一步培育了討論人權的氣氛與土壤。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東南亞地區(qū)經歷了深刻的政治變革,東南亞國家的民主化進程不僅反映了地區(qū)內復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動態(tài),也體現(xiàn)了外部力量在政治轉型過程中的作用。經濟發(fā)展帶來了快速的社會變遷,城市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中產階級的壯大,使得東南亞國家的人權和民主意識逐漸增強,市民社會的力量亦有所增長。鑒于政治空間不斷擴大,民間社會組織也看到了希望,它們相信這可能讓社會變革發(fā)生。〔 1 〕 在這一時期,菲律賓于1987年成立了人權委員會,1993年印度尼西亞成立了國家人權委員會,1999年馬來西亞成立了國家人權委員會,2001年泰國正式成立了國家人權委員會,東南亞國家試圖通過設立國家人權機構(NHRI)向國際社會傳遞其遵守人權規(guī)范的承諾。

        (三)智庫機構倡導將人權納入東盟政策

        在東盟秘書處注冊的東盟戰(zhàn)略與國際研究所(ASEAN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以下簡稱ASEAN-ISIS)成立于1988年。自成立伊始,其就致力于促進東盟內部的戰(zhàn)略決策,鼓勵以政策導向的東盟學者和政策分析師之間開展合作和協(xié)調活動,并與亞太地區(qū)許多國家建立了一軌、二軌對話管道,東盟人權研討會(ASEAN-ISIS Colloquium on Human Rights, AICOHR)是其三大旗艦活動之一?!?2 〕 這為引入人權議題、推動人權對話、設立人權機構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東盟推進人權議題的過程中,東盟人權研討會憑借其獨特的身份優(yōu)勢、話語優(yōu)勢和政策轉化渠道,通過推廣人權概念讓東盟政策制定者吸收新的理念,通過不斷勸說將人權納入東盟的討論議程之中,讓人權觀念進一步在東盟落地生根。此外,東盟人權研討會通過其年度人權研討會(AICOHR)就該地區(qū)面臨的最迫切的人權問題開展工作,同時能夠就當時人權這個高度敏感的議題進行非正式探討。由于是非正式討論,可以吸納新事物、注重產生新思想,并基于東南亞地區(qū)特性,對人權進行塑造、闡述、傳播、調整,以適應區(qū)域實踐。這主要表現(xiàn)在:

        一是交流充分。在會談中,參與者沒有官方身份,不代表國家或政府。這為參與者提供了不同尋常的自由度,可以自由發(fā)言、表達觀點或辯論在普通情況下可能是禁忌或敏感的話題。與會者能夠探析大家關于人權的真實想法,這有助于將人權的概念重塑為東盟可以接受的政治話語。

        二是政策轉化渠道暢通。由于東盟智庫與政府的特殊聯(lián)系,這決定了東盟人權研討會將智庫成果轉換為官方決策的機制更為暢通?!?3 〕 他們可以在會后以更加建設性的方式討論敏感問題,有助于轉變政策制定者對敏感議題的看法。

        (四)地區(qū)金融危機促使東盟重新思考地區(qū)交往方式

        東盟一貫奉行“不干涉原則”,這意味著東盟一般避免批評其成員國的國內政策,包括與民主和人權有關的問題。對內,這有效地緩解了成員國之間的差異和分歧,為東盟營造了一個相對和平穩(wěn)定的內部氛圍。對外,這一原則成功地抵御了外部干涉和大國政策的壓力,為東盟的自主外交政策創(chuàng)造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同時,也充分保護了國家主權,為東盟內部的政治合作打下了基礎。

        然而,20世紀末,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對東盟“不干涉原則”的沖擊越來越明顯?!安桓缮嬖瓌t”強調國家主權不可侵犯,這為成員國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帶來了潛在的風險,同時也限制了東盟機制的執(zhí)行能力和應對突發(fā)事件的響應能力。當區(qū)域政治危機擴散,域外強國以民主和人權為借口對東盟某成員國施壓時,東盟所能采取的抗議和批評等反制措施效果有限,難以保護成員國免受外部干預,也難以應對隨之而來的國際批評。正如一些批評家所指出的那樣,東盟過于沉迷不干涉的準則,以至于它常常以癱瘓和無能告終,無法有效處理危機?!?1 〕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讓東盟批判性地審視其對地區(qū)安全的態(tài)度,其中的一個顯著變化便是開始淡化“不干涉原則”。亞洲金融危機后,東盟國家領導人提出“靈活接觸”與“建設性接觸”等觀點來應對地區(qū)問題,一旦某一成員國的內部問題影響到東盟整體利益,則應在東盟層面討論這些問題?!?2 〕 這給東盟重新思考人權問題帶來了契機。

        在人權全球化、東南亞國家民主化轉型、東盟智庫機構倡導和金融危機影響的綜合作用下,東南亞國家對人權議題的關注度顯著提高,這也為東盟人權立場和話語的轉變提供了驅動力。東盟國家之間、民間社會之間對人權議題所進行的溝通、交流、探討,則進一步凝聚了東南亞認知與理解人權的共識。

        三、東盟人權的立場和話語特征

        1993年,東盟首次將人權納入其官方話語?!堵刃浴贰稏|盟憲章》《東盟人權宣言》等東盟政策文件,也都著重表達了對人權的承諾。這些政策文件既展現(xiàn)了東盟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承諾,也蘊含了東盟人權立場和話語的實質與特征。

        (一)肯定人權的普遍性但也尊重人權的特殊性

        東盟在關于人權的思考上,首先是肯定與接納人權的普遍性,同時也強調需要尊重人權的特殊性?!皝喼奚鐣写嬖诘娜藱酂o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已成為獨立的人權概念,既反映人權發(fā)展的普遍性價值,同時也反映了亞洲的歷史與文化傳統(tǒng)。”〔 1 〕 《曼谷宣言》指出:“盡管人權具有普遍性,但應銘記各國和各區(qū)域的情況各有特點,并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和宗教背景,應根據(jù)國際準則不斷重訂的過程來看待人權?!薄?2 〕 1993年東盟第26屆外長會議(AMM)《聯(lián)合公報》也表示:“應以平衡和綜合的方式處理這些問題,并在適當考慮到具體的文化、社會、經濟和政治情況下加以保護和促進。”《東盟人權宣言》也表達了對該點的關切:“必須在區(qū)域和國家背景下考慮人權的實現(xiàn),同時牢記不同的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歷史和宗教背景?!薄?3 〕

        (二)堅持不干涉主權原則

        在歷史上,絕大多數(shù)東南亞國家遭受過西方的殖民與侵略,東南亞人民的權利和自由也遭受過粗暴踐踏。因此,東南亞國家十分重視國家主權,在地區(qū)互動中也堅持不干涉原則:一方面,人權問題在本質上是屬于國內管轄的事項,人權的發(fā)展離不開對一國主權的尊重;另一方面,主權國家則是實現(xiàn)人權的前提和保障?!堵刃浴分厣辍白鹬貒抑鳈?、領土完整和不干涉他國內政等原則”,且“認為國家負有主要責任,通過適當基礎設施和機制來促進和保護人權,并認為必須主要通過這種機制和程序來尋求和給予補救”。〔 4 〕 此外,東盟政府間人權委員會的授權條款也明文規(guī)定,“促進和保護人權和基本自由的主要責任在于每個成員國?!薄?5 〕

        (三)堅決杜絕將人權政治化、武器化

        在歷史上,美西方國家利用人權問題發(fā)揮道義上的影響力,將人權問題作為制定外交政策時優(yōu)先考慮的方向,并對所謂人權狀況較差的國家停止軍事、經濟援助,以此來脅迫其他國家接受西方的人權價值觀。這一行徑遭到了東盟國家的反對。西方將自由貿易作為改善人權的前置條件與壓力武器,是純粹的人權政治化、武器化表征,這混淆了人權的崇高內涵與保障人權的目的。《曼谷宣言》表示:“……必須避免在實施人權時采用雙重標準,避免其政治化”,認為“促進人權應通過合作和協(xié)商一致的方式加以鼓勵,而不是通過對抗和將不相容的價值觀強加于人”,不贊成“任何人利用人權作為提供發(fā)展援助的條件”,更反對“利用人權作為施加政治壓力的手段”?!?1 〕 《東盟人權宣言》第9條明確表示:“在實現(xiàn)本宣言所載之人權和自由的過程中,應始終堅持公正、客觀、非選擇、非歧視、非對抗以及避免雙重標準和政治化的原則?!薄?2 〕

        (四)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和社會集體利益

        東盟國家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也重視集體主義和社會集體利益。人權的一個重點就是要“實現(xiàn)人權在權利與義務上的高度統(tǒng)一”,就是要處理好“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個人、群體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3 〕 李光耀就曾明確指出:“亞洲多國共享的‘儒家文化’形塑了亞洲獨特的面貌,西方文化價值人權體系并不適用于亞洲?!薄?4 〕 《東盟人權宣言》第6條指出:“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享有必須與履行相應的義務相平衡,因為任何人都對所有其他個人以及其所生活的社區(qū)和社會負有責任。”〔 5 〕 第8條指出:“人人在行使人權和基本自由時應適當考慮其他人的人權和基本自由。人權和基本自由的行使應只受法律所確定的限制,確定此種限制的唯一目的在于保證對其他人的人權和基本自由給予應有的承認,并符合民主社會中國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衛(wèi)生、公共安全、公共道德以及人民普遍福利的正當需要?!薄?6 〕

        (五)強調生存權與發(fā)展權的高位階性

        東盟國家對生存權、發(fā)展權的重視,實際上是對近現(xiàn)代以來歷史發(fā)展的深刻總結。沒有生存權就談不上其他權利,沒有發(fā)展權則進一步拉開了與西方世界的差距。因此,對仍處于發(fā)展中的東盟國家來說,生存權及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發(fā)展是首要的。國家的首要工作是促進經濟發(fā)展,經濟發(fā)展是享有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先決條件。關于此點,李光耀的詮釋最為出名:“作為新加坡總理,我的首要任務就是讓我的國家擺脫貧困、無知與疾病的泥潭。既然是可怕的貧困讓人的生命變得如此低賤,那么與貧困相比其他的事情都是第二位的了?!薄?7 〕《曼谷宣言》既“深信經濟和社會的進步助長邁向民主的趨勢和有助于人權的促進和保護”,又“回顧《發(fā)展權利宣言》確認發(fā)展權利是一項不可剝奪的普遍權利,是基本人權的組成部分”。1993年東盟第26屆外長會議(AMM)《聯(lián)合公報》也表示:“強調發(fā)展是一項不可剝奪的權利”。此外,《東盟人權宣言》第35條指出:“發(fā)展權是一項不可剝奪的權利,憑借該權利每個人和東盟各國人民有權平等和持續(xù)地參與、貢獻、享受和受益于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發(fā)展?!薄?1 〕 第37條指出:“東盟成員國認識到,落實發(fā)展權需要國家一級的有效發(fā)展政策以及公平的經濟關系、國際合作和有利的國際經濟環(huán)境。東盟成員國應將發(fā)展權的多層面問題納入東盟共同體建設及其他相關領域的主流,并應與國際社會合作,促進公平和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公平的貿易實務和有效的國際合作?!薄?2 〕這都展示出東盟國家對生存權、發(fā)展權的重視。

        結語

        從東盟人權立場和話語的轉變中可以看到,人權并不是固定的、永久不變的,而是在互動實踐中不斷重塑、建構的,是隨著歷史時空變遷的國際規(guī)范與政治論述,是若干歷史事件造就的結果。人權是一個歷史的范疇,不同的歷史時期滋養(yǎng)著不同的人權觀點與實踐,不同歷史時空發(fā)生的事件也對主權、人權的概念有新的認識與理解,不同形勢的發(fā)展需要不同的人權理論。東盟基于東南亞地區(qū)內的歷史、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完成了對人權的自我建構。這并不同于西方的普遍主張,主要表現(xiàn)在對人權特殊性的認識、對主權的重視、對人權政治化傾向的杜絕、對社會經濟文化的強勁發(fā)展需求,以及對公民責任的重視等方面。東盟通過對內外部世界的體悟與反思和實踐層面上對域內外國家經驗的借鑒,造就了東南亞自主的區(qū)域身份敘事,確立了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普遍人權觀,也向國際社會表明東盟的本土立場?!?3 〕

        〔 1 〕 參見《新時代中國的周邊外交政策展望》,載《人民日報》2023年10月25日,第6版。

        〔 2 〕 《2024年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概念文件》,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24年6月23日,https://www.mfa.gov.cn/wjb_673085/zzjg_673183/yzs_673193/dqzz_673197/dnygjlm_673199/zywj_673211/202309/ t20230906_11139361.shtml。

        〔 1 〕 參見羅艷華:《東盟國家的人權研究》,載《國際政治研究》1995年第4期。

        〔 2 〕 參見聶文娟:《東盟人權治理》,載盧靜主編:《全球治理:困境與改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239-240頁。根據(jù)筆者考證,1991年東盟第24屆、1992年第25屆外長會議(AMM)上均提及人權問題,表示東盟國家注意到了“人權問題與貿易、投資和金融掛鉤”的情況。學界將1993年作為東盟人權的轉變節(jié)點,源于第26屆外長會議聯(lián)合公報專設一節(jié)“HUMAN RIGHTS”表達了東盟國家對人權的觀點。

        〔 3 〕 參見于臻:《冷戰(zhàn)后東盟對西方人權壓力的反應及其影響》,載《東南亞研究》2011年第1期?!皰煦^戰(zhàn)略”即以雙邊貿易、經濟援助、制裁等物質力量為武器,迫使一國政策轉向。

        〔 4 〕 參見陳拯:《非盟與東盟干預規(guī)范演進比較分析》,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年第3期。

        〔 5 〕 [美]瑪格麗特·E.凱克、[美]凱瑟琳·辛金克著:《超越國界的活動家:國際政治中的倡議網絡》,韓召穎、孫英麗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 6 〕 Thomas Risse Kathryn Sikkink, The Soci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Norms into Domestic Practices: Introduction, in Thomas Risse, Stephen C. Ropp and Kathryn Sikkink eds., The Power of 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Norms and Domestic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 7 〕 See Hiro Katsumata, ASEAN and Human Rights: Resisting Western Pressure or Emulating the West?The Pacific Review, Vol. 22:5, pp. 619~637(2009).

        〔 8 〕 See Simon S. C. Tay, Jesus P. Estanislao Hadi Soesastro eds., Reinventing ASEAN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pp. 1~3, 15-16, 115~117, 250~252(2001).

        〔 9 〕 參見江凱:《東盟人權保護的立場轉變與機制化進程探析》,載《南亞東南亞研究》2019年第6期。

        〔 1 〕 一是東南亞條約組織,是美國為反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tài)所構建的所謂安全同盟;二是由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成立的東南亞聯(lián)盟,但因三國政局動蕩不安,以及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對沙巴島(Sabah)的主權問題紛爭不斷,導致該聯(lián)盟并沒有太大的作為;三是由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成立“馬菲印聯(lián)盟”(Maphilindo),因領土爭端的問題,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發(fā)生紛爭,導致馬菲印聯(lián)盟無法達到成立的宗旨與發(fā)揮預期的功能,最后導致該組織名存實亡。

        〔 2 〕 [新加坡]馬凱碩、[新加坡]孫合記:《東盟奇跡:一個充滿活力且真實存在的現(xiàn)代奇跡》,翟崑、王麗娜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頁。

        〔 1 〕 王子昌:《文化認同與東盟合作》,載《東南亞研究》2004年第5期。

        〔 2 〕 參見駱莉:《二戰(zhàn)后東南亞民族國家共同體中的華人身份認同》,載《東南亞研究》2001年第4期。

        〔 3 〕 參見尹蒙蒙:《回歸亞洲:冷戰(zhàn)時期菲律賓外交政策的演變》,載《東南亞研究》2022年第2期。

        〔 4 〕 參見陳寒溪:《“東盟方式”與東盟地區(qū)一體化》,載《當代亞太》2002年第12期。

        〔 1 〕 參見[美]弗朗西斯·福山:《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陳高華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 2 〕 Sienho Yee, The Role of Law in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Perspectives on Human Rights and Regional Systems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The European and Asian Models as Illustrations, Singapore Year Books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8, p. 160(2004).

        〔 3 〕 Sienho Yee, The Role of Law in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Perspectives on Human Rights and Regional Systems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The European and Asian Models as Illustrations, Singapore Year Books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8, p. 160(2004). 原文為“The effect of this attitude is often unelaborated in writing but can hardly be underestimated”。

        〔 4 〕 See Adamantia Pollis Peter Schwab eds., Human Rights: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Perspectives,Praeger, 1979, pp. 2~4.

        〔 1 〕 See Kishore Mahbubani, The West and the Rest, The National Interest, pp. 3~12(1992).

        〔 2 〕 參見[加]貝淡寧:《從“亞洲價值觀”到“賢能政治”》,李揚眉譯,載《文史哲》2013年第3期。

        〔 3 〕 Amitav Acharya, Human Rights and Regional Order, in Sharon Siddique Sree Kumar, The 2nd ASEAN Reader,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3, p.154.

        〔 4 〕 劉楠來主編:《發(fā)展中國家與人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304頁。

        〔 1 〕 劉楠來主編:《發(fā)展中國家與人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54頁。

        〔 2 〕 1998 Joint Communique The Thirty-First ASEAN Ministerial Meeting, Issued in Manila, the Philippines on 24-25 July 1998, https://cil.nus.edu.sg/wp-content/uploads/2019/02/1998-31st-AMMJC.pdf.

        〔 1 〕 [日]大沼保昭:《人權、國家與文明》,王志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版,第3頁。

        〔 2 〕 See Kabasakal Arat, Zehra F., Human Rights and Globalization: Is the Shrinking World Expanding Rights? Human Rights Human Welfare, Vol. 5: 1, Article 30, p. 2(2005) .

        〔 3 〕 See Donnelly, Jack,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A Regime Analysi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0: 3, p. 638(1986).

        〔 4 〕 Michael D. Barr, Lee Kuan Yew and the “Asian Values” Debate, Asian Studies Review, Vol. 24: 3, p. 313(2000).

        〔 5 〕 1992 Singapore Declaration, Signed in Singapore on 28 January 1992, https://cil.nus.edu.sg/wpcontent/uploads/2019/02/1992-Singapore-Declaration-1.pdf.

        〔 1 〕 See Rathgeber, Theodor, Human Rights and the Institutionalisation of ASEAN: An Ambiguous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Current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Vol. 33: 131, p. 132(2014).

        〔 2 〕 Flagships and Activities of ASEAN-ISIS: ARF Inter-Sessional Support Group on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and Preventive Diplomacy, Helsinki, 28-30 March 2007, https://www. yumpu. com/en/document/view/ 51186994/flagships-and-activities-of-asean-isis-asean-regional-forum.

        〔 3 〕 參見陳子恒、姜昊:《建構主義視角下東南亞智庫塑造地區(qū)制度的研究——以東盟戰(zhàn)略與國際問題研究所為例》,載《智庫理論與實踐》2023年第3期。

        〔 1 〕 See Ryu, Y.,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and ASEAN’s concept of security, RSIS Working Paper, No. 148,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2008, p. 7.

        〔 2 〕 參見江帆:《制度變遷視角下“東盟方式”的演變及其原因》,載《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18年第2期。

        〔 1 〕 韓大元:《亞洲文化多樣性與人權發(fā)展》,載《人權》2009年第2期。

        〔 2 〕 劉楠來主編:《發(fā)展中國家與人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192頁。

        〔 3 〕 ASEAN Human Rights Declaration, Article 7.

        〔 4 〕 劉楠來主編:《發(fā)展中國家與人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192頁。

        〔 5 〕 Terms of Reference of ASEAN Intergovernmental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 Jakarta: ASEAN Secretariat, October 2015, https://aichr.org/wp-content/uploads/2020/02/TOR-of-AICHR.pdf.

        〔 1 〕 劉楠來主編:《發(fā)展中國家與人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191-192頁。

        〔 2 〕 ASEAN Human Rights Declaration, Article 9.

        〔 3 〕 李步云主編:《人權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頁。

        〔 4 〕 澤明等主編:《外國首腦文集》,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頁。

        〔 5 〕 ASEAN Human Rights Declaration, Article 6.

        〔 6 〕 ASEAN Human Rights Declaration, Article 8.

        〔 7 〕 [加]貝淡寧:《超越自由民主》,李萬全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版,第54頁。

        〔 1 〕 ASEAN Human Rights Declaration, Article 35.

        〔 2 〕 ASEAN Human Rights Declaration, Article 37.

        〔 3 〕 參見翟崑:《從東盟到“東盟世界”:東南亞地區(qū)秩序構建的全球意義》,載《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24年第1期。

        (責任編輯:孟慶濤)

        国产内射一级一片高清内射视频 | 日本黄色高清视频久久| 好看的日韩精品视频在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7牛牛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经典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天天综合天天色|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乱码毛片|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9成人精品|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国产老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成人区中文字幕| 开心五月激情综合婷婷色| 国产在线不卡AV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乱码一区| 国产精品沙发午睡系列|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小说| 女的把腿张开男的猛戳出浆| av免费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国产欧洲精品一| 性色av手机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理论片在线观看| 亚洲 另类 日韩 制服 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日本岛国精品中文字幕| 国语对白精品在线观看| 日本韩国男男作爱gaywww | 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人妻| 国产人妖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 | 亚洲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一个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播放| 国产爽快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自拍刺激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