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面條被稱為“湯餅”。關于湯餅的“餅”字,東漢學者劉熙在《釋名》一書中說道:“餅,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薄颁衙妗奔慈嗝?,這句話的意思是,餅就是將面粉與水攪和、揉制后加工出來的一種食品。
魏晉時期,面食大多被稱為“餅”,上鍋蒸的面食叫蒸餅,爐中烤的面食叫胡餅或麻餅,面食中間包著碎肉的叫燒餅,水煮的就是湯餅,也叫索餅、水溲餅、水引餅等,就是現(xiàn)在的面條。晉朝文人束皙在《餅賦》中描寫了十幾種被稱為“餅”的面食,有蒸的,有炸的,有烙的,當然也有煮的湯餅,就是面條。比如,“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zhàn),湯餅為最。”意思是,在寒風凜冽的冬天早晨,吃湯餅是最好的選擇。又如,“行人垂液于下風,童仆空瞧而邪盼。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焙芷匠5囊煌霚?,竟能把人饞得直舔嘴唇,實在是令人驚嘆。
東漢時期,湯餅在飲食中的地位是很高的,皇帝賜給大臣的食物中就有湯餅。當時,大將軍何進的孫子何晏是魏國的駙馬,這是一個皮膚極其白皙的帥哥,尤其是臉上的皮膚,白得讓魏明帝懷疑他是不是涂了厚厚的脂粉。夏天的一個日子里,魏明帝把何晏召到了皇宮中,讓他吃剛做好的熱湯餅。何晏吃完熱湯餅之后,《魏書》上說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膠然”。意思是說,大汗之后,何晏臉上的皮膚依然極其白皙,說明他的臉上根本就沒有涂白脂粉。從此事可以看出,湯餅在當時確實是一種地位很高的食物,不然皇帝是不會賜湯餅給大臣吃的。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有一位大臣名叫何戢,其祖父、父親都曾任高官。何戢在擔任司徒左長史時,與大將軍蕭道成關系密切,經(jīng)常一起吃飯、喝酒?!赌鲜贰分姓f,何戢和蕭道成都愛吃“水引餅”,也就是湯餅。在何戢家里吃飯時,何戢總是讓妻子和女兒親自動手做湯餅招待蕭道成。后來,蕭道成發(fā)動了軍事政變,成為南齊的開國皇帝,并任命何戢為吏部尚書。《南史》中說,何戢這個人“家業(yè)富盛,性又華侈,衣被服飾,極為奢麗”,而蕭道成卻是一個比較節(jié)儉的皇帝,整天吃粗茶淡飯,穿一般的衣服。兩個生活習慣如此不同的人之所以關系親密,大概靠的就是對湯餅的共同喜愛吧。
北魏的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了湯餅的做法,即先把面“溲”了之后,揉搓成筷子一般粗細,按一尺一段的尺寸分開,再在鍋邊上揉搓到韭菜葉子那樣薄的程度,然后下到鍋里煮熟。這樣看來,湯餅的做法是很簡單的。但就是這樣一種做法簡單的面食,竟能為何戢換到一個位高權重的吏部尚書之職,不能不讓人感慨湯餅的魅力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