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懷桂是20世紀80至90年代時尚文化領域中的傳奇人物,她參與藝術創(chuàng)作、推廣時尚風潮,并致力于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找到其獨特的位置,為中國視覺文化發(fā)展作出極大貢獻。
大學時在中央美術學院師從董希文、吳作人等名家學習油畫的宋懷桂,與彼時在中央美術學院留學的保加利亞學生馬林·伊萬諾夫——即日后的壁掛、纖維藝術家萬曼相戀,此后二人擔當起聯(lián)系東西方文化的責任?;楹?,宋懷桂隨萬曼前往保加利亞生活,并開始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這對藝術夫妻以巴爾干半島的壁掛為藝術媒介,將這種傳統(tǒng)工藝從平面擴展為立體裝置,并參加洛桑國際壁掛雙年展等現(xiàn)代藝術展覽,因此聲名鵲起。長期在異國生活的宋懷桂,也開始思考如何在接受異域文化的同時保持自己的傳統(tǒng),即如何實現(xiàn)文化間的交流。
1974年,宋懷桂深刻意識到了中國當時沒有時尚的概念,于是她堅定了要為故鄉(xiāng)、要為女性個性表達尋找機會的信念。很快,宋懷桂在巴黎結識了正想要開拓中國市場的法國時裝設計師皮爾·卡丹,這場相識讓宋懷桂毅然告別了巴黎和自己的藝術家身份,于1980年回到中國,擔任皮爾·卡丹亞太地區(qū)代表,幫助其在中國尋找合作方并宣傳品牌。彼時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之初,在各個方面都渴望積極擁抱世界,而這一時期,第五代導演在國際影壇上的“綻放”和新潮美術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又共同帶領中國的前衛(wèi)藝術和流行文化走上了井噴式發(fā)展的道路。
宋懷桂恰逢其時,在這片一切皆有可能的沃土上,把時尚理念帶進了中國。1981年,宋懷桂組建了一支模特隊,在北京飯店舉辦了一場備受矚目的時裝秀。世界也看到了中國人開始在審美層面有了更多的精神追求,各大國際時尚品牌紛紛入駐中國。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已成為服裝出口第一大國。
除了將時尚理念帶到中國,宋懷桂還將巴黎的馬克西姆餐廳原封不動地“搬”到北京。巴黎馬克西姆餐廳成立于1893年,后以“新藝術運動”的風格翻新,成為巴黎各界名流、潮流先鋒聚會的重要場所。與巴黎一樣,北京的馬克西姆不僅是一間西餐廳,更成為海內外導演、演員、音樂人、藝術家、外交官等聚會和演出的場所,儼然為當時的中國帶來了一種新的派對文化與生活方式。
參演《末代皇帝》的經(jīng)歷,又讓宋懷桂萌生出將中國不同朝代的服飾重新設計并推向世界的想法。至此,宋懷桂像是走了一個圓,從推動中國與外國文化的交流,到以第三視角重新審視和提煉中國文化,以時裝和表演藝術結合的方式呈現(xiàn)給大家。于是宋懷桂參照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走訪莫高窟、龍門石窟等地,一點點復原出唐朝至清朝的服裝,并在傳統(tǒng)服飾的基礎上融入了現(xiàn)代設計,歷時五年,設計制作了近300套服飾,并一手策劃了以“五朝霓裳”為主題的世界巡回時裝秀。唐宋元明清五朝服飾的演變共冶一爐,并穿插了中國功夫,甚至還加入了芭蕾舞和現(xiàn)代舞表演。這也深刻影響了此后漢服、唐裝、新中式服飾的流行。
在西方時裝文化滾滾而來之際,宋懷桂轉向了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并積極在國際上推廣中國傳統(tǒng)服飾,以服裝為媒,實現(xiàn)了中外文化交融的同時也努力賦予中國人對時裝文化和個人身份的認同,正像她一直所踐行的那樣——在國內,她喜歡穿著皮爾·卡丹的時裝,而到了國外,旗袍總是她出行時的首選??梢哉f,宋懷桂為現(xiàn)代女性提供了一種生命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