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蛇被譽為“小龍”,是龍圖騰的原型之一,從甲骨文、《山海經(jīng)》的記錄,到青銅器、畫像石上的圖像,蛇成為象征智慧、順利、長壽、祥瑞的文化符號。
乙巳蛇年年初,博物館里的生肖展展示了融合鳥紋與蛇紋的商代桓父己尊,帶有草原文化色彩的西周鏤空蛇紋鞘銅劍,體現(xiàn)山東地區(qū)獨特造型風格的春秋時期蛇紋銅提鏈罐,還有蛇紋瓦當、生肖銅鏡、蛇形玉飾……讓我們看到蛇在中華文明中多姿多彩的面貌。循著與蛇相關(guān)的珍貴文物,我們一起探尋蛇文化的獨特魅力。
蛇是十二生肖之一。生肖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觀天察地、順應(yīng)四時的智慧表達。早在《詩經(jīng)·小雅·吉日》中,便有“吉日庚午,既差我馬”的詩句,將午與馬相聯(lián)系。出土于湖北云夢縣睡虎地十一號墓的秦簡,進一步證實了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就已存在。隨著時間推移,生肖文化逐漸融入到民間信仰、占卜習俗、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成為一種流傳千年的文化符號。這種將動物與紀時相結(jié)合的做法,在全球各地的文化中均有廣泛分布并深受歡迎,成為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重要見證。
十二生肖的產(chǎn)生,有著天文學背景。在古代,先民們體驗著寒暑交替的循環(huán)往復(fù),常以青草的枯榮來記錄年歲,如宋代《蒙韃備錄》記:“其俗每草青為一歲,有人問其歲,則曰幾草矣?!焙笥钟杏^天者發(fā)現(xiàn)月亮盈虧周期可以用來丈量歲的長短,十二次月圓便為一歲,這是初期歷法最精度的成果之一,“十二”因此被視為傳達天意的“天之大數(shù)”。同時,十天干需十二地支為伴,日月相對,天地相對,“十二”就更為名正言順。
在十二生肖中,蛇排第六,配屬十二地支中的“巳”。十二地支代指黃道十二宮,劃分一天為十二時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安德明介紹,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每個時辰都與一個生肖動物的屬性特點相對應(yīng),例如子時老鼠頻繁出沒,巳時蛇最為活躍,午時馬精力充沛,申時猴喜啼叫等。依此將動物排列在時序上,便形成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的次序。
十二生肖的形成,反映了早期人類的動物崇拜意識,體現(xiàn)了中國人與動物的親善關(guān)系。更多的人將生肖視為春節(jié)的吉祥物、年俗文化的象征。
目前的研究表明,最早的蛇類可以追溯到1.4億—1.67億年前。它們通過改變身體結(jié)構(gòu)和生活方式來適應(yīng)各種環(huán)境和氣候,是地球上演化最成功的爬行動物之一。根據(jù)爬行動物數(shù)據(jù)庫(The Reptile Database)的數(shù)據(jù),截至2024年8月,地球上的現(xiàn)生蛇類有4145種。蛇類幾乎遍布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個地區(qū)。
中國是世界上蛇類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蛇類形態(tài)、生活史和生態(tài)學特征數(shù)據(jù)集》一文指出,截至2023年1月,中國共記錄312種蛇類。目前這一數(shù)字也呈增加趨勢。
蛇在大自然中潛伏遁形,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對蛇的感情復(fù)雜,既敬畏又崇拜。這從中國的成語或諺語中可見一斑:杯弓蛇影、龍蛇混雜、蛇蝎心腸、蛇頭鼠眼、牛鬼蛇神、封豕長蛇、畫蛇添足、人心不足蛇吞象等,往往并非美好寓意。這是因為,遠古時期蛇威脅著人們的生存,它的攻擊性讓人感到危險與恐懼,這種對蛇的恐懼被寫入人類的基因中。相傳早期先民草居野處,見面時會相互問詢“有蛇嗎”,意思是有沒有被蛇咬??梢娚邔θ说挠绊懼?。隨著生產(chǎn)力發(fā)展,人類掌握了降服或提防蛇的能力,對于自然的認識也有了提高,因此對蛇逐漸由害怕轉(zhuǎn)向敬畏,很早便將蛇作為圖騰之一。蛇的生理屬性被賦予了象征意義,如蛻皮重生被認為是長壽的象征,多產(chǎn)多子意味著多子多福等,都讓蛇成為靈性、智慧和生命力的代表。
先秦時期,蛇也象征國君,如《左傳·文公十六年》記:“有蛇自泉宮出,入于國,如先君之數(shù)。”那時,蛇寓意著吉祥,如春秋時期隋君出行,路見大蛇被傷,敷藥救之,后蛇銜珠報恩,此靈蛇珠與和氏璧齊名,均是中國古代稀世珍寶的代表。
在東漢著名經(jīng)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里,“它”字的本義指蛇,為蛇的本字。部首“宀”源自蛇頭之形,蛇身和蛇尾的部分則逐漸演變?yōu)椤柏啊?。遠古時期大家見面時互相問候的“無它乎”后逐漸被理解為“沒有其他事情吧?”于是,“它”獲得了“其他”和“別的”字義。
人們常常認為虛擬的龍脫胎于實有的蛇。龍以蛇而生,蛇因龍而榮。如東漢著作《論衡》記載:“龍或時似蛇,蛇或時似龍?!眹易匀徊┪镳^展覽策劃部主任苗雨雁說,蛇是自然界中的動物,龍是傳說中的動物。在已發(fā)現(xiàn)的與龍有關(guān)的文物中,越早的龍形象越簡單,越接近蛇的形象。所以許多學者認為龍的形象是在蛇的基礎(chǔ)上逐漸演變和豐富的。
在其他文明中,蛇也是重要的存在。古希臘伊索寓言故事“農(nóng)夫與蛇”中的蛇,是忘恩負義的代表;傳說中引誘夏娃偷摘智慧樹果子的蛇,被認為是魔鬼撒旦的化身;希臘神話中的蛇發(fā)女妖三姐妹,均是妖怪。不過,源自希臘神話中的醫(y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蛇杖,在醫(yī)學上沿用至今,意味著治愈與救贖,因此至今我們都能在救護車的標志、醫(yī)療機構(gòu)的標志中看到蛇元素。在印度、埃及和中美洲的文明中,蛇也有著重要的一席之地。印度教各大主神如毗濕奴、濕婆等的畫像中都有蛇被馴服的形象;在古埃及,眼鏡蛇被視為王權(quán)和神圣權(quán)威的象征;印加文明中的羽蛇神被認為主宰著星辰。
作為圖騰符號的蛇,廣泛存在于神話傳說、文物遺跡、文學藝術(shù)中。
神話傳說中的人類始祖伏羲、女媧,大多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現(xiàn),也是蛇圖騰崇拜的人格化。東漢時期刻石、近代拓的“伏羲女媧捧日月”畫像石拓片中,伏羲一手舉日,女媧一手舉月,皆人首蛇身,各持巾帶,兩尾交纏,此畫像反映了先民對子嗣繁衍的信仰。唐代伏羲女媧像立幅,出土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魯番市,反映了中原文化對當?shù)氐挠绊憽?/p>
在文物遺跡中,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甕,腹部飾有花紋,這些花紋紅底色,黑彩道,有的兩道,有的三道,紋路與蛇頗為相似;吳越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三國兩晉時期的不少墓葬中,盛行陪葬瓷器魂瓶,上面的浮雕圖案多是鳥和蛇;四川三星堆遺址中出土了蛇鷹陰陽形器,成都金沙遺址也出土了蛇形石雕;浙江、江蘇、上海出土的陶罐、陶豆、陶鼎上的蛇紋屢見不鮮;河南南陽漢代畫像石拓片《嫦娥奔月》,翩然成仙的嫦娥居然也是人身蛇尾。
因蛇被看作是神靈和巫師通靈天地的助手,蛇紋出現(xiàn)在青銅器上。在商代青銅重器員方鼎中,鼎身的紋飾中蛇紋若隱若現(xiàn),概與當時宗教信仰、圖騰崇拜有關(guān)。商代婦好鸮尊雙翅部位各裝飾有一條盤曲的蛇,蛇的盤曲造型與翅膀部位的羽翅形象相近,似乎暗示著蛇與鸮的幻化與結(jié)合。
在中國古代兵器上,蛇也是常見元素。殷商時期的蛇首七星劍極,劍的把手是一個蛇頭造型,劍身飾有蛇紋。因為古人相信蛇敏捷、威猛的寓意能幫助他們?nèi)〉脩?zhàn)斗的勝利,并且曲線形狀的蛇形兵器,往往也能在實戰(zhàn)中造成更大的殺傷力。
與此同時,印璽中也可以看到蛇元素的運用。在漢代,蛇鈕印主要作為賜給偏遠地區(qū)官員、番邦君主或者少數(shù)民族將領(lǐng)等的官印,和龍印一起構(gòu)成明顯的等級劃分。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滇王之印”金印,呈蛇形,蛇首昂起,蛇身盤曲,背上還有鱗紋裝飾,確證了“古滇國”的存在。
中國古代飾品、服飾設(shè)計及喪葬文化中,蛇也是重要元素。蛇形帶鉤、玉佩,常被視為辟邪之物,意味著長壽和護佑。西漢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T形帛畫中,人身蛇尾的燭龍位居中央,高高在上,顯示出王者風范。明清時期,蟒蛇圖案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高級官員的禮服上,象征著威嚴與尊貴。
在文學藝術(shù)上,被稱為上古三大奇書的《山海經(jīng)》,描述蛇的內(nèi)容出現(xiàn)了100多次,蛇的種類有20余種?!渡胶=?jīng)》《白蛇傳》《聊齋志異》記錄了許多蛇妖的故事。同時,古人以蛇喻書法,筆走龍蛇、驚蛇入草等詞匯更是直接用來形容書法俊逸靈秀、氣勢磅礴,成為許多書法家追求的至高境界?;蛟S是受到蛇在草中爬行時或隱或現(xiàn)的樣子啟發(fā),“草蛇灰線”法成為古典小說情節(jié)結(jié)構(gòu)技法之一……
從浩渺悠遠的神話傳說,到傳頌千古的文藝佳作;從繽紛多彩的民俗文化,到匠心獨運的民間技藝,蛇以多元的意象呈現(xiàn)出獨特的魅力,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綿延與變遷,也記錄著人們在時光中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對燦爛生命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