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館內,越王勾踐劍、云夢睡虎地秦簡、曾侯乙編鐘的展臺周圍總是人頭攢動。它們都出土于荊楚大地,之所以能重現(xiàn)于世人面前,離不開考古工作者。面對一個個謎,考古工作者如時光偵探,穿梭于歲月的遺跡之間,拂去了歲月的塵埃,拼起了歷史的碎片,喚醒了古老的文明。今年85歲的陳振裕曾參與過這三件國寶的考古發(fā)掘工作。數(shù)十年的考古人生中,他與湖北考古事業(yè)緊緊相連。為何熱愛考古并堅守一生?考古的意義為何?陳振裕與國寶的故事里藏著這些問題的答案。
陳振裕是福建人,中學時因為一部紀錄片《地下宮殿》,他對考古產生了興趣。1959年,陳振??忌媳本┐髮W歷史系考古專業(yè)。在北京大學學習的五年中,他安心治學,接受了系統(tǒng)培養(yǎng),這為他后來的考古工作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1964年,陳振裕被分配至湖北省博物館,并于次年夏天到江陵工作站工作,不久就參加了配合漳河水庫第二、四干渠工程進行的考古調查。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陳振裕等人在江陵八嶺山一帶發(fā)現(xiàn)25座有封土堆的墓葬,其中最大的一座墓葬被命名為“望山1號墓”。
考古與發(fā)掘過程中,陳振裕參加了望山1號墓的棺槨清理工作。陳振裕回憶,1965年12月25日,考古人員開始清理內棺里的隨葬品,主要有兵器和服飾器,均為墓主心愛之物,其中不乏珍品。墓主骨架左側有黑漆木鞘劍和銅削各一件。
在棺室發(fā)現(xiàn)的黑漆木劍鞘,當時并沒有被打開,而是被拿到工地的臨時庫房保管?!爱敃r因為忙著清理其他文物,就沒有把劍拔出來看一看再放進去?!标愓裨Uf。
第二天上午,工作人員對這些隨葬品進行清洗。當考古人員將劍從劍鞘中小心翼翼抽出的那一瞬間,所有在場的人都驚呆了。這是一把青銅劍,劍身上竟然不見一絲銹跡。青銅劍制作極為精美。劍首呈圓盤形,首內鑄有十一圈同心圓。劍格的一面是藍色琉璃,另一面是用綠松石鑲嵌成的幾何花紋。劍身較寬,中脊起棱,從中脊到劍刃有微微的弧度。劍身的兩面均布滿黑色的菱形花紋。
這把青銅劍上有八字銘文,十分清晰。在工地上指導工作的著名歷史學家、時任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方壯猷先生與在地的考古工作者,對八字銘文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大家對劍上六個字的認識達成了一致意見,銘文為“越王□□自作用劍”?!啊酢酢彼坪跏且粋€人的名字。這個人究竟是誰?考古人員意見不一。這把出自楚地的寶劍竟然同某位越王有關聯(lián),令考古人員在困惑中感到欣喜。大家當場對這把銅劍上的八字銘文進行臨摹、拓片和拍照。方壯猷教授出面,分別給郭沫若、夏鼐、唐蘭、陳夢家等十幾位著名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寫信征求意見。
不久之后,考古隊陸續(xù)收到了全國各地寄來的四十多封回信。著名古文字學家唐蘭回信說:銘文上這兩個字為“鳩淺”,即“勾踐”,此劍是越王勾踐之劍。著名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陳夢家也在復信中指出,劍銘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郭沫若復信明確表示:“越王劍,細審確是勾踐之劍?!边@場“筆會”,考釋了劍銘,確定這件青銅劍為越王勾踐的青銅劍。
中國考古史上發(fā)現(xiàn)的青銅劍有許多,但只有這把越王勾踐劍被譽為“天下第一劍”。在陳振??磥恚@不僅是因為這把劍保存完好、裝飾精美,出土時光澤耀目、鋒利無比,體現(xiàn)了很高的鍛造工藝,更重要的是它的歷史價值—越王勾踐忍辱負重,卒滅強吳,是春秋時期的最后一位霸主,留下了“臥薪嘗膽”的典故;這把劍跟隨越王勾踐歷經人間滄桑,見證了越國變成了一個民富國強的國家。
陳振裕認為,這才是越王勾踐劍的劍魂。他解釋道,考古要做的不只是挖,而是對挖出的文物做出解釋。文物就像一個時空隧道,把我們帶到千百年前,看到了那些傳承至今,而又影響現(xiàn)在和未來的文明基因。
1975年,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fā)現(xiàn)震驚了世界,各國政要來到陜西,爭相目睹世界“第八大奇跡”。兩千年前的大秦帝國軍隊,讓參觀者目瞪口呆。這一年的冬天,35歲的陳振裕完成江陵鳳凰山遺址的發(fā)掘后,從江陵回到了武漢。得知云夢縣在修建排水渠時可能發(fā)現(xiàn)了古墓,湖北省博物館便派出考古人員前往云夢縣進行實地調查和考古發(fā)掘工作。陳振裕一行人匆匆趕往云夢,他們還不知道,這次考古他們將揭開秦帝國更深層的秘密。
云夢的名字,來自古代的大澤,楚王曾在此地的山林射獵。幾百年后,大澤退去。至西魏大統(tǒng)十六(公元550年),云夢縣立。陳振裕等人此行距當時已經1400多年。
古墓發(fā)現(xiàn)地位于云夢縣睡虎地。到達此處后的當天下午,陳振裕等人便到現(xiàn)場調查,并在第二天上午開始進行考古勘探。他們在長約30米的排水渠范圍內共發(fā)現(xiàn)12座小型土坑木槨墓。睡虎地11號墓是這次發(fā)掘的12座墓中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考古人員揭開墓中槨室頂板后,看到頭箱中隨葬器物都保存完好,非常高興。由于里面器物多而密集,無法站在槨地板上進行清理,陳振裕讓人把自己頭朝下吊入墓坑,采取了“倒掛金鉤”的清理方法取出了器物。
棺室在槨室的東部,內置長方形狀木棺一具。棺內一些漆器和銅器頗為精美。從器物的風格看,墓葬年代應在秦漢之際。陳振裕在墓坑邊觀察到棺里有一層草類物覆蓋著,看不清還有其他什么隨葬品。按照一般情況,館內大多會有玉飾等器物,而這批墓的棺里卻很少見隨葬品。他認為此墓的清理工作不多了,便回云夢縣招待所準備晚上給考古培訓班學員講課的材料。在房間剛坐下,就有人急匆匆跑來:“老陳,快點去,整個棺里都是竹簡!”
在1965年到1975年的考古發(fā)掘經歷里,陳振裕和同事在江陵望山1號楚墓發(fā)現(xiàn)過湖北省第一批楚國竹簡,1972年在云夢大墳頭1號漢墓發(fā)現(xiàn)過湖北省第一件漢代木牘,1975年在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發(fā)現(xiàn)過第一批西漢簡牘。當時全國已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西漢時期的簡牘都是在墓室的頭箱和邊室,從不會放在棺內。
陳振裕很快回到現(xiàn)場,當棺蓋移開,他第一次清楚地看到墓主的骨骸,他的枕部、右側、腹部擺放著一卷卷竹簡。墓主像一個嗜書如命的文人,安穩(wěn)踏實地睡在畢生的收藏里。
陳振裕指導工人拆掉木棺四壁,鋪上塑料膜,然后將一塊木板插入棺底,將竹簡堆抬起安放到了云夢縣文化館的圖書閱覽室。然后陳振裕和同事們開始清理。為了不打亂竹簡的順序,陳振裕想了個法子,從竹簡的頂端一一編號,按照簡卷起的方向逐步清理。
最早被整理出來的是一部記述墓主人生平的文獻,被稱為《編年記》。竹簡上的字是墨寫的隸書。這是漢代最常見的書寫方式。那么,躺在竹簡堆中的古人是誰?后來經考證,墓主人是一名秦朝的基層官吏,名叫喜。
陳振裕說:“云夢睡虎地秦簡讓秦國歷史‘活’了起來?!边@批竹簡的內容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yī)學著作以及關于吉兇時日的占書。他介紹道,環(huán)保這個話題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云夢秦簡之《田律》中記載:春天二月,不準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準堵塞水道;不到夏季,不準燒草作為肥料,不準采剛發(fā)芽的植物,或捉取幼獸、卵,不準毒殺魚鱉,不準設置捕捉鳥獸的陷阱和綱罟,到七月才解除禁令;只有因死亡而需要制造棺槨,伐木才不受季節(jié)限制,等等。在2200年前中國就有了這樣細致的自然保護法。
秦簡《封診式》中的《绖死》《出子》案例是法醫(yī)檢驗記錄;《法律答問》中有防治和懲處官吏貪腐的律文……談起秦簡的內容,陳振裕如數(shù)家珍。
“云夢睡虎地秦簡不像曾侯乙編鐘那樣,一擺出來就十分氣派。它其貌不揚,但它為研究秦帝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yī)學等方面的發(fā)展歷史,以及中國書法,提供了詳實的資料?!标愓裨Uf,“我們考古,也是希望讓每件文物背后的歷史‘活’起來?!?/p>
陳振裕在北京大學讀書時,學的是新石器時代考古,導師是中國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到湖北以后,由于當時專業(yè)人員少,只要有考古發(fā)現(xiàn),他們隨時都要加入。陳振裕說:“剛參加工作時從舊石器遺址到明清墓葬都挖過?!?/p>
湖北的考古工作是從無到有的。最初,考古人員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去認識湖北的文化。陳振裕提到,20世紀60年代挖掘遺址和墓葬時,大家寫簡報相對而言較簡單,寫論文做研究的很少。他認為做考古研究,最基本的問題和年代學相關,考古學的年代分期是田野考古工作的基礎。陳振裕在湖北寫的最早的論文是關于九座楚墓的年代問題。他根據望山楚墓的年代來研究楚文化?;诙嗄昕脊殴ぷ?,陳振裕在學術上的關注點和主要學術成果集中在先秦和秦漢時期,在楚文化、漆器等研究領域頗有建樹。
陳振裕介紹到,他主要從三個方面研究漆器。首先是建立年代學序列?!对囌摵睉?zhàn)國秦漢漆器的年代分期》一文,是他研究漆器的第一篇論文。在整理戰(zhàn)國秦漢墓葬資料時,他依據此時期有年代可考的墓葬,從漆器形制、紋飾與組合三個方面分析,將戰(zhàn)國早期至漢武帝時期的漆器分為五期六段,并研究其早晚的演變規(guī)律。其次是著重進行專題研究,如分析湖北出土戰(zhàn)國秦漢漆器文字,研究漆器的胎骨與制作工藝、漆器的裝飾紋樣等。再次是進行漆器的綜合研究,在這方面,他的第一篇論文《略論睡虎地出土秦漢漆器》,對睡虎地墓地出土漆器進行綜合研究。此后綜合研究范圍不斷擴大,他在2007年出版了《戰(zhàn)國秦漢漆器群研究》,研究視野更加開闊。
“我們的祖先在距今8000年前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漆工藝,至戰(zhàn)國秦漢時期制漆工藝有極大的發(fā)展,產品的器類與數(shù)量巨大,并廣泛應用于社會民生。各個時期的各類墓葬出土的漆器群,其出土地點準確,與墓中共存物的關系清楚,時代與墓主身份都較明確,其學術價值自然遠在某一件或幾件珍品之上。因此,以時空框架設置全書章節(jié),并對各個時期不同類型漆器群的制作工藝、器皿造型和裝飾藝術進行全面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标愓裨Uf。
音樂考古也是陳振裕比較關注的領域。關于虎座鳥架鼓、曾侯乙編鐘及編磬,他都從考古學和歷史學的角度提出過一些獨到的觀點。
陳振裕說他所撰寫的音樂考古的文章,大多為偶然機遇?!墩劵⒆B架鼓》是他寫的第一篇關于音樂考古的文章。他通過分析研究山神像的主要特征和有關文獻記載,認為虎座鳥架鼓并非山神像。還依據考古資料和文獻記載,對其性質與定名進行分析,認為它的性質是鼓,即《隋書·音樂志》中所記的一種懸鼓,應稱之為虎座鳥架懸鼓。這個定名至今仍被沿用。
20世紀90年代初,陳振裕帶德國留學生羅梅歌參觀曾侯乙墓展覽時,注意到墓中的樂器分兩處放置,中室有青銅編鐘、石編磬、建鼓、扁鼓、有柄鼓、瑟、笙、排簫、箎等9類115件樂器,而東室的樂器未見鐘、磬,只有懸鼓、笙、瑟、五弦琴和十弦琴等5類10件。陳振裕突然想到,這可能是文獻所記的雅樂與燕樂。經查相關資料,都未談到這個問題。于是他依據此墓的樂器與文獻所記進行分析,撰寫《曾侯乙墓的樂器與殉人》,認為中室的樂器,應是當年曾侯乙祭禮與宴饗賓客時之雅樂或作為宴饗的燕樂所用的樂器;東室的樂器,則是當年曾侯乙使用的房中樂或內庭之樂的燕樂樂器。此墓殉葬的21個少女,依據《禮儀·春宮·磬師》與《禮儀·燕禮》等記載分析,認為她們的身份應是姬妾。
“考古學的最大魅力,在于真相就在面前,考古人員必須具備各方面的綜合素質,才能夠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相。就像福爾摩斯探案一樣,面對復雜的‘案情’,不能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稍有閃失,就可能錯過真相。”陳振裕說。
從1964年從事考古工作以來,陳振裕曾主持和參加了多項重大考古發(fā)掘工作。他一生經歷的考古發(fā)掘可以用“傳奇”二字形容。1975年云夢睡虎地秦墓、1975年江陵鳳凰山西漢墓、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1981年江陵馬山1號楚墓、1983年宜都城背溪遺址……這些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背后都隱藏著陳振裕嚴謹工作的身影。退休之后,他也經常被邀請至考古現(xiàn)場,為年輕的考古人指路;更多時間,他在埋頭寫書、編書,進行考古學研究。
他多次提到:“如今能取得一些成績,不是我一個人做到的事情,是很多人的心血付出。我們的工作得到了國家、社會各界的很大支持和幫助?!彼X得,能為中國的考古事業(yè)做一點事情,是他人生的一種幸運。
(本報道未署名圖片由受訪者提供)